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一周资讯NO.145 |聚焦医药动态0120~0126

引言

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突破进展,聚焦热点政策,观澜创新治疗产品行业动态,耕耘于分秒,收获于细微,做乘风破浪的生物医药人!

图片







国内政策发布

01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放射性治疗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24年第9号)

图片

通知原文:

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2f4e2951d43d57ed4d0313f820e26be5








药物监管获批情况


01


定价116.6万元/支的伊基奥仑赛注射液新增自免适应症IND申请获批

日,驯鹿生物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审评中心(CDE)已正式审批通过其全人源靶向BCMA嵌合抗原受体自体T细胞注射液(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研发代号CT103A)新增扩展适应症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的临床试验申请(IND)(受理号:CXSL2300759)。


02


士泽生物iPSC衍生细胞治疗帕金森病获批国家级备案临床研究    

日,士泽生物医药(苏州/上海)有限公司(Roche Accelerator Member;以下简称“士泽生物”)联合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以下简称“东方医院”)开展的“临床级iPSC衍生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中重度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项目,经过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的多轮评审,正式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两委)批准,开展国家级干细胞备案临床研究(国家两委局批准开展临床备案号:MR-31-24-001927)。


03


派真生物助力凌意生物戈谢病基因治疗药物LY-M001 IND获FDA批准

近日,凌意(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意生物”)自主研发的LY-M001注射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新药临床试验(IND)许可(IND编号:30210)。


04


远大医药治疗性mRNA肿瘤疫苗国内获批临床

日,远大医药(0512.HK)附属公司南京奥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奥罗生物)针对人类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阳性的晚期不可切除或复发/转移性实体瘤的治疗性肿瘤疫苗ARC01 (A002)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05


首个国产自主研发用于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和AADCD的AAV基因疗法IND获受理

近日,上海天泽云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上海泰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AAV基因治疗药物VGN-R09b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受理通知书,其适应症为原发性帕金森病(PD)和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AADCD)。


06


创新靶点I期临床获批 |华夏英泰LILRB4 STAR-T细胞药物获得国家药监局默示许可

近日,华夏英泰基于独创STAR-T平台开发的创新靶点LILRB4特异性 “YTS104细胞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等适应症。


07


辉大基因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新型DNA编辑疗法HG302获孤儿药资格认证

日,专注于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治疗药物开发、处于临床阶段的全球性生物技术公司--辉大(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辉大基因”)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HG302孤儿药资格认定(ODD),用于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美国FDA先前已授予HG302儿科罕见病药物资格认定(RPDD)。

08


科济药业靶向GPC3的CAR-T产品获批临床,针对肝细胞癌

近日,科济药业(CARsgen)宣布,靶向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的自体CAR-T细胞候选产品CT011已在中国获批临床,拟开发用于治疗手术切除后出现复发风险的GPC3阳性的IIIa期肝细胞癌患者。


09


拓新天成CAR-T获批临床!针对脑胶质瘤

近日,据CDE官网显示,福州拓新天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新天成”)的“TX103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注射液”(以下简称“TX103 CAR-T”)已经获批临床,用于治疗复发或进展的4级脑胶质瘤。

10


强生EGFR/c-MET双抗组合疗法在华申报上市

近日,CDE网站显示,强生两款创新药物EGFR/c-MET双抗埃万妥单抗(amivantamab)以及三代EGFR抑制剂兰泽替尼片(Lazertinib)上市申请均获药监局受理,推测申报适应症为二者联合治疗EGFR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图片


1

First in class NASH新药II期研究成功,歌礼制药拥有中国权益

近日,Sagimet Biosciences宣布Denifanstat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IIb期FASCINATE-2研究取得了积极结果。


2

吉利德「戈沙妥珠单抗」NSCLC III期研究未达OS主要终点

近日,吉利德(Gliead)宣布戈沙妥珠单抗(商品名:Trodelvy)对比多西他赛治疗经治转移性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III期EVOKE-01研究未达到总生存期(OS)的主要终点。


3

First-in-Class IL-27单抗联合疗法II期研究结果积极

前,Coherus在ASCO胃肠道肿瘤研讨会上公布了该公司IL-27单抗casdozokitug(casdozo)联合疗法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肝细胞癌(uHCC)的II期积极数据,经RECIST v1.1评估的ORR为38%(n=29),其中3例患者实现完全缓解。


4

难治性前列腺癌恶化风险降低35%!免疫组合疗法达到3期临床主要终点

Exelixis公司近日公布激酶抑制剂卡博替尼(商品名Cabometyx)与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联用,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CONTACT-02的全面结果。这些患者均接受过一种新型激素疗法(NHT)治疗后疾病进展。试验结果显示,与接受第二种NHT相比,这一组合将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5%。这些重要发现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生殖系统癌症研讨会(ASCO GU)上被展示。


5

近40%免疫疗法难治性胃癌患者获得缓解,创新组合疗法2期临床结果积极

Genome & Company日前宣布,该公司近日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 GI 2024)上展示了一份壁报,详细介绍了其微生物组免疫疗法GEN-001治疗胃癌的2期临床试验的积极顶线结果。试验结果显示,在接受过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疾病进展的难治性患者中,GEN-001与PD-L1抑制剂Bavencio联用,达到37.5%的总缓解率(ORR)。


6

肝癌患者PFS近翻倍!阿斯利康一线免疫组合疗法达3期临床终点

前,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公司宣布,重磅PD-L1抑制剂Imfinzi(durvalumab)与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联用,在治疗适合栓塞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3期临床试验中,在主要终点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提供统计显著和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


7

疾病控制率达76%!潜在“first-in-class”小分子临床积极结果公布

前,Bold Therapeutics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 GI)上,发布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临床2期试验最新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与现有获批药物过往试验结果相比,接受其在研药物BOLD-100联合FOLFOX化疗方案治疗患者在生存期与应答率上获得改善。


8

降低72%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诺华公布“first-in-class”疗法3期临床积极数据

近日,诺华(Novartis)公布了其3期临床试验NETTER-2的新数据。结果显示,与单用高剂量长效奥曲肽(octreotide)相比,Lutathera联合长效奥曲肽一线治疗生长抑素受体(SSTR)阳性、高分化的2级和3级晚期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s)患者时,使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72%。新闻稿指出,NETTER-2是首个使用放射性配体疗法(RLT)作为一线治疗获得积极结果的3期临床试验,证明了RLT在前线治疗中的潜力。


9

肝脂肪、肝纤维化显著改善!NASH小分子达双主要终点

日,Sagimet Biosciences公布FASCINATE-2临床2b期试验的积极结果。该试验检视其在研小分子denifanstat在活检证实的2期或3期纤维化(F2/F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显示,denifanstat达成主要终点和多个次要终点,并展现良好的耐受性。

10

降低79%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百时美施贵宝公布免疫联合疗法一线治疗结直肠癌新数据

日,百时美施贵宝公布了3期研究CheckMate-8HW的结果,该研究评估了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联合逸沃(伊匹木单抗),对比研究者选择的化疗(mFOLFOX-6或FOLFIRI方案,联合或不联合贝伐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用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表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一线治疗。新闻稿指出,欧狄沃联合逸沃是首个与化疗相比,在MSI-H/dMMR表型mCRC的一线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疗效获益的双免疫联合疗法。



图片


01


The Lancet | 《柳叶刀》重磅发布:全球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研究

图片

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领衔在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正刊(The Lancet,影响因子:169)以长文形式发表了题为“AAV1-hOTOF Gene Therapy for Autosomal Recessive Deafness 9: a single-arm trial”(《AAV1-hOTOF基因治疗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9:一项单臂研究》)的全球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在耳鼻喉科研究院院长、科主任李华伟教授带领下,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主导合作完成,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耳聋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展现了基因治疗对治愈遗传性耳聋的应用潜力,开启了耳聋基因治疗新时代。

更多解读:

我国每年新生约3万聋儿,60%为遗传性因素

“快看,他敲门有声音了!”颜女士(化名)眼含泪水激动地喊道。颜女士面前,她患有先天性耳聋的2岁儿子牛牛(化名)正兴奋地对着门又敲又拍,嘴里还咿咿呀呀的。“1岁多的时候,我们发现他对任何声音都没反应,也不能讲话。”


正当颜女士陷入绝望的时候,她听说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启动了针对OTOF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耳聋基因疗法临床试验,她便立刻预约了舒易来主任医师的门诊。经过检查评估,牛牛的情况符合治疗要求,并参加了这项临床试验。经过一个月的治疗,牛牛终于能够听到了声音。

据悉,像牛牛这样的先天性耳聋患者全球高达2600万,我国每年新生约3万聋儿,其中60%与遗传因素也就是基因缺陷相关,严重阻碍了儿童言语、认知以及智力发育。然而,目前临床上尚无任何治疗药物。


遗传性耳聋有望得到根治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根治遗传性耳聋最有潜力的策略之一。基因治疗能够通过递送载体将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直接递送到内耳,表达功能正常的蛋白,恢复正常功能,从而在根本上恢复或改善耳聋患者听力。

为了解决遗传性耳聋无药可医这一世界难题,舒易来教授深耕耳聋基因治疗领域十余年,带领团队历经多年探索,联合多方合作,最终研发出针对OTOF基因突变的耳聋基因治疗药物(RRG-003),并自主创新开发出精准、微创的耳部递送路径和装备。

OTOF基因(表达耳畸蛋白)的致病突变会引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DFNB9),即听神经病的一种类型,患者通常表现为重度、极重度或完全听力损失和言语障碍。我国婴幼儿听神经病人群中,因OTOF基因突变致聋的发病率高达41%。OTOF基因主要参与耳蜗内毛细胞突触囊泡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大脑能感受声音。内毛细胞中耳畸蛋白表达的缺失会导致声音刺激信号无法正常传递至听觉神经通路,而引起耳聋。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是目前最常用的基因治疗递送载体,然而OTOF基因超出了单个AAV的装载容量。为了克服大基因内耳递送难题,研究团队利用AAV的双载体递送系统,即由两个AAV载体携带OTOF基因,恢复了OTOF耳聋动物模型的蛋白表达,显著改善了听力。

舒易来说,“打个比方,一辆车搬不动它,需要两辆车一起搬,药物注射入人体后,这两辆车需要合并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基因发挥作用。”同时,团队在小鼠和猴模型中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基于这些研究基础,2022年6月,该项目获得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伦理批准,2022年10月,该团队正式发起临床试验招募,并随后实施全球首例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基因治疗。之后,从大龄儿童到小龄儿童,陆续纳入多例患者完成基因治疗。目前最长的患者随访时间已达1年以上,患儿已经可以进行日常对话。

该临床试验共有6名OTOF突变耳聋患儿接受了基因治疗。通过耳部微创的方式,将该药物一次注射到患者内耳,随访期间展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5名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听力和言语功能得到明显恢复。这是全球第一个取得疗效的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也是该领域目前成系统的、病例数最多的临床试验,也是全球第一项双AAV载体的人体试验(first-in-human),开启了耳聋基因治疗新时代。本次临床突破,也是一次院企合作、利用互补优势高效推进产学研转化的尝试,眼耳鼻喉科医院选择了上海鼎新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借力公司在药物开发上的经验,打通了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产业化设计、工艺生产、安全评估等通路,建立了产学研发展新模式,极大地推动了耳聋基因治疗的发展,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图片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增强基因和细胞治疗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成立“基因和细胞治疗中心”。以造福患者为源动力,开展耳聋、眼病和头颈肿瘤等基因和细胞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院长表示:“将全力支持并积极鼓励科技前沿探索和临床转化研究,努力攻坚克难,期待更多划时代的新突破,更好地守护人民健康。”

图片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李华伟教授、王武庆教授以及哈佛大学医学院陈正一教授、东南大学柴人杰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吕俊博士生、王会博士、程晓婷主治医师、陈玉鑫助理研究员以及王大奇助理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项目的资助。

02


CELL︱克服化疗耐药性,科学家又从老药中挖掘出“潜力股”

图片

多西他赛(DTX)是包括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在内的晚期前列腺癌最常用的化疗药物之一,若患者对多西他赛也耐药了,其治疗选择将非常有限。为了查明前列腺癌患者对多西他赛耐药的机制,从而找到有效的干预方法,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将成果发表在了Cell Reports Medicine杂志上。该团队的临床前研究表明,一种被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药物有望使对化疗耐药的癌细胞恢复对化疗的敏感性。

更多解读:

先前的一些研究指出,胆碱能信号传导参与了前列腺癌的生长和进展,尤其是胆碱能毒蕈碱M1受体(CHRM1)——被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激活的CHRM1能够促进前列腺癌的侵袭和转移。此外,CHRM1基因的扩增在人类CRPC中很常见,并且是前列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不良预后因素。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由此推测,胆碱能信号传导和毒蕈碱受体在介导前列腺癌细胞对化疗耐药的过程中可能也有作用。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并揭示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首先比较了具有或不具有获得性DTX抗性的人类CRPC细胞系的胆碱能信号传导通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所有耐药细胞系培养基中的Ach水平升高,伴随着CHRM1 mRNA水平和CHRM1蛋白表达的上调。该结果在前列腺癌患者接受DTX治疗前后的肿瘤组织中也得到了验证,接受化疗后,患者肿瘤中的CHRM1被激活。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过表达前列腺癌细胞中的CHRM1不仅能够诱导癌细胞的生长,还能使癌细胞产生对DTX的抗性。而当使用一种已获批的选择性CHRM1拮抗剂dicyclomine灭活前列腺癌细胞中的CHRM1后,DTX对耐药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得到了恢复。这些结果证明,CHRM1在调节前列腺癌细胞对DTX的抗性中起到了直接作用。
图片

▲抑制CHRM1可恢复DTX耐药肿瘤对DTX的敏感性(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为了证明其研究成果有望被临床转化,研究人员建立了多个前列腺癌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以测试通过药物抑制CHRM1的策略是否能解决DTX的耐药问题。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独使用DTX,DTX联用dicyclomine能够更显著地抑制肿瘤生长。不仅如此,DTX联用dicyclomine还能使DTX耐药肿瘤重新对DTX敏感。
由于dicyclomine能够使肿瘤细胞对化疗更敏感,这使得在较低的剂量下,DTX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也就是说,这种治疗组合有望降低DTX的给药剂量,从而减少DTX的不良反应,使患者的治疗更易于管理。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dicyclomine在临床研究和动物模型中被发现与增加痴呆风险或使痴呆恶化相关,需要新的研究以考察这种联合治疗是否会影响动物的认知能力。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发现,除了DTX以外,用于治疗CRPC的雄激素受体信号抑制剂和其他化疗药物同样会增加CHRM1的表达。也就是说,CHRM1的激活在CRPC的治疗中普遍存在。展望未来,或许CHRM1靶向治疗有望成为解决各类CRPC疗法耐药问题的通用策略,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验证,让我们拭目以待。

03 


《自然》子刊深度剖析下一代ADC发展方向

图片

近日,《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对创新的ADC分子设计及其新兴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今天的文章里,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将与读者分享其中的精彩内容。

更多解读:

在癌症治疗领域,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发展标志着靶向治疗和强效治疗策略相结合的重要里程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创新分子设计理念的ADC正在逐步克服诸如耐药性、肿瘤异质性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等一系列关键临床挑战。新兴的ADC形式,包括双特异性ADC、条件激活型抗体前药偶联物(Probody-Drug Conjugates)、免疫刺激ADC、蛋白降解ADC和双药ADC等,正为解决这些难题开辟新的路径,对ADC关键组成部分的改进,成为了释放这种变革性疗法全部潜力的关键

ADC结构设计


一般而言,ADC分子通常由单克隆抗体和强效的细胞毒性药物有效载荷通过化学连接子(linker)相连构成。这种创新的分子设计融合了抗体的靶向特异性和较长的循环半衰期以及高细胞毒性抗肿瘤药剂的活性等优点——后者单独使用时通常具有过高的毒性。因此,相比传统化疗,ADC能够提升抗肿瘤效果,从而改善临床效益和患者生活质量。
尽管研究人员在ADC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这些药物在治疗难治性癌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其中,肿瘤内和肿瘤间的异质性是导致其疗效不佳的主要障碍。具体来说,ADC治疗可能产生选择性压力,从而有利于治疗抵抗性细胞克隆的生存,这些克隆具有包括药物代谢变化、靶蛋白或其下游信号通路的突变、激活替代信号通路和/或癌干细胞特征等特定特性,使得它们对抗癌疗法产生抗性。此外,ADC治疗相关毒性也是影响其应用的瓶颈之一。为此,优化有效载荷和连接子设计,以及识别特异性肿瘤靶抗原和有效生物标志物,对于开发能够克服这些临床挑战的下一代ADC至关重要。


图片


其他最新文章推荐

Niche-specific control of tissue function by regulatory T cells—Current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for targeting metabolic disease

图片

Parallel control of cold-triggered adipocyte thermogenesis by UCP1 and CKB

图片

Coordination of cohesin and DNA replication observed with purified proteins

图片

图片

资料根据公开数据搜集整理

资料整理:西湖生物医药综合办公室

文章来源:公开信息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