新闻动态

聚焦生物医药动态(1114~1120)

引言

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突破进展,聚焦热点政策,观澜创新治疗产品行业动态,耕耘于分秒,收获于细微,做乘风破浪的生物医药人!







国内政策发布-CDE

01


关于发布《化学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三十五批)》的公示

CDE 政策11.17.JPG

通知原文:http://www.cde.org.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59f785bba443df00   


02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2020年第41号)

CDE 政策11.19.JPG

通知原文:http://www.cde.org.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e8e70cb03a94e5f2  








药物监管获批情况

01


Keytruda首次获FDA批准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与化疗联用降低疾病进展风险35%

11月14日,默沙东(MSD)宣布,美国FDA已加速批准其重磅PD-1抑制剂Keytruda与化疗联用,用于经FDA批准的检测确定肿瘤表达PD-L1([CPS]≥10)的不可切除局部复发性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新闻稿指出,这是Keytruda首次在治疗乳腺癌这一适应症方面获得FDA的批准,代表着其研发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02


靶向双重炎症相关细胞因子通路,创新疗法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

11月17日,Kiniksa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授予在研疗法vixarelimab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与结节性痒疹(prurigo nodularis)相关的瘙痒。结节性痒疹是一种以严重瘙痒性皮肤结节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Vixarelimab是一种全人源单克隆抗体,靶向抑瘤素M受体β(OSMRβ)


03


康朴生物医药在美国启动KPG-818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Ib/IIa期临床试验

康朴生物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康朴生物医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致力于开发用于治疗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炎症等疾病领域的小分子靶向免疫调节创新药的生物医药企业,今日宣布已在美国启动KPG-818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Ib/IIa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计划招募64名受试者,评估KPG-818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及初步疗效,并确定临床IIb/III期推荐剂量。此项临床研究申请于不久前获得美国FDA默许。另外,康朴生物医药近日还获得了FDA关于在美国开展KPG-818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IIa期临床试验的批准函文。


04


孤儿药周报

孤儿药周报WEEK 47.JPG

05


长效HIV预防新药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优于标准疗法66%

11月18日,ViiV Healthcare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授予其在研长效注射型抗病毒药物卡博特韦(cabotegravir)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HIV暴露前预防(PrEP)治疗。突破性疗法认定有望进一步促进这一创新疗法的开发和审评过程。

这一突破性疗法认定是基于名为HPTN083的随机双盲,多中心2b/3期临床试验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HPTN083的最终分析显示,长效卡博特韦与每日口服的PrEP片剂相比,其预防HIV感染的有效性提高66%。在4566例研究人群中,卡博特韦组的HIV发病率为0.41%,口服PrEP片剂组为1.22%。


06


首款可全部在家中完成的新冠核酸检测获FDA紧急使用授权

11月18日,美国FDA宣布,授予Lucira Health公司开发的一体化COVID-19检测试剂盒紧急使用授权(EUA)。新闻稿指出,这是首款全部过程可在家中进行的COVID-19诊断检测。从收集样本到获得结果只需大约30分钟 。 

Lucira Health公司进行的研究显示,与FDA认定的基准COVID-19核酸检测相比,Lucira COVID-19一体化检测试剂盒发现阳性样本的准确率达到94%,确认阴性样本的准确率达到98%。

Lucira COVID-19一体化检测试剂盒只能通过医生处方获得,它已被授权由14岁以上的个体在家中自我采集样本并进行测试。它还被授权用于在床旁检测(POC)环境(例如,医生办公室、医院、紧急护理中心和急诊室)中对所有年龄的人群使用,在检测14岁以下个体时,必须由医务人员采集样本 。


07


复星医药和 BioNTech宣布其mRNA候选疫苗BNT162b2 获NMPA临床试验批准

11月13日,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复星医药,股票代码:600196.SH,02196.HK)和BioNTech SE(BioNTech,纳斯达克股票代码:BNTX)共同宣布,其新型冠状病毒mRNA候选疫苗BNT162b2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

根据BioNTech和辉瑞于2020年11月9日公布的BNT162b2海外首次中期分析结果显示,在没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健康受试者当中,基于mRNA的首选候选疫苗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上的有效性超过90%。一旦达到所需的安全性里程碑,预计最早将在11月第三周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紧急使用授权(EUA)申请


8


百济神州引进的HER2双抗获CDE许可


11月16日,百济神州提交的1类新药注射用ZW25(zanidatamab)临床申请获得CDE许可。

ZW25 CDE.JPG

ZW25是利用Zymeworks公司的AzymetricTM平台开发的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同时结合HER2的两个非重叠表位,称为双互补位结合。这种独特的设计能产生多种作用机制,包括双重HER2信号阻断,增加HER2蛋白从细胞表面的结合和去除以及有效的效应功能,从而提高抗肿瘤活性。


9


默沙东first in class巨细胞病毒感染新药「来特莫韦」在中国申报上市

11月18日,默沙东提交的来特莫韦片和来特莫韦注射液上市申请获得CDE正式受理。来特莫韦是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上市的巨细胞病毒(CMV)DNA端酶复合物抑制剂。来特莫韦于2017年11月首次获FDA批准,用于CMV IgG阳性Allo-HSCT成人受者,预防CMV感染。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肿瘤相关感染预防和治疗实践指南(2020)推荐来特莫韦作为CMV IgG阳性Allo-HSCT受者的首要预防药物,即在抢先治疗措施之前进行CMV预防。


10


先声药业 CDK4/6抑制剂Trilaciclib提交中国新药临床申请

11月18日,先声药业提交了Trilaciclib中国新药临床申请。Trilaciclib为一种短效CDK4/6抑制剂,拟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骨髓保护

Trilaciclib先声药业 CDE 受理2.JPG

Trilaciclib是先声药业从肿瘤公司G1 Therapeutics引进的品种,先声拥有其在大中华地区所有适应症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并参与该品种全球临床试验 。


11


瑞创生物研发的国内第一款异体免疫细胞治疗产品RC1012注射液临床试验获NMPA默示许可

瑞创生物宣布:公司异体免疫细胞治疗产品 “RC1012注射液” 于2020年11月18日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瑞创 CDE.JPG

RC1012注射液是由瑞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 “瑞创生物”)自主研发的一款全球创新异体免疫细胞药。该细胞药从健康捐赠者外周血体外扩增制备而成,富含CD3+CD4-CD8- T (Double Negative T, DNT) 细胞亚群。RC1012注射液是中国首个被批准进入注册临床试验的异体免疫细胞产品。


12


武田药代动力学指导下的血友病管理工具myPKFiT®NMPA批准

11月20日,武田中国宣布,药代动力学(PK)指导下的A型血友病(先天性凝血因子VIII缺乏)管理工具myPKFiT®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适用于16岁及以上(体重45 kg及以上)接受百因止®(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治疗的A型血友病患者,为中国A型血友病患者开启个体化治疗新时代。


13


挚盟医药抗乙肝病毒核衣壳抑制剂ZM-H1505R 在CDE获批临床

11月16日,据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最新公示,上海挚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新药ZM-H1505R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在慢性乙肝患者中开展安全性和抗乙肝病毒有效性试验。

挚盟.JPG

另据公司公开的资料,挚盟医药于今年1月14日获得美国FDA的ZM-H1505R临床试验许可,并于2月份在美国在健康人中启动了临床Ia试验。据悉,Ia临床试验已经完成,部分临床研究结果已在本月召开的美肝会上公布。

14


第三款RNAi药物获欧盟EMA批准

11月20日,Alnylam Pharmaceuticals宣布其RNAi疗法Oxlumo(lumasiran)已获得欧盟批准上市,治疗1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1)。这也是获批的第三款RNAi疗法

PH1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肝脏疾病,患者由于编码人体丙氨酸-乙醛酸氨基转移酶(AGT)的基因出现突变,导致AGT的缺失。这会造成患者体内产生过量的草酸盐,累积于肾脏不能及时排出。严重PH1患者在身体多个部位出现草酸盐沉积,损害肾脏及相关器官,往往需要进行肝脏和肾脏移植。

15


赛诺菲巴斯德新一代流感疫苗(重组四价流感疫苗) 在欧盟获批


11月18日,赛诺菲巴斯德研发的重组四价流感疫苗获欧盟委员会上市批准,在欧盟27个成员国及英国、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上市,用于18岁及以上成人的流感预防

这款新一代流感疫苗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重组四价流感疫苗。该疫苗在欧洲获批商品名为Supemtek®,此前在美国获批时商品名为Flublok Quadrivalent®。

16


赛诺菲庞贝病疗法获FDA优先审评资格

赛诺菲(Sanofi)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接受该公司为avalglucosidase alfa递交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用于作为长期酶替代疗法治疗糖原累积病(Ⅰ型、Ⅱ型)(又名庞贝病,Pompe disease)患者。FDA同时授予这一申请优先审评资格,预计在明年5月8日之前做出回复。

17


百奥泰获NMPA核准签发BAT1006注射液临床试验通知书

百奥泰发布公告称,已收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在研药品BAT1006注射液的《临床试验通知书》

BAT1006注射液是百奥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单抗药物,其活性成分是一种由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表达的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IgG1κ亚型,能够以高亲和力特异性地结合人HER2胞外蛋白结构域II,阻断HER2与其他HER家族受体(EGFR/HER3/HER4)的异源二聚化作用,抑制与HER2受体活性相关的肿瘤细胞的增殖与生存。BAT1006的抗体糖基化修饰不含岩藻糖,相比于普通IgG1κ抗体,其招募NK等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更强。

目前,国内获批的抗HER2抗体类及相关药物共计5种。

18


贝达药业恩莎替尼获批上市:首个国产ALK抑制剂

11月17日,贝达药业恩莎替尼获得NMPA批准上市,用于二线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

恩莎替尼为新型强效、高选择性的新一代ALK抑制剂,上市商品为贝美纳。

ALK基因阳性突变率在NSCLC患者中约为5-7%,这些患者通常在55岁及以下,并且大多在确诊时无吸烟史。ALK激活之后能够导致下游信号通路被激活,进而引发肿瘤的发生和存活,ALK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ALK的活性,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国内ALK抑制剂的竞争也格外激烈,贝达药业、齐鲁制药、正大天晴、复星医药等多家药企同台竞争。恩莎替尼成为首个国产ALK抑制剂,但后面也会面临激烈的国内外同类产品竞争。

19


被叫停后重启:INOVIO宣布2/3期新冠疫苗试验2期阶段

今年春季,新冠疫苗股Inovio Pharmaceuticals Inc(NASDAQ: INO)曾引发市场轰动:根据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该临床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仅用3个小时就制成了新冠疫苗。受此提振,Inovio的股价在今年上半年暴涨860%。9月末,FDA对Inovio计划中的2/3期试验下达了临床部分中止令并通知该公司,其新冠候选疫苗 INO-4800 的 II/III 期试验存在其他问题,包括该试验中使用的 CELLECTRA 2000 输送装置,该试验已被部分搁置。受此消息影响,其股价盘前跌近 35%。11月16日,NOVIO宣布,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许可,可继续进行计划中的INO-4800(其候选新冠肺炎疫苗)2/3期临床试验的2期阶段。试验将在美国成年人中进行。INNOVATE试验将由美国国防部化学生物放射和核防御联合计划执行办公室出资,与国防部卫生事务助理部长办公室和国防卫生局协作完成。



图怪兽_8114a24090cb9576f02adef116899b46_95290.png


1

腾盛博药与VBI Vaccines公司宣布慢性乙型肝炎免疫疗法在1b/2a试验中期获得积极数据

致力于开发下一代感染性疾病与免疫肿瘤疫苗的商业阶段生物制药公司VBI Vaccines与致力于服务患者需求并提升全球和中国公共卫生水平的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腾盛博药(Brii Biosciences)11月19日,宣布正在进行的BRII-179(VBI-2601)1b/2a期研究显示了积极的中期分析结果, VBI-2601是一种新型的重组蛋白免疫疗法候选药物,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2

保护效力达95%,辉瑞/BioNTech即将向FDA递交新冠疫苗EUA申请

11月18日,辉瑞(Pfizer)和BioNTech公司宣布,3期临床试验的最终疗效分析显示,其基于mRNA技术的候选新冠疫苗BNT162b2达到试验的所有主要疗效终点。在既往无新冠病毒感染的受试者群体中,疫苗有效率达到95%(p<0.0001)。


3

润新生物第三代EGFR-TKI新药关键性注册3期临床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11月18日,苏州润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润新生物)宣布,其在研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新药——RX518用于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3期临床研究近日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完成首例患者给药。此次RX518的临床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多中心的关键性注册3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价RX518一线治疗EGFR 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百济神州PD-1抗体新药在3期临床中期分析中达主要终点,针对非小细胞肺癌

11月17日,百济神州宣布,经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DMC)判断,其抗PD-1抗体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在针对接受铂类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二线或三线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癌患者的试验(RATIONALE 303)中期分析中,达到了总生存期(OS)这一主要终点。根据新闻稿,这是替雷利珠单抗临床项目中第一项取得积极结果的全球关键性临床试验。


5

长达92周的耐久性!AAV基因疗法大幅度降低湿性AMD患者的治疗负担

近日,专注于严重的罕见和眼部疾病的Adverum Biotechnologies,新公布了玻璃体腔药物注射(IVT)基因疗法ADVM-022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 I 期临床试验(OPTIC)中的中期阳性数据。试验数据证明了ADVM-022能够减轻患者每4-12周一次抗VEGF蛋白的治疗负担,为患者带来了临床益处。


6

Moderna新冠候选疫苗保护力达94.5%,可使用现有冷藏设备储存和运送

11月17日,Moderna公司宣布,其基于mRNA技术的新冠候选疫苗mRNA-1273在3期临床试验COVE的首次中期分析中达到主要疗效终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任命的独立数据安全监测委员会(DSMB)告知Moderna,mRNA-1273在保护出现症状的COVID-19疾病方面有效性为94.5%。这是继辉瑞(Pfizer)/BioNTech公司的mRNA新冠候选疫苗BNT162b2达到超过90%的保护效率后,新冠疫苗开发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7

RNAi疗法最新公布停药后1年仍显著抑制乙肝疾病活动

11月17日,Dicerna Pharmaceuticals公布了该公司与罗氏(Roche)合作开发,治疗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的RNAi疗法RG6346,在1期临床试验中的最新结果。试验结果显示,每月一次,总计4次的RG6346治疗导致HBV疾病活动生物标志物的大幅和持久降低。最后一次给药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持续降低时间可长达1年。


8

治疗NASH,索马鲁肽组合疗法公布最新临床试验结果

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 Sciences)和诺和诺德公司(Novo Nordisk)日前宣布一项概念验证2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这项试验在108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中评估了诺和诺德的GLP-1受体激动剂索马鲁肽(semaglutide)与吉利德科学的在研法尼醇X受体(FXR)激动剂cilofexor和/或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抑制剂firsocostat联用的效果。


9

西比曼生物更新CD19/CD20双特异性CAR-T临床进展,治疗复发难治性B-NHL数据亮眼

近日,西比曼生物公布了2020年第3季度最近临床进展,其中包括抗CD20/19双特异性CAR-T(C-CAR039)在中国I期研究者发起的试验(IIT)中取得的进展。该研究旨在评估C-CAR039在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r/r NHL)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C-CAR039显示出的安全性和疗效特征都极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据悉,西比曼生物正计划进一步推进在中国和美国的多中心Ib期试验。


10


暴露肿瘤细胞,隐藏健康细胞!CD33 CAR-T搭配新型造血干细胞对抗AML

近日(2020年11月12日),Vor Biopharma宣布,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国家癌症研究所(NCI)达成独家许可协议,获得临床阶段抗CD33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候选疗法的知识产权。

该疗法正在一项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


11

无论年龄和性别,诺华靶向PCSK9的siRNA疗法均可在17个月内持续有效降低LDL-C

在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上,诺华公司宣布了III期试验ORION-9-10-11的汇总分析结果,评估了患者年龄和性别对inclisiran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FH)患者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和的安全性的影响。

Inclisiran是一种小干扰RNA(siRNA)药物,通过阻断肝脏中PCSK9蛋白的合成,促进肝脏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分解来发挥降脂作用。

数据显示,在第17个月,inclisiran耐受性良好,并且与其他降脂疗法相比,无论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如何,使用inclisiran均可有效且持续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2

靶向NKG2D,Nkarta“现货”CAR-NK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近日,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Nkarta宣布,其主要候选产品NKX101的首次人体试验(first-in-human)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这项多中心、开放标签、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NKX101在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或高风险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中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初步抗肿瘤活性。主要终点包括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以及发生剂量依赖性毒性的患者比例。

13

歌礼NASH Ⅱ期临床试验完成患者入组

近日中国上海和美国加州旧金山2020年11月19日—歌礼制药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代码:1672)旗下全资子公司甘莱制药有限公司,今日与Sagimet Biosciences共同宣布,ASC40(TVB-2640)中国Ⅱ期NASH试验已完成患者入组。该试验入组30名患者,是国际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的一部分。

14

科兴发布:CoronaVac疫苗可触发快速免疫反应

11月17日,在经历巴西暂停CoronaVac疫苗3期临床风波的一周后,该公司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公布了这款疫苗1/2期临床试验数据。从文章来看,CoronaVac在受试者中触发了快速的免疫反应,能够提供足够的保护帮助受试者抵御新冠病毒(SARS-CoV-2)。

15

完全缓解率翻倍!CD30/CD16A双特异性四价抗体联合K药治疗霍奇金淋巴瘤优于单药疗法

Affimed是一家临床阶段的免疫肿瘤学公司,致力于开发创新疗法通过恢复患者的先天免疫能力来对抗癌症。近日,该公司宣布,评估AFM13联合默沙东抗PD-1疗法Keytruda(可瑞达,通用名: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R/R HL)Ib期临床研究的结果已发表于《血液学》(Blood)杂志。数据显示,AMF13与Keytruda联合用药,获得了比Keytruda单药治疗更高的客观缓解率(ORR),特别是:完全缓解率(CR)提高了一倍。

16

长效治疗HIV感染,吉利德新型衣壳功能抑制剂lenacapavir 2/3期临床达主要终点

11月18日,吉利德公布了2/3期临床CAPELLA试验的顶线结果,该试验评估了研究性、长效HIV-1衣壳抑制剂lenacavivir,用于经历过多次治疗的艾滋病病毒1型(HIV-1)多重耐药感染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发现,88%接受lenacapavir(n=21/24)治疗受试者在14天的功能性单药治疗结束时HIV-1病毒载量至少减少了0.5 log10,而安慰剂组的这一比例为17%(n=2/12)。


图怪兽_48b27e719d9e3be2d051a91ddffc8407_18747.png

01


Cell Metabolism研究免疫系统不能忘了关键的代谢信号

image.png

效应调节性T细胞(eTreg cells)是白细胞的一个特殊子集,用于调控免疫系统。圣朱迪儿童医院的科学家们在最新的一些研究中揭示了eTreg细胞功能的代谢信号传导机制。这项工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治疗炎症性疾病。

相关研究结果11月17日在线发表在Cell Metabolism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迟洪波教授(Hongbo Chi),迟教授主要从事T细胞所介导的适应性免疫的信号和代谢通路研究,在T细胞命运和功能研究中解析免疫信号和细胞代谢的相互作用以及树突状细胞介导的T细胞反应的外部控制信号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绩。

更多解读:

这一过程令我们着迷,也有助于解释代谢产物如何驱动选择性信号传导途径,增强eTreg细胞的分化,持久性和功能的,我们专门研究分析了在我们的模型中自发发展的自身免疫抑制,我们也知道Treg细胞在多种疾病中起作用。

尽管eTreg细胞参与了自身免疫疾病的预防,包括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但它们对其他疾病(例如癌症)有害。了解代谢信号传导如何调节Treg细胞异质性或功能,可能有助于科学家开发更特异性的药物来靶向这些途径,帮助治疗疾病。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代谢途径如何调节eTreg细胞的分化和持久性,特别是在细胞内信号传导水平上。

最新研究表明,与T细胞受体信号传导相交的双向代谢信号传导对于调节eTreg细胞功能至关重要

在最新论文中,研究人员鉴定出一类称为类异戊二烯的代谢产物,它们对于激活的Treg细胞(例如eTreg细胞)的活性抑制至关重要。类异戊二烯是翻译后脂质修饰,特别是蛋白质法尼基化修饰和香叶酰香叶酰化(geranylgeranylation)修饰等细胞过程所必需的。这些过程分别由Fntb和Pggt1b介导。通过Treg细胞特异性删除Fntb或Pggt1b,会破坏这些过程,导致小鼠发展自身免疫性。

研究人员对代谢信号传导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了Treg细胞介导的T细胞受体信号传导下游免疫抑制的离散细节。 Fntb通过两条平行途径促进eTreg细胞的持久性:调节Treg细胞代谢重编程的蛋白激酶mTORC1和免疫受体ICOS。Pggt1b通过小G蛋白Rac增强信号传导,支持eTreg细胞分化。

“我们能够研究代谢调节如何控制eTreg细胞的分化和维持,”文章一作Wei Su说,“细胞内信号传导和新陈代谢之间的这种双向相互作用使eTreg细胞能够维持我们体内的自我耐受性。”

“这些途径作为一种抑制炎症反应的方式,而且是免疫系统之外的,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的研究对信号与代谢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提出了新见解,有助于让Treg细胞中下游代谢功能更有效和更有针对性。”

image.png


原文检索:Protein Prenylation Drives Discrete Signaling Programs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ffector Treg Cells


02


NBE | 赵宗敏等开发红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转移性肿瘤

image.png

2020年11月16日,哈佛大学Samir Mitragotri院士课题组赵宗敏博士等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在线发表了题为“Systemic Tumour Suppression via the Preferential Accumulation of Erythrocyte-Anchored Chemokine-Encapsulating Nanoparticles in Lung Metastases”的工作。研究人员基于其课题组开发的一种红细胞免疫递送系统设计了一种叫做“Erythrocyte Anchored Systemic Immunotherapy(EASI)”的新型免疫疗法以利用肺部转移为契机引发有效免疫反应来治疗转移性肿瘤。本研究发现这种EASI免疫疗法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局部肺转移肿瘤的发展,并能够引发系统性免疫反应和免疫记忆以对抗系统性肿瘤的产生。
更多解读:

研究人员首先将一种趋化因子(CXCL10 chemokine)包裹在纳米颗粒中构建了一种名为“ImmunoBait”的纳米颗粒(图1a)。接着研究者将这种ImmunoBait纳米颗粒固定在红细胞表面构建了最终的EASI系统(图1b)。研究人员发现这种EASI系统能够将ImmunoBait纳米颗粒有效递送到肺转移部位并确立了很强的CXCL10趋化因子梯度。通过检测肺转移中免疫细胞的变化,研究人员发现在接受EASI治疗的小鼠中,效应免疫细胞在肺转移部位的富集显著增强。基于这个发现,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测了EASI所引发的治疗效果并发现EASI能够显著延缓小鼠肺部转移肿瘤的发展并能够显著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图1c)。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局部肺转移的免疫反应引发了原位抗原呈递并激活了有效的系统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和免疫记忆。EASI引发的系统性免疫反应有效抑制了系统性肿瘤的发展(图1d)。

image.png

综上,本研究跳出了免疫疗法聚焦于原位肿瘤的传统观念,通过工程学以及免疫学的交叉研究证明了肿瘤转移可以作为肿瘤免疫疗法开发的一个新机遇。本研究为开发免疫疗法治疗晚期肿瘤及转移性肿瘤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本研究所开发的基于红细胞的免疫疗法表现出了良好的转化前景。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进行EASI疗法的进一步后续研究,以期望将其应用于除肺转移之外的其他器官癌症转移的免疫调剂和治疗。

原文检索:Systemic Tumour Suppression via the Preferential Accumulation of Erythrocyte-Anchored Chemokine-Encapsulating Nanoparticles in Lung Metastases

03


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红细胞输血不会增加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image.png

先前的观察性研究表明,红细胞(RBC)输血与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之间存在关联。研究者们使用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接受者流行病学和接受者评估研究-III的接受者数据库确定了住院患者的血栓形成与RBC输血之间的关联。经过相关计算,得出结论:在大多数住院患者中,RBC输注似乎不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更多解读:

接受血液干细胞的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会出现急性移植物抗血栓形成事件是住院治疗,其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ICD-9代码并给予治疗性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药。排除有血栓形成史或入院后24小时内有血栓形成史的患者。计算了具有时间依赖性协变量的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根据年龄,性别,住院,吸烟,医疗合并症和手术程序对估计值进行调整。在657412名住院患者中,有67176名(10.2%)接受了至少一次RBC输血。2%(12927)的患者出现了血栓形成。其中,有2587名在RBC输血后发生了血栓形成。在未经调整的分析中,RBC输血与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相关[HR = 1.3(95%CI 1.23-1.36)]。在对手术程序,年龄,性别,住院和合并症进行调整后,未发现红细胞输注与静脉血栓形成和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之间存在关联[HR 1.0(95%CI:0.96-1.05)]。

原文检索: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does not increase risk of venous or arterial thrombosi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04

Science Advances:沈阳药科大学孙进团队对阿霉素进行改造,对于肿瘤治疗有更好的益处

image.png

2020年11月4日,沈阳药科大学孙进团队Science Advances 在线发表题为“Trisulfide bond–mediated doxorubicin dimeric prodrug nanoassemblies with high drug loading, high self-assembly stability, and high tumor selectiv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三硫键的简单插入可以将阿霉素同二聚体前药转变为自组装纳米颗粒,具有三个好处:高载药量(67.24%,w / w),高自组装稳定性高肿瘤选择性。与二硫键和硫醚键相比,三硫键有效地提高了阿霉素同二聚体前药的自组装能力,从而改善了前药纳米组装体的胶体稳定性和体内命运。与传统的二硫键相比,三硫键还显示出更高的谷胱甘肽敏感性,并且这种敏感性使得能够有效地释放肿瘤特异性药物。因此,与正常细胞相比,三硫键桥连的前药纳米组装体对肿瘤细胞表现出高选择性的细胞毒性,从而显著降低了阿霉素的全身毒性。该研究发现为癌症治疗用先进的氧化还原敏感纳米DDS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见识

更多解读:

阿霉素(DOX)是一线化疗药物,具有强大的抗肿瘤活性。但是,阿霉素的效率受到严重副作用的限制,包括心脏毒性和骨髓抑制。Doxil(脂质体DOX)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首个纳米药物,可显著降低阿霉素的心脏毒性。但是,即使使用远程装载技术,Doxil的药物装载量也仅为11%,并且大量使用的脂质材料会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此外,活性药物在肿瘤部位的释放效率低下,也阻碍了Doxil的抗肿瘤功效。

针对这些问题,已经开发了基于前药的自组装纳米颗粒(NP),整合了前药策略和纳米载体的优势。与传统的纳米递送系统相比,前药纳米组装件表现出明显的高载药量和低毒性。在先前的研究中,开发了基于阿霉素,喜树碱(CPT)或SN-38的同型二聚体前药,以构建高载药量的前药纳米组件。但是,由于平面芳香环之间的π-π堆积相互作用,抗癌剂(如DOX / CPT / SN-38)具有很强的分子间作用力。结果,相应的同二聚体前药表现出差的自组装能力并且倾向于在水中沉淀。
为了防止形成大的聚集体,常规方法通过插入桥连基团(例如,带有可旋转的带有σ键的苯环)或柔性接头(例如,硫键),将“结构缺陷”引入前药中。
与二硫键相比,三硫键在桥中包含一个额外的硫原子,这是生物分子中的关键键,其功能范围包括蛋白质和肽的构象的微妙调节和组装稳定性三硫键具有三个硫原子和两个含硫的二面角,这可能进一步促进了同二聚体前药的自组装。
据报道,肿瘤细胞中谷胱甘肽(GSH)的浓度比血液中的高1000倍以上,并且比正常细胞中的高得多。针对肿瘤细胞中过表达的GSH,二硫键已被广泛用作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性递送系统的“黄金标准”。GSH可将二硫键还原为亲水性巯基,从而促进母体药物的释放。与二硫键相比,三硫键可能对GSH更敏感,因为它具有三个氧化还原反应位点和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
基于上述考虑,该研究试图探索三硫键对同型二聚体前药纳米组装体的影响。使用硫醚键,二硫键或三硫键作为键合,合成了三种同二聚体DOX前药。
简单插入三硫键可以将DOX同型二聚体前药转变为均匀的纳米结构:高载药量(67.24%,w / w),高自组装稳定性和高肿瘤选择性。
与二硫键和硫醚键相比,三硫键显著促进了DOX同二聚体前药的自组装,从而改善了前药纳米组装体的胶体稳定性,药代动力学和肿瘤蓄积。此外,三硫键显示出比二硫键更高的GSH敏感性。结果,三硫键桥联的前药纳米组装体对肿瘤细胞表现出了比正常细胞更高的选择性细胞毒性,从而大大降低了DOX的全身毒性。该研究发现为癌症治疗用先进的氧化还原敏感纳米DDS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见识。

image.png

原文检索:Trisulfide bond–mediated doxorubicin dimeric prodrug nanoassemblies with high drug loading, high self-assembly stability, and high tumor selectivity

05

Blood:HCT后CD4+T细胞重建可预测急性GvHD患者的存活预后


image.png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是异基因造血细胞移植(HCT)后引起高死亡率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虽然已应用了多种方案预防aGvHD的发生,但aGvHD仍很常见,约影响20-60%进行异基因HCT的患者。既往研究表明,早期CD4+T细胞重建(CD4+IR)可以预测患者HCT后的存活率。
更多解读:

在该研究中,Coco等研究了CD4+IR与HCT后发生aGvHD的患者的存活率的相关性。纳入了在两个独立的中心(UMC/PMC和MSK)接受首次异基因HCT的儿童患者。主要预后指标是无复发死亡率(NRM)和总存活率(OS),根据aGvHD和CD4+IR分层。应用多变量和事件发生时间Cox比例风险模型。

image.png


纳入591例患者(UMC/PMC 276例、MSK 315例)。在HCT后100天内有或无CD4+IR的III-IV级aGvHD患者,UMC/PMC的NRM分别为30% vs 80%(P=0.02),MSK的NRM分别为5% vs 67%(P=0.02)。此外,无CD4+IR还与低OS有关;UMC/PMC组有CD4+IR vs 无CD4+IR的患者的OS为61% vs 20%(p=0.04),MSK组的为75% vs 33%(p=0.12)。aGvHD发病前CD4+IR不足与NRM显著升高(74% vs 12%)、OS较差(24% vs 78%)相关(p均<0.001)。

综上所述,在该回顾分析中,研究人员证明了简单而有力的预测患者HCT后预后的标志物——早期CD4+IR——与中重度aGvHD患者的存活率相关。该研究提示,改善HCT后T细胞恢复的策略可能会影响发生aGvHD患者的存活率。该结果需要进一步通过前瞻性试验进行验证。

原文检索:CD4+ T-cell reconstitution predicts Survival Outcomes after acute Graft-versus-Host-Disease; a dual center validation

06


Nature Medicine:未感染新冠个体中的SARS-CoV-2 CD8+T细胞


image.png

近日,国际期刊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了德国弗莱堡大学的一项研究,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pre-existing and induced SARS-CoV-2-specific CD8+ T cells”。研究鉴定了一系列新冠病毒特异性的CD8+ T细胞表位,通过MHC四聚体技术探究了预存和诱导的T细胞免疫应答,这可能为新冠病毒轻症个体的成因提供了新的解释。

更多解读:

研究者首先通过计算机预测针对人群中主要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筛选了相应的5种SARS-CoV-2特异T细胞表位肽,还包括了之前研究发现的SARS T细胞表位。在26个COVID-19患者恢复期样本中进行了测试,结果23个样本均表现出SARS-CoV-2的T细胞特异性应答。通过后续的验证发现A01、A02、B07表位具有最强的T细胞应答,且主要靶向新冠病毒ORF1ab。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在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阴性的样本中也发现了特异性的T细胞应答。

为了探究鉴定的T细胞表位是否在COVID-19患者中特有,研究者又对健康志愿者的血样进行了测试,在6个样本中检测到了极低的病毒特异IFN、TNF T细胞应答,健康人群的新冠病毒特异CD8+ T细胞表位为B07。这一表位在新冠病毒和普通感冒冠状病毒间高度保守。新冠病毒患者T细胞亚群与对照相比,逐渐向效应记忆细胞方向分化,B07特异性T细胞明显增多,表现为明显的异质性激活。

image.png

进一步研究者比较了新冠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和流感等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新冠病毒T细胞应答水平与流感、HBV、HCV基本相似,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也基本类似。

流式细胞分析发现CD8+ T细胞类群包含了幼稚T细胞、中央记忆T细胞、效应记忆T细胞、终末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等,可以明显观察到记忆细胞亚群随时间发展逐步建立。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者进一步追踪了不同T细胞亚群在感染前后的动态变化,发现不同HLA限制的T细胞在感染7天后迅速产生效应细胞前体,分化相关基因高表达,CD8+ T细胞逐渐激活并发挥持久的作用。

该研究揭示了预存的和诱导的CD8+ T细胞亚群是个体和群体免疫保护的重要因素,同时发现T细胞免疫具有比抗体应答更为持久的作用。研究采用的纵向高分辨率单细胞分析可能有助于后续深入分析T细胞免疫与新冠病症间的联系。


原文检索:Characterization of pre-existing and induced SARS-CoV-2-specific CD8 + T cells


07

Nature:这种曾被美国作为生物武器的致命病毒,仍在不断爆发,CRISPR技术成功找到解药


image.png

2020年11月18日,华盛顿大学医学院 Michael Diamond 团队在 Nature 杂志发表了题为: LDLRAD3 is a receptor for 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的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CRISPR全基因组筛选,成功发现并证实LDLRAD3蛋白是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进入动物和人类细胞的受体。

研究团队进一步证实,LDLRAD3(D1)-Fc融合蛋白作为诱饵,可以有效结合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阻止病毒感染,并通过免疫系统清除,为预防可能出现的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爆发,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更多解读:

由于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具有很高的危险性,甚至曾被用作生物武器,因此研究团队并不打算直接使用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进行实验研究。
为了安全起见,研究团队找到了
Sindbis病毒,该病毒与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有起源关系,且感染后只会引起轻度发烧。研究团队用VEEV病毒的部分基因替换Sindbis病毒,构建了杂交病毒——Sindbis-VEEV,该杂交病毒像真正的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一样感染细胞,但不会引起严重疾病。
接下来,研究团队使用了由
张锋开发的基于CRISPR基因编辑的CRISPR筛选技术,通过删除小鼠神经元细胞中的基因,发现只有LDLRAD3基因被删除后,Sindbis-VEEV病毒就无法感染。而重新恢复LDLRAD3基因后,神经元细胞又可以被Sindbis-VEEV病毒感染了。
此外,将LDLRAD3基因转入原本不能被Sindbis-VEEV病毒感染的细胞后,病毒就可以感染这些细胞了。
对于人类细胞,实验结果相同,匹兹堡大学的
William Klimstra博士使用真正的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进行验证,同样证实了这些发现。
这些实验结果发现并证实了
LDLRAD3蛋白是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进入细胞的受体,因此,阻断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与LDLRAD3蛋白的结合,就能够阻止该病毒的感染。由于LDLRAD3天然存在于人类细胞中,不能删除,因此,研究团队计划通过构建LDLRAD3诱饵,诱导病毒与之结合,从而无法感染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遗传学研究表明,LDLRAD3的结构域1(D1)对支持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感染是必要且足够的,并且抗LDLRAD3抗体和LDLRAD3(D1)-Fc融合蛋白均可在细胞培养中阻断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感染。

为了测试该融合蛋白诱饵在活体动物中的效果,研究团队通过两种不同方式给小鼠注射真正的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一种方式是模拟蚊子叮咬,将病毒注射到皮下,一种是直接注射到大脑。

实验结果表明,给予安慰剂治疗的小鼠,感染病毒后一周内全部死亡,而接受LDLRAD3(D1)-Fc融合蛋白诱饵的小鼠,绝大部分存活,即使是直接注射病毒到大脑的10只小鼠,接受融合蛋白诱饵治疗后,也只有2只死亡。

这些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诱饵是一种预防人类感染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和治疗相关疾病的有效策略。而且,这种基于人类蛋白而非病毒蛋白的抗病毒药物,不太会导致病毒产生抗药性。因此,在疫情爆发时,可以使用这种应对策略,以防止病毒传播和进一步扩散。

原文检索:LDLRAD3 is a receptor for 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08

Science Immunology:寻找免疫调节的缺失环节:细胞类型很重要

image.png

发表在《Science Immun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Herbert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一些见解,解释了IL-33如何既能帮助机体抵御寄生虫感染,又能抑制疾病中的慢性炎症,而这些疾病的免疫系统被不适当地激活并导致有害的病理学。

image.png

更多解读:

宾州大学兽医学院病理生物学副教授De'Broski Herbert说:“我的实验室从一开始就一直坚持认为寄生虫以非常有趣的方式操纵宿主来维持它们的生存。SARS-CoV-2并不在乎在体内停留很长时间,因为它很容易传播。虫子不容易传播,所以它们必须想办法坚持下去。”

他的研究揭示了一种重要的免疫信号分子,细胞因子IL-33,不仅在寄生虫感染中很重要,而且在哮喘、肥胖症和湿疹等一系列其他健康状况中也很重要。

发表在《Science Immun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Herbert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一些见解,解释了IL-33如何既能帮助机体抵御寄生虫感染,又能抑制疾病中的慢性炎症,而这些疾病的免疫系统被不适当地激活并导致有害的病理学。一个关键的发现是IL-33的活性取决于释放它的细胞类型。

“自从两个大的基因组关联研究表明IL-33及其受体参与哮喘发病机制以来,很多人都对IL-33感兴趣,”Herbert说其他的研究人员从感染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而其他的研究人员则从大脑和发育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每个人都知道这种蛋白质存在于细胞核中,但是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从细胞中出来完成所有这些事情的。

“我对这项工作感到兴奋,因为我们不仅在一种没有人预料到的细胞类型中发现了这种细胞因子,而且我们还提出了一种没有人预料到它如何产生的机制。”

白介素-33一直是专注于2型免疫反应的免疫学家的主要兴趣所谓的,通常与寄生虫感染或哮喘和过敏有关。在寄生虫方面,研究人员知道IL-33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唤醒”免疫系统的作用。在小鼠模型中,缺乏IL-33的动物比未感染IL-33的动物持续感染蠕虫的时间要长得多。

为了找出释放IL-33信号分子的细胞类型是否重要,Herbert和他的同事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小鼠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只有髓样抗原呈递细胞(免疫细胞)或上皮细胞(位于粘膜表面的细胞)不能释放IL-33。

Herbert说:“毫无疑问,我们发现,当缺乏髓源性IL-33的动物感染钩虫时,它们会很快消灭这些钩虫。然而,在上皮细胞中缺乏IL-33的小鼠不能轻易清除感染。同样的结果在另一种啮齿类动物模型的蛔虫感染中也得到了证实。”


树突状细胞是一种髓样抗原呈递细胞,能够产生IL-33,进一步的实验表明,这些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支持一个特定的调节性T细胞群(Tregs),“这些细胞的全部目的是抑制免疫反应,” Herbert说。

现在,研究人员了解到树突状细胞是支持Tregs的关键,因此他们想了解树突状细胞是如何传递IL-33的。研究小组从有和没有IL-33的小鼠中筛选出树突状细胞,鉴定出一种叫做穿孔素2(perforin-2)的蛋白质在缺乏IL-33的髓系细胞中被抑制表达。


穿孔素-2,顾名思义,在细胞膜上形成一个孔允许蛋白质进出。这一发现对研究人员来说完全有意义,它解释了树突状细胞是如何促进IL-33释放到组织中与Tregs相互作用的。当Herbert和他的同事实验性地从树突状细胞中去除穿孔素-2后,他们发现了Treg生长的缺失。

为了将动物模型和实验室培养皿中的发现与人类联系起来,研究小组在从慢性鼻窦炎患者身上切除的息肉细胞的质膜上发现了穿孔素-2,这表明这一发现的意义延伸到了人类健康领域。

“这是免疫学中的一个缺失环节,”Herbert说。“它为理解这种细胞因子如何参与肥胖、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哮喘和发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原文检索:Cellular context of IL-33 expression dictates impact on anti-helminth immunity

09

Nature Communications: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孙龚萍教授团队最新发现细胞重生重要因子

image.png

11月12日,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孙龚萍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Akt1 and dCIZ1 promote cell survival from apoptotic caspase activation during regeneration and oncogenic overgrowth”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线发表。该研究由孙龚萍教授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Denise Montell教授合作完成,二人同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更多解读:

细胞存活与死亡的精准调控是组织稳态维持的关键。细胞凋亡是由caspase介导的程序性死亡,用以清除发育过程中多余的细胞和受到损伤的细胞。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凋亡过程中,一旦效应caspase分子被激活,细胞必然死亡。然而,近几年来,多个研究小组在体外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均发现一部分在凋亡压力下启动了凋亡程序并激活了效应caspase分子的细胞在压力移除后可以存活,说明效应caspase分子的激活并不是凋亡不可逆的标志。这种细胞在凋亡压力下激活效应caspase分子后存活的现象被称为细胞重生。此前人们对于细胞重生的研究主要使用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对细胞重生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并不清楚。此次发表的研究首次揭示了细胞重生在正常组织中的功能并发现了两个调控细胞重生的关键因子

孙龚萍教授利用之前构建的效应caspase活性示踪体系发现果蝇翅成虫盘上皮在X射线辐射或过表达促凋亡蛋白后均有一部分细胞可以通过细胞重生存活,并且重生的细胞参与上皮组织的损伤后再生。之前对于翅成虫盘损伤后再生的研究认为凋亡细胞本身不参与再生,仅通过分泌促增殖信号刺激周边未损伤细胞增殖以恢复组织的正常大小。这一新发现揭示了上皮组织再生的另一个细胞来源。通过体内RNAi筛选,孙龚萍教授发现了Akt1和dCIZ1是调控细胞重生的关键因子,敲低akt1或dCIZ1均可显著抑制细胞重生的发生。在翅成虫盘中激活PI3K通路或过表达RasV12可以引起组织的过度生长,在这些过度生长的组织中检测到了大量的重生细胞,抑制细胞重生可以抑制过度生长,提示细胞重生可能帮助上皮细胞抵抗癌基因引起的凋亡压力,参与肿瘤的形成。

原文检索:Akt1 and dCIZ1 promote cell survival from apoptotic caspase activation during regeneration and oncogenic overgrowth

10

Journal of Hematology Oncology :浙江大学张进课题组发表诱导多能干细胞可用于新型免疫细胞治疗



image.png

行性移植失败和继发于免疫抑制毒性的死亡率损害了肾

2020年11月11日,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浙江省良渚实验室的张进团队与浙江大学药学院翁勤洁团队以及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河团队联合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IF: 11.059) 杂志上发表标题为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CAR-Macrophage Cells with Antigen-dependent Anti-Cancer Cell Functions的文章,首次报道了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 分化的表达嵌合抗原受体的巨噬细胞 (CAR-iMac) 在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中的应用

更多解读: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 (CAR-T therapy) 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的一种新型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它在肿瘤治疗尤其是某些血液肿瘤方面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但该疗法也存在诸多挑战,包括T细胞难以浸润实体肿瘤,在复杂的肿瘤微环境中被抑制且产生耗竭,对原代T细胞进行基因修饰效率有限且获得的细胞具有较高的异质性、以及由于个性化制造过程导致的高额成本。为了克服这些障碍,研究人员采用各种策略,包括优化嵌合抗原受体、改进T细胞的功能、优化T细胞亚群比例或采用其他类型免疫细胞,以及制造“现货”通用T细胞等。

image.png

在该项研究中,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分化得到的表达CAR的巨噬细胞(CAR-expressing iPSC-derived Macrophage, CAR-iMac) 用于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由人体外周血单核细胞经过重编程产生,具有分化成为多种体细胞的潜能,由于其来自病人本身、易于扩增、且具有单克隆基因修饰/编辑的便利性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即是分化为免疫细胞。之前有研究报道利用iPSC分化得到CAR-T和CAR-NK 细胞,它们对血液瘤和实体瘤都具有很好的杀伤效果

本研究利用iPSC的以上特性,得到的CAR-iMac细胞不仅具有很高的产率(>50x) 和纯度(接近100% CD11b/CD14阳性),而且具有巨噬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以及成熟巨噬细胞的吞噬、极化等功能。对分化产物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以及拟时间分析显示分化路径从多能干细胞到造血干祖细胞,再到巨噬细胞与DC细胞。当与表达CD19抗原的淋巴瘤细胞或表达mesothelin抗原的卵巢癌细胞共培养时,CAR-iMac细胞展现出抗原依赖性的吞噬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以及抗原依赖性的分泌促炎、抑肿瘤细胞因子和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功能。CAR-iMac细胞在小鼠的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模型中也展现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能力。该研究为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人类iPSC来源的CAR-T, CAR-NK, CAR-M已经先后问世,并开始逐渐向临床转化。其中iPSC CAR-NK细胞已经开始了在B细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试验。相信未来更多iPSC来源的免疫细胞在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中会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image.png

原文检索: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CAR-macrophage cells with antigen-dependent anti-cancer cell functions

11

iNKT细胞疗法“新兵”——双特异性抗体


image.png


image.png

近日,在发表于Nature Cancer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报道一种可稳定iTCR–CD1d复合物相互作用的单链双特异性抗体——VHH1D12。研究显示,VHH1D12可有效刺激iNKT细胞,从而产生强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更多解读:


事实上,基于iNKT细胞的疗法已经在一些癌症中显示出了安全性和有前景的临床活性,这大大提升了研究者们通过靶向CD1d限制性iNKT细胞进行癌症治疗的热情。

image.png


在临床试验中调查iNKT细胞抗癌潜力的早期尝试利用了由CD1d递呈给iNKT细胞的高度特异性天然糖脂配体α-galactosylceramide (α-GalCer)(图1a)。这种基于糖脂的疗法可刺激1型辅助iNKT细胞反应(抗病原体、抗肿瘤和促炎)和2型辅助iNKT细胞反应(抗体诱导和免疫调节),因此引发了广泛的免疫反应。然而,尽管通过静脉注射大剂量α-GalCer对iNKT细胞产生了免疫刺激作用,但这类疗法在I期临床试验中诱导的抗肿瘤反应极小。之后,研究者们改变了递送策略,转而利用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来负载α-GalCer。尽管这种改变导致了客观缓解,但α-GalCer及其衍生物在体内寿命短且非常难溶,这使得它们的配制很有挑战性。此外,自体负载α-GalCer的DC疗法实际上复杂、耗时和昂贵。


如图1b所示,一些基于iNKT细胞的自体疗法也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且显示出了安全性和相对的临床疗效。同时,同种异体iNKT细胞疗法也在向临床开发阶段迈进(图1c)。

其他调节iNKT细胞功能的治疗方法是基于免疫调节抗体。如图1d所示,一种iTCR靶向抗体已经在I期临床试验中接受了测试。此外,在过去的25年中,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CD1d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s),这些单克隆抗体传统上被视为iNKT细胞阻断剂,因为其中许多抗体阻断iNKT细胞与CD1d+细胞的相互作用

image.png

在最新发表于Nature Cancer上的这项研究中,Roeland Lameris等描述了一种偶然发现的、独特的、iNKT细胞激动性双功能抗体的结构基础。该抗体克隆(1D12)来自缺乏单抗Fc片段链的CD1d特异性基于骆驼的单链抗体(也被称为“nanobodies”或“VHHs”)集合。筛选出的纳米抗体VHH1D12之所以显示独特的激动剂活性,是基于其能在相应的脂质抗原存在的情况下与CD1d和iNKT细胞TCR 同时结合,从而稳定CD1d-脂质-iTCR三元复合物

研究显示,VHH1D12结合到CD1d胞外域的一侧,同时与iTCR的α链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桥接,稳定了CD1d–α-GalCer–iTCR的互相作用。这种独特的特性可能是由于骆驼抗体的小尺寸,使其更容易接触到三元复合物的界面。

值得一提的是,iTCR显示出对CD1d和α-GalCer异常高的亲和力,这样即使是适度水平的α-GalCer及其结构类似物也能充分激活iNKT细胞。有趣的是,这项新研究证明,VHH1D12不仅增强了CD1d–α-GalCer–iCTR相互作用,还增强了CD1d递呈内源性糖脂的低亲和力相互作用。这一功能导致了更强的iNK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VHH1D12被证明在不额外添加外源性高亲和力脂质的情况下也能增强iNK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保护。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VHH1D12还展现出了对拮抗iNKT细胞功能的其它NKT细胞非恒定CD1d限制性TCRs的抑制活性。这意味着,VHH1D12在激活iNKT细胞的同时,还能阻断其它NKT细胞的激活,从而增强iNKT细胞触发的特异性抗肿瘤反应。


Nature Cancer配发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总的来说,Lameris等人的工作为VHH1D12的治疗潜力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并为目前正在开发的iNKT细胞相关疗法增加了一个有价值的新成员。不过,根据目前的纳米抗体和双特异性单抗(bi-specific mAbs)临床开发经验,与传统单克隆抗体相比,双功能iNKT细胞激动剂VHH1D12体内寿命可能相对较短,因此,后续无疑需要仔细研究这类抗体的体内药效学特性。


原文检索:

1.A single-domain bispecific antibody targeting CD1d and the NKT T-cell receptor induces a potent antitumor response

2.A nano-engager for iNKT cells in cancer 


12

Science子刊:世界首例!CRISPR基因编辑在活体动物上成功治疗癌症,且永久有效

image.png

2020年11月18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子刊 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题为: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using targeted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cancer therapy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为世界首例证实CRISPR/Cas9系统可以有效治疗活体动物转移性癌症的研究。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基于脂质纳米颗粒(LNP)的CIRSPR递送系统——CRISPR-LNP,并在两种侵袭性和不可治愈的癌症类型——胶质母细胞瘤卵巢癌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image.png

更多解读: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从原理上可以永久破坏肿瘤生存基因,从而克服传统癌症疗法的重复剂量限制,提高治疗效果

但遗憾的是,CRISPR-Cas9技术用于癌症治疗一直受到肿瘤细胞编辑效率低现有递送系统潜在毒性的阻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报道了用于治疗性基因组编辑的靶向非病毒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系统的开发,并在胶质母细胞瘤和卵巢癌这两种侵袭性和不可治愈的癌症模型中对其进行了评估。

该研究得通讯作者Dan Peer教授表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证明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可以在活体动物身上有效治疗癌症的研究,必须强调的是,这不是化疗,没有副作用,并且用这种方法治疗的癌细胞将永远不会再活跃起来。Cas9的分子剪刀切断癌细胞的DNA,从而去除它,永久阻止癌细胞复制。

为了确定这项技术在治疗癌症上的可行性,Dan Peer 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选择了两种最致命的癌症——胶质母细胞瘤转移性卵巢癌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侵袭性最强的脑癌,诊断后预期寿命为15个月,5年生存率仅为3%。研究人员证明,仅用CRISPR-LNP进行一次脑内注射治疗,就可以使患有胶质母细胞瘤的小鼠的平均寿命增加一倍,抑制肿瘤生长50%,提高生存率30%!

与此同时,卵巢癌是女性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致命的癌症。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卵巢癌晚期,此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进展,但也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能活下来。

为了治疗扩散性卵巢癌,CRISPR-LNP也被研究团队设计用于抗体靶向递送,腹腔注射EGFR靶向的CRISPR-LNP可选择性摄取到播散性卵巢肿瘤,体内可进行高达80%的基因编辑,抑制肿瘤生长,并提高小鼠80%的总生存率!

image.png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能够识别和改变几乎任何基因片段,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以个性化的方式破坏、修复甚至替换基因的能力,尽管CRISPR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临床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为需要一个有效的传递系统来安全、准确地将CRISPR传递到靶细胞。

而该研究中开发的CRISPR-LNP递送系统,可以高效靶向肿瘤生存基因,这是一种创新疗法,用于治疗目前一些尚无有效疗法的恶性肿瘤。

原文检索: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using targeted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cancer therapy



其他最新文章推荐


Reconstitution of T follicular helper-humoral immune axis with elimin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image.png

PD-1 and TIGIT coexpression identifies a circulating CD8 T cell subset predictive of response to anti-PD-1 therapy

image.png

Regulatory (FoxP3+) T cells and TGF-β predict the response to anti-PD-1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mage.png

De novo necroptosis creates an inflam-matory environment mediating tumor susceptibility to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mage.png

A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Subcu-taneous Semaglutide i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mage.png

Counteracting CAR T cell dysfunction

image.png

Quantifying the efficacy of checkpoint inhibitors on CD8+ cytotoxic T cells for immuno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via single-cell interaction

image.png

IL-6 trans-signaling promotes the expansion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CAR T cells

image.png

Mutations in BRCA1 and BRCA2 differen-tially affect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response to checkpoint blockade immunotherapy

image.png

Platelet PD-L1 suppresses anti-cancer immune cell activity in PD-L1 negative tumors

image.png

T-cell tracking, safety, and effect of low-dose donor memory T-cell infusions after αβ T cell-deplet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mage.png

Flt3 ligand augments immune responses to anti-DEC-205-NY-ESO-1 vaccine through expansion of dendritic cell subsetsimage.png

Engineering of α-PD-1 antibody-expressing long-lived plasma cells by CRISPR/Cas9-mediated targeted gene integration

image.png

The cutting-edge progress of immune-checkpoint blockade in lung cancer

image.png

资料整理:西湖生物医药综合办公室

文章来源:公开信息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