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一周资讯NO.121 |聚焦医药动态0715~0721

图片

引言

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突破进展,聚焦热点政策,观澜创新治疗产品行业动态,耕耘于分秒,收获于细微,做乘风破浪的生物医药人!

图片







国内政策发布


01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中药新药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图片

通知原文:

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5b7cd7be9971b7713be4ed32377259a8








药物监管获批情况



01


国内第三款CAR-T产品获批上市,商业化在即,驯鹿生物表示:多方面已准备充分

近期,驯鹿生物申报的伊基奥仑赛注射液(商品名:福可苏)获批上市,成为国内第三款获批上市的CAR-T产品。福可苏此次获批的适应症为多发性骨髓瘤。此外,该药品新适应症已获批临床试验,在研领域向自免疾病扩展。


02


先博生物通用型CAR-NK获批临床

先博生物自主研发的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的NK细胞注射液正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注册临床默示许可,这标志着国内首个该靶点通用型NK细胞治疗产品即将正式进入临床一期研究阶段。该产品除了目前获批的适应症外还将会有其它多个适应症的IND申报。


03


蓝马医疗TIL疗法获批临床

近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苏州蓝马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马医疗)LM103注射液(TILs)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04


潜在“first-in-class”治疗晚期癌症,PSMA靶向ADC获FDA快速通道资格

近日,Ambrx Biopharma宣布,美国FDA已授予其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抗体偶联药物(ADC)ARX517快速通道资格。快速通道资格旨在促进药物的开发,并加快对药物的审查,因为这些药物在治疗具有未竟医疗需求的严重疾病方面可能带来与现有疗法相比实质性的改善。


05


FDA批准!每年杀死上万婴儿的疾病有了新疗法

美国FDA近日宣布,批准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赛诺菲(Sanofi)联合开发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体Beyfortus(nirsevimab)上市,用于在出生后的第一个RSV流行季节中预防新生儿和婴儿的RSV相关下呼吸道疾病,以及在仍然容易感染严重RSV疾病的24个月以下儿童中预防RSV相关下呼吸道疾病,直至第二个RSV流行季节结束。


06


微芯生物「西达本胺」新适应症申报上市

近日,微芯生物宣布,由该公司研发的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口服抑制剂西达本胺联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用于既往未经治疗的MYC和BCL2表达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上市申请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受理。


07


启函生物多位点基因编辑细胞产品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启函生物,一家致力于将高通量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细胞治疗和器官移植领域的生物科技公司,近日宣布其产品QN-019a的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这是中国第一个获批的基因编辑iPSC来源的细胞治疗产品。


08


卫材第二款抗AD单抗获FDA完全批准,美国联邦医保将全力承保

近日,美国FDA在官网宣布,将治疗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新型药物Leqembi(Leqembi是商品名,英文名为“Lecanemab-irmb”,中文名为“仑卡奈单抗注射液”)调整为传统批准,这标志着20年来FDA首次完全批准一款阿尔茨海默病新药。


09


FDA批准首个CRISPR基因编辑疗法后,David Liu等人复盘困境、展望未来

日前,Intellia Therapeutics宣布,FDA批准了其治疗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的体内CRISPR疗法NTLA-2002的研究型新药 (IND)申请。这也是首个获得FDA批准用于人体临床试验的LNP递送的体内CRISPR基因编辑疗法。


10


第一三共FLT3抑制剂在美国获批上市,治疗白血病!

日前,FDA宣布批准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的创新药quizartinib(Vanflyta)上市,用于治疗FLT3-ITD突变的新诊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成人患者。同时,FDA还批准LeukoStrat CDxFLT3突变测定法作为quizartinib的伴随诊断。第一三共在新闻稿中表示,quizartinib是首个获得FDA批准专门用于治疗FLT3-ITD阳性AML的FLT3抑制剂,并涵盖新诊断AML的三个治疗阶段——未移植患者的诱导、巩固和维持治疗。


11


杨森「贝达喹啉」新适应症在华获批,治疗青少年肺结核!

前,杨森(Janssen)中国宣布,其创新药斯耐瑞(富马酸贝达喹啉片,bedaquiline Fumarate)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作为联合治疗的一部分,用于12岁至<18岁且体重≥30kg的青少年耐多药肺结核治疗。据杨森新闻稿介绍,贝达喹啉是一款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新型结核病药物,已于2016年在中国获批成人耐多药肺结核适应症,此次青少年新适应症的获批将为青少年患者带来全新选择。

12


星济生物单域抗体-Fc融合蛋白获批临床

,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星济生物1类新药注射用XJ101获批临床,拟定适应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包括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的菌血症、败血症和脓毒症等。根据星济生物新闻稿,注射用XJ101为重组人源化单域抗体-Fc融合蛋白。

13


信立泰口服小分子免疫抑制剂在美国获批临床

日前,信立泰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免疫抑制剂SAL0119片获美国FDA批准,同意开展临床试验,拟开发适应症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

14


德琪医药XPO1抑制剂「塞利尼索」在中国香港地区获批

日前,德琪医药宣布,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已批准希维奥(中文通用名:塞利尼索,英文商品名:Xpovio)的新药上市申请(NDA),通过与地塞米松联用(Xd方案),治疗接受过至少四种既往治疗且对至少两种蛋白酶体抑制剂(PI)、两种免疫调节剂(IMiD)和一种抗CD38单克隆抗体药物难治,并在接受最后一种治疗时出现疾病进展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成人患者。

15


葛兰素史克抗CCL17抗体在中国获批临床

前,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最新公示,葛兰素史克(GSK)申报的1类新药GSK3858279注射液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适用于成人慢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PNP)以及成人膝骨关节炎所致的中度至重度疼痛。公开资料显示,这是GSK在研的一款抗CCL17抗体,正在海外开展2期临床研究。


图片


1

有望为复发/难治性血液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创新免疫疗法1/2期临床结果积极

日前,Faron Pharmaceuticals宣布其正在进行的BEXMAB1/2期研究取得了新的积极临床进展。Faron公司在新闻稿中表示,该数据表明旗下免疫疗法bexmarilimab有望满足复发/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群体的未竟医疗需求。


2

显著改善EGFR突变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杨森双特异性抗体与化疗联合方案3期临床结果积极

近日,强生旗下杨森(Janssen)公司宣布,Rybrevant(amivantamab)联合化疗(卡铂-培美曲塞)治疗新确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3期研究PAPILLON取得了积极的初步结果。


3

阿尔茨海默病抗体疗法试验结果积极,显著降低大脑淀粉样蛋白水平

日前Acumen Pharmaceuticals公布了靶向毒性可溶性β淀粉样蛋白寡聚体(AβOs)的单克隆抗体ACU193的首个人体临床试验结果。结果显示,试验达到主要和次要目标,证明了ACU193的作用机制和安全性。在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中,ACU193剂量依赖性迅速降低患者的淀粉样蛋白斑块水平。


4

降低复发风险61%!这款刚获批的重磅疗法又迎新适应症积极临床进展

近日,argenx公司宣布,其Vyvgart Hytrulo皮下注射液用于治疗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CIDP)成人患者的2期临床试验取得了积极的初步结果。该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与安慰剂相比,Vyvgart Hytrulo使患者的复发风险降低了61%(p=0.000039)。


5

首个!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达65%,创新RNAi疗法积极临床结果公布

日前Alnylam Pharmaceuticals公布其在研RNAi疗法ALN-APP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和脑淀粉样血管病(CAA)的临床1期试验单剂量递增部分的积极中期结果。根据新闻稿,这是递送至中枢神经系统的RNAi疗法中,疗法在单次给药后显示与靶点快速结合,并具有持续疗效超过6个月的首个临床试验。详细结果公布于2023年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AAIC)上。


6

创新疗法达到3期临床主要终点,年底前递交上市申请

BridgeBio Pharma今日宣布,在研疗法acoramidis在治疗伴有心肌病的转甲状腺素蛋白介导的(ATTR)淀粉样变性(ATTR-CM)患者的3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显著降低患者死亡和因为心血管疾病住院的风险。Acoramidis是一种新一代、口服给药的高效转甲状腺素蛋白(TTR)小分子稳定剂。基于这一结果,该公司预计在今年年底之前向美国FDA递交新药申请(NDA)。


7

首个!70%完全缓解,创新CAR-T疗法展现积极临床结果

日前Caribou Biosciences公司公布其正在进行的ANTLER临床1期试验剂量递增部分的长期随访数据。数据集包括所有16名接受剂量递增CAR-T疗法CB-010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r/r B-NHL)患者。初步分析显示,接受治疗患者的总缓解率(ORR)达94%,完全缓解(CR)率达69%。根据新闻稿,CB-010是临床中首个具有PD-1敲除功能的同种异体CD19靶向CAR-T细胞疗法,这是一种旨在通过限制CAR-T细胞过早耗竭来增强抗肿瘤活性的基因编辑策略。


8

有效抑制癌症进展,创新靶点抑制剂2期概念验证结果积极

前,Calliditas Therapeutics公布其先导在研药品NOX 1/4抑制剂setanaxib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CCHN)患者中的概念验证2期试验的中期数据。分析显示,该药物在早期临床展现积极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并支持setanaxib的抗纤维化作用方式。


图片

01

 

    Cell | Modeling post-implantation stages of human development into early organogenesis with stem-cell-derived peri-gastruloids

图片

近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吴军团队《细胞》(Cell)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基于3D培养可产生胚胎和胚外组织的干细胞,成功在体外模拟了2~3周的人类早期胚胎发育。

更多解读:

我们的一生从一枚小小的受精卵开始,经历一系列细胞分裂、分化,产生各种组织、器官,最终发育成胎儿。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神奇的胚胎自我组织(self-organization)潜能。这一精巧而复杂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则是一个困扰了几代发育生物学家的重要问题。

该问题的答案在医学领域有着重大意义——不仅能为革新检测、预防和治疗先天性遗传缺陷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撑,还将指导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细胞治疗,修复疾病或衰老导致的器官损伤。然而,受限于伦理和胚胎获取的技术困难,生物学家对孕后2~3周内的胚胎发育知之甚少。因此,如何在体外模拟如同“黑匣子”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成了近年来各国科学家不懈努力的方向。

人类胚胎在受精后8~10天,囊胚的滋养层细胞与子宫内膜上皮接触,完成着床过程。同时,囊胚内部的内细胞团发育成上胚层和下胚层。其中上胚层最终发育成胎儿;而下胚层将发育成胚外结构卵黄囊,在早期为胚胎提供养分和血液。
进入受精后的第14天左右,胚胎发育的另一个关键事件——原肠胚运动(gastrulation)开启,胚胎逐渐发育成为具有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的三胚层阶段。其中,外胚层最终发育成为神经系统、皮肤等组织;中胚层发育成为心脏、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组织;内胚层则发育成为肺、肝脏、胰腺和肠道等内部器官。因此,原肠胚运动奠定了器官发育的基础;相反该阶段的异常可能导致妊娠失败或多种出生缺陷。
然而,目前模拟人类原肠胚运动的体外干细胞模型都存在一项关键的缺陷——缺少胚胎发育、形态发生和图式形成必不可少的胚外组织,例如卵黄囊和胎盘。
为了克服上述障碍,吴军团队选择对扩展潜能干细胞(expa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EPSC)进行培养。相比于传统多能干细胞,EPSC具有分化为胚胎及胚外组织的潜力,并且在小鼠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
在最新研究中,吴军团队首先借助早先开发的一种特殊培养条件,将EPSC转变为上胚层样细胞和下胚层样细胞。这两类细胞随后展现出惊人的自我组织行为,逐步变化为类似双胚层阶段,三胚层阶段,直到早期器官生成阶段的类胚胎结构。这一过程高度还原了人类胚胎在体内的发育过程。

具体而言,首先在类双胚层阶段,上胚层样细胞和下胚层样细胞分别产生类似羊膜腔和卵黄囊的空腔。其中羊膜腔分别由顶部的羊膜样细胞和上胚层样细胞环绕。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胚胎发育过程中,羊膜细胞充当了发育信号中心的角色,其分泌的信号分子会诱导上胚层开始原肠胚运动,从而产生原始的三胚层细胞。

接下来,研究者又观察到这一类胚胎结构继续发育成三胚层结构,并伴随原条(primitive streak)的形成。原条是中胚层和内胚层分化的过渡结构,此次为首次在体外成功模拟。这一发现也从侧面印证了羊膜细胞作为胚胎原肠胚运动信号发令枪的角色。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一类胚胎结构是否可以继续往后发育?在此前的研究中,模拟到原肠胚运动初期似乎是一个重要技术瓶颈,由此往后的发育未见报道。而在最新论文中,研究者发现他们的类胚胎模型并未止步于原肠胚运动初期。
胚胎发育进入第三周之后,胚胎的复杂程度将迅速增加。例如,一方面位于胚胎尾部的上胚层处会产生神经-中胚层前体细胞(neuromesodermal progenitor, NMP),它们将发育产生脊髓以及副轴中胚层。脊髓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副轴中胚层在胚胎发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会发育成分节体并参与躯干骨骼、肌肉、真皮以及血管等的发育。另一方面,在胚胎的头部,外胚层细胞开始向神经外胚层分化,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起始。

在此项研究中,研究者观察到他们的胚胎模型出现了神经外胚层以及分节体的特征。接下来,他们通过对胚胎模型的单细胞RNA测序,以及与真实人类和非人灵长类胚胎在单细胞水平的对比。结果,类胚胎在结构上展现了符合预期的高度复杂性,并与同时期的人类胚胎存在解剖结构上的相似性。由此,研究者从发育过程及最终形态上确认,这一类胚胎模型与真实胚胎存在高度相似性。

综上所述,该研究描述了一种高效的方法,可以促使人类扩展潜能干细胞自组织成胚胎样结构(peri-gastruloids),重现了人类早期发育的关键阶段,如形成羊膜和蛋黄囊腔、产生双层和三层胚盘、出现原始生殖细胞、启动原肠胚运动,以及早期神经管化和器官形成。单细胞RNA测序揭示了此类胚胎与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细胞类型之间的转录组相似性。
对于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吴军教授表示:“我们计划进一步完善这种胚胎样结构,特别是与辊胚培养系统的结合,为早期器官发生阶段之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这最终可能导致用于再生医学应用的人体组织和器官的产生。”
吴军教授介绍道,这项研究严格遵循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发布的2021年干细胞研究和临床转化指南,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研究中心干细胞监督委员会(SCRO)也根据2021年ISSCR指南规定的条件对该研究进行了全面审查和批准。由于没有胎盘组织,这些类胚胎不能长期体外存活,这也帮助减少了伦理方面的担忧。此外,这些胚胎模型在体外培养时间被仔细校准到检查原肠胚形成和人类发育器官发生的初始阶段所需的最短时间。
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吴军实验室主导了此项研究,助理讲师刘立中为该论文第一作者。该医学中心的Gary C. Hon实验室,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Nicolas Plachta实验室共同参与了此项研究。
吴军实验室利用种间嵌合体和干细胞模型研究基础生物学问题和开发再生医学的新应用,目前专注于衍生新型多能干细胞,识别和克服异种障碍,研究多能性的新型调节因子,并生成基于干细胞的哺乳动物胚胎模型。

02


Nature |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plus anti-PD-1immunotherapy in advanced melanoma:a phase I trial

图片

近日,《自然-医学》的新研究发现,来自健康人的粪便微生物移植不仅安全,还能改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应答。研究者指出,黑色素瘤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率通常只有40%-50%,而粪便移植有望让更多患者从中受益。

更多解读:

     近些年来,粪便移植受到了科学家的关注,其根本目的是借助健康或年轻人群粪便中的微生物来改善个体的疾病或代谢状态。粪便移植的一种主流应用方向是抗衰老,一些小鼠实验模型显示,年老小鼠接受了年轻小鼠的微生物组移植后,众多与大脑、眼睛和肠道相关的衰老标志物都明显减少。

      此外,科学家也逐渐发现肠道微生物还具有帮助治疗疾病的作用,比如粪便移植可用于帮助治疗艰难梭菌感染。今年3月发表在《自然》的研究还发现对化疗反应程度不同的胰腺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组具有差异,而通过饮食重塑肠道菌的组成,可以增强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这也提示粪便移植或对抗癌也有潜在帮助。

      粪便移植的首个步骤是收集健康个体的粪便,当然粪便不会直接进行使用,而是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筛选和预处理,最后形成新研究呈现的口服胶囊。研究中共有3位35岁的健康个体提供了粪便样本。

      参与新研究的Michael Silverman博士是这种新型口服胶囊的设计者之一,他和同事在粪便移植领域研究了近20年,在此前对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中,他们发现了高效移植微生物的胶囊形式。

      随后,研究团队招募了合适的癌症患者,在1期临床试验中,共有28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接受了评估,其中20名患者于2019-2021年入组试验。这些患者此前没有接受过PD-1免疫治疗,并且入组后不能使用抗生素或者益生菌,这样可以避免影响移植结果。

      在正式接受免疫治疗的前一周,患者会在一个疗程中口服下约40个粪便移植胶囊。1期临床的主要目的是确认粪便移植的安全性,在服用粪便胶囊后,8名患者(40%)报告了轻微的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腹泻、胀气和腹部不适,直到PD-1免疫疗法介入之前,患者都没有更强烈的副作用。

      同时,所有接受粪便移植的患者没有产生任何感染性微生物,所有人都能按计划完成粪便移植疗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65%。在20.7个月的中位随访期内,16名患者仍存活。

      研究者将此次研究与过去PD-1相关临床试验的数据进行了平行比对,他们发现与单独使用PD-1免疫疗法相比,粪便移植的加入不会增加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而与过往的粪便移植相比,新研究还有几个极大的优势:只使用健康个体的粪便作为移植基础;患者不需要提前用抗生素对原有肠道微生物进行处理;仅通过口服实现移植,无需结直肠镜操作移植。

      研究团队已经开始一项更大规模的2期临床试验,验证新方法的有效性。用粪便微生物帮助抗癌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能实现。


03

 

    Nature | Retrotransposons hijack alt-EJ for DNA replication and eccDNA biogenesis

图片

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杜克大学张钊研究团队揭开了逆转录转座子的复制机制,他们确认这种环状DNA并非过去认为的副产物,而是主动借助DNA修复机制实现闭环,最后形成了配对的双链结构。

更多解读:

1951年,在冷泉港实验室的一场会议上,遗传学家Barbara McClintock介绍了一套与当时主流认知相违背的理论,她发现基因组中存在一些可以在染色体上移动的基因序列,也被称作转座子。它们能从基因的一个地方“跳跃”到另一个地方,从而重新书写基因组的序列。

当时场下一片沉寂,大家无法理解也几乎鲜有人接受这个所谓移动元件的存在。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McClintock提出的转座子不仅真的存在,还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发挥着特殊的生物学作用。1983年,McClintock因为在“可移动遗传序列”上的发现,独享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数十年来,转座子领域的研究者发现了多种类型的转座子,其中有一大类被称作“逆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它们大约为7000个碱基单位长,散落在基因组中不同的区域,同时也能以环状双链DNA的形式存在。教科书认为这些环状的逆转录转座子只是基因复制的无用副产物。


但故事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毕竟人类基因组中有近40%都是逆转录转座子,如果是副产物占比未免也太大了。根据一些研究,逆转录转座子通常会用一种“复制和粘贴”的方式来插入并重新连接基因,从而调节基因的表达。其既会参与癌症发展、衰老等负面过程,也能帮助抵御病毒。

张钊研究团队此前在果蝇的卵发生中建立了可以激活逆转录转座子的平台,逆转录转座子很少在生殖干细胞中活跃跳动,但当干细胞分化成卵母细胞和支持的抚育细胞后,形势变得不一样了。逆转录转座子会在抚育细胞中大量表达,并形成“类病毒颗粒”,就好像逆转录病毒一样。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张钊研究组发现大多数新产生的逆转录转座子并不整合到基因组中,而是以环状形式存在。在复制过程中,逆转录转座子会以mRNA作为模板,然后用自身编码的逆转录酶复制出一条链,但环状双链的形成显然靠它们自己无法完成。

为此,研究者试图在基因修复机制中找到突破口,他们尝试阻止了多个DNA修复机制,并看哪一个缺失时会影响环状DNA的形成。结果发现,很少受到关注的替代末端连接修复机制(alternative end-joining DNA repair,alt-EJ)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种修复机制可以使逆转录转座子DNA链的末端进行缝合,并且alt-EJ会驱动第二条链的长末端重复片段合成,并引导第二条环状链,从而实现双链环状DNA的形成。过去,大家推测逆转录转座子的一条链通过DNA整合形成,另一条链以此为基础进行同源基因重组,新研究证明了这种推测并不准确

根据研究团队的纳米孔测序结果,10%的逆转录转座子会实现新的DNA插入,剩下的90%会以染色体外环状DNA(eccDNA)的形式存在。论文指出,这些环状DNA并非无用的副产物,它们可能促使mRNA启动新一轮的复制,也可能插入到基因组重塑基因信息。此外,环状DNA还能成为诱导先天免疫的重要分子,因此介导其潜在的免疫调节作用。

张钊教授点评道:“基因组在体内并非像传统观点认为的一成不变,而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例如,癌症的发生就是癌细胞在机体内长期不停地重新书写其基因组的结果。我们的发现揭示了转座子书写基因组的机制,并阐明环状DNA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这项研究为了解基因组的进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指明了方向。”

在此项研究中,杨斧博士和苏维佳博士为主要完成人和并列第一作者。同时此研究还得到了张钊组的Oliver W. Chung、Lauren Tracy,以及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露博士,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Dale A. Ramsden博士的大力支持。



其他最新文章推荐


Hearing intervention versus health education control to reduce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adults with hearing loss in the USA:a multicentre,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图片

Discovery of senolytics using machine learning

图片


KRAS(G12D)drives lepidic adenocarcinoma through stem-cell reprogramming

图片

图片


资料根据公开数据搜集整理

资料整理:西湖生物医药综合办公室

文章来源:公开信息搜集


相关阅读



一周资讯NO.120 |聚焦医药动态0708~0714

一周资讯NO.119 |聚焦医药动态0624~0630

一周资讯NO.118 |聚焦医药动态0617~0623

一周资讯NO.117 |聚焦医药动态0610~0616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