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一周资讯NO.119 |聚焦医药动态0701~0707

图片

引言

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突破进展,聚焦热点政策,观澜创新治疗产品行业动态,耕耘于分秒,收获于细微,做乘风破浪的生物医药人!

图片







国内政策发布


01


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已上市药品说明书增加儿童用药信息工作程序(试行)》的公告(2023年第68号)

image.png

通知原文:

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511ef16b9b968571d1ab25c2b9b46610








药物监管获批情况



01


中国首款!艾加莫德获批,用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治疗

近日,再鼎医药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经批准了FcRn拮抗剂卫伟迦(艾加莫德α注射液)的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与常规治疗药物联合,用于治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的成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患者。新闻稿指出,这是中国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首个用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治疗的FcRn拮抗剂。


02


中国首款!驯鹿生物/信达生物BCMA靶向CAR-T疗法获批上市

近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最新公示,驯鹿生物与信达生物联合开发的B细胞成熟抗原(BCMA)靶向CAR-T产品伊基奥仑赛注射液(曾用名:伊基仑赛注射液)已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成人患者,既往经过至少3线治疗后进展(至少使用过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首款在中国获批的BCMA靶向CAR-T疗法。


03


诺洁贝生物眼科AAV基因疗法IND获CDE受理

近日,苏州诺洁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诺洁贝生物”)的AAV基因治疗药物NGGT001注射液IND获CDE受理,NGGT001 注射液一款治疗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的创新性基因治疗药物


04


Moderna向多国递交mRNA RSV疫苗上市申请

近日,Moderna宣布,已向欧洲药品管理局、瑞士药品管理局和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提交了RSV疫苗mRNA-1345的上市许可申请。并开始向美国FDA滚动递交mRNA-1345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


05


南京卡提医学实体瘤CAR-T产品“KT032细胞注射液”国内IND获得受理

近日,专注于实体肿瘤CAR-T细胞治疗新药研发的南京卡提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卡提”)自主研发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KT032细胞注射液”产品的临床试验申请(IND),正式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的受理(受理号:CXSL2300444)。“KT032细胞注射液”是南京卡提开发的一款基于DAP-CAR平台技术的新型多链CAR-T,适应症为晚期卵巢癌


06


九天生物AAV眼科基因疗法SKG0106获FDA批准开展I/IIa期临床试验

日前,九天生物(Skyline Therapeutics)近日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创新AAV眼科基因治疗药物SKG0106新药临床试验(IND)已获得美国FDA批准,即将开展针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全球I/IIa期临床试验。


07


20年来首款!卫材/渤健阿尔茨海默病新药Lecanemab获FDA完全批准

近日,FDA官网显示卫材/渤健联合开发的lecanemab(商品名:Leqembi)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AD)的加速批准已成功转为完全批准。这也意味着lecanemab成为了20年来首款获得FDA完全批准的AD新疗法。


08


罗氏补体因子B反义疗法获批临床,治疗IgA肾病

日,CDE官网显示,罗氏在研的反义疗法RO7434656注射液(IONIS-FB-LRx)临床试验申请获得默认许可,适应症为IgA肾病。


09


首款国产CD20抗体1类新药上市,博锐生物开启“双免”并行新篇章

日前,博锐生物首款创新药泽贝妥单抗(商品名:安瑞昔®)商业上市会在上海举行。该产品适用于联合标准CHOP化疗治疗CD20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安瑞昔®的上市不仅是博锐生物肿瘤免疫管线布局开发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博锐生物完成从生物类似药到生物创新药的蜕变。


10


一线治疗Ph+ALL!亚盛医药「奥雷巴替尼」获批开展注册性III期临床

日前,亚盛医药宣布,其核心品种奥雷巴替尼(商品名:耐立克)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临床试验许可,将开展联合化疗对比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新诊断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的关键注册性III期临床研究,这意味着耐立克有望成为国内首个用于一线治疗Ph+ALL的TKI药物。


图片


1

杨森10亿美元引进,抗IL-23R口服多肽获积极结果,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

日前,强生旗下杨森公司日前宣布其与Protagonist Therapeutics共同开发的针对IL-23受体(IL-23R)的拮抗多肽JNJ-2113在一项2b期临床试验中,针对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成年患者,达到了所有主要和次要疗效终点。


2

显著减少严重凝血病的典型症状,武田创新酶替代疗法3期结果积极

日前,武田(Takeda)公布了一项全球关键性3期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的交叉临床试验的积极中期结果,该试验旨在评估TAK-755(重组ADAMTS13蛋白)替代疗法作为先天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TTP)的预防性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TAK-755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此外,该公司还公布了3b期延续性研究中关于TAK-755预防性治疗的长期数据。


3

显著缓解膝关节疼痛!创新疗法2b期临床结果积极

日前,Eupraxia Pharmaceutical发布了EP-104IAR治疗膝骨关节炎相关疼痛的2b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在12周时,EP-104IAR在WOMAC疼痛评分中相对于安慰剂组实现了具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p=0.004)的改善,达到了其主要终点。


4

有效改善慢性难治性咳嗽,口服止咳新药2期临床结果积极

近日,Aldeyra Therapeutics发布了旗下口服新药ADX-629治疗慢性咳嗽患者的2期临床试验的积极顶线结果。该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服用ADX-629后患者的咳嗽频率明显降低。


5

潜在30年来首款!创新高血压药3期试验积极结果公布,上市申请已递交

近日,Idorsia公司公布了其在研疗法aprocitentan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3期临床试验PRECISION的新数据。结果显示,aprocitentan可诱导患者夜间收缩压的显著降低,相比于安慰剂,在治疗4周后使受试者的夜间血压下降模式正常化的比例更高。


6

降低死亡风险近50%!创新疗法2期试验积极结果公布,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HaemaLogiX宣布其在研单克隆抗体KappaMab联合来那度胺(lenalidomide)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在治疗复发或对其他治疗选择耐药的Kappa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2b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结果。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接受该疗法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46%,且在总缓解率(ORR)上有显著改善(83% vs 45%)。试验最终数据已发表于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期刊当中。


7

显著降低发作风险84% !勃林格殷格翰佩索利单抗预防GPP发作试验结果公布

前,在第 25 届世界皮肤病学大会(WCD)上,勃林格殷格翰公布了 EFFISAYIL™ 2临床试验的最新数据。研究显示,与安慰剂治疗相比,佩索利单抗能显著降低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发作风险84%长达48周。此外,该试验纳入123名患者,试验证明接受高剂量组的患者在接受佩索利单抗治疗4周后没有出现GPP发作[1]。


8

基石药业公布抗PD-L1单抗一线治疗食管鳞癌3期临床结果

日前,基石药业宣布,抗PD-L1单抗舒格利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的3期GEMSTONE-304研究数据已在2023年ESMO世界胃肠道肿瘤大会(ESMO GI 2023)上以口头报告形式公布。该研究已达到预设双终点。与安慰剂联合化疗相比,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明显改善了BICR评估的PFS和OS,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与临床意义。


图片

01

 

    Nature | Small-molecule discovery through DNA-encoded libraies

8a8984037c892595792e750bded61e20.png

      DNA编码库(DEL)技术已成为小分子发现的重要手段,它深刻地改变了药物开发领域。这种技术通过为每个待筛选的小分子打上DNA“标签”,作为记录化合物结构信息的“条形码”,研究人员可据此对众多候选分子进行高效、精确的筛选,快速识别出苗头化合物从而加速药物发现过程。近期,知名学者刘如谦教授《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发布了一篇综述,概述了DEL技术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并总结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刘如谦教授也是药明康德DEL应用平台DELopen的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

更多解读:

针对特定靶点,识别和验证可与之作用的药物分子是新药发现的最关键步骤之一。为此,研究人员们开发出了多种筛选方式来识别与目标蛋白结合的配体。传统的高通量筛选(HTS)方法需要独立合成和测试数十万种化学化合物,这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时间,实验周期通常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随着待筛选分子库的大小、以及并行筛选的靶点数量的增加,总体实验时间还可能会进一步增长。仅仅依赖传统的HTS策略从大型化合物分子库中识别出与靶点结合的高质量配体分子颇具挑战性

DEL由大量小分子化合物组成,它们被共价连接到DNA序列上,作为每个小分子的标识符。这些小分子能够以分子集的形式与目标蛋白孵育,与目标蛋白结合的分子随后被捕获,研究人员可以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来识别这些分子携带的DNA条形码,从而识别出与目标蛋白结合的相应小分子。

这种策略为小分子药物的发现提供了若干优势。首先,DEL策略能够以高效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筛选大型小分子库。由于小分子带有DNA条形码作为区分,多个小分子可以在一个试管中进行筛选,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纯化或特征分析,这大大减少了传统高通量筛选所需的材料和时间;第二,DEL技术能够鉴定出那些难以用传统方法研究的靶标的相应配体,比如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抑制剂;第三,DEL技术还可用于识别具有理想药理特性的配体,如具有高效力、高选择性和细胞渗透性的配体。总之,DEL技术有望提供一种快速和有效的手段来识别苗头化合物,从而加速药物的发现过程。

DEL已渗透至药物分子发现过程的方方面面:

1. 分子筛选过程:DEL可以针对特定的目标蛋白筛选大量不同的小分子库。目标蛋白通常被固定在一个固体支架上,如微孔板或磁珠。然后将由DNA标记的小分子组成的DEL与固定的蛋白质进行孵化。

2. 靶标结合和分子鉴定:经过洗脱、纯化后,苗头化合物由于与固载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被捕获。通过对连接到这些被捕获分子上的DNA条形码进行扩增、测序,研究人员可以对其进行识别和追踪——每个条形码对应于与目标蛋白结合的不同小分子。基于这种策略,研究人员无需分离出与靶标结合的分子就可以对它们进行鉴定,这些苗头化合物代表了潜在的生物活性配体

3. 化合物的优化:一旦确定了潜在的候选分子,研究人员可以采用药物化学技术来优化其特性,如效力、选择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通过反复的合成、筛选和优化来提高化合物分子的药物特性。

4. 验证和表征:一旦从DEL筛选中确定了一个苗头化合物,研究人员便可以对该分子进行进一步验证和表征,以确定其生物活性和选择性。此外,还可以测试命中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其稳定性、可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以确定它们是否适合作为候选药物进一步开发。

DEL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快速识别具有理想特性的苗头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有潜力进一步发展成为候选药物,从而加速了药物发现过程,扩大了治疗干预的可能性。利用DEL,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发现了多种靶标蛋白的生物活性配体。根据该综述,在其发表时已有3个候选药物分子经过美国FDA的评估和准许,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上述第一个临床候选药物分子是一种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抑制剂,经过优化后最终产生了临床候选药物分子GSK2256294。sEH将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转化为二羟二十碳三烯酸(DHET),前者是一种抗炎代谢产物,因此抑制这种酶可以潜在地治疗炎症相关疾病。目前GSK2256294已在临床研究阶段,初步数据显示,在EET介导的内皮功能和缓激肽血管扩张受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或超重吸烟者中,该分子成功增加了EET介导的血管扩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与安慰剂相比,接受GSK2256294治疗的患者血清中EET与DHET的比率大幅增加,并且住院时间显著缩短

另一种通过DEL发现的分子GSK2982772正处于针对三种适应症(斑块型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2期临床试验阶段。GSK2982772不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还显著缓解了主要病症在轻至中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中,GSK2982772治疗减少了患者表皮厚度和炎症免疫细胞的浸润;中至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骨侵蚀减弱。不过,GSK2982772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尚无明显治疗效果。

最后,针对自分泌运动因子(autotaxin)的抑制剂X-165已被美国FDA批准进行1期临床试验。自分泌运动因子是一种与肺纤维化和特发性肺纤维化有关的分泌型磷酸二酯酶,是血液中溶血磷脂酸(LPA)的主要来源。在动物实验中,X-165降低了小鼠血浆中的LPA水平并表现出抗纤维化活性。

总的来说,这三个例子说明DEL技术可以发现、并推动新的小分子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随着DEL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经DEL发现的候选药物走向临床。

DEL技术在小分子发现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其未来发展将可能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进步。具体的优化方向可能包括优化DEL架构、提升分子筛选效能、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与其他筛选方法的整合。

开发并优化新的DEL架构:随着DEL合成方法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构建更大、更具多样性的DEL库,以扩大DEL分子的化学空间并改善筛选过程,进而提高发现新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可能性。

提升分子筛选效能:优化候选分子的选择方法能够提高我们识别具有理想特性的分子配体的效率和准确性。这可能包括开发新的选择策略,比如进行多重选择或在活细胞上进行分子筛选,这样不仅能扩大筛选靶标的范围,还能提升苗头化合物质量

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数据分析算法和计算工具的改进有助于更有效地处理和解析由DEL实验产生的大规模测序数据。这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精确地识别、优化具有潜力的化合物分子。

除了测序数据之外,蛋白质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信息,是药物结构改良和成药的关键,也是机器学习等基于计算的方法所需要的“原材料”(原始信息)。近期,药明康德生物学业务平台研发生物部推出的新一代DEL技术生态圈中,便包含了一项全新服务DELvision——蛋白质-DEL信息库,它连接了小分子化学空间和蛋白质组,通过高质量实验信息的持续积累,有望解析更多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为药物发现带来全新的可能。

整合其他筛选方法:将DEL技术与其他筛选策略相结合,例如基于片段的筛选或虚拟组合化学分子库,可以提供互补的信息。研究人员能够利用每种方法的优势来加速药物发现过程,提高对高质量苗头化合物识别和优化的效率和准确性。

DEL技术以其快速和高效的特点变革了药物开发人员识别及优化苗头化合物的方式,从而在药物发现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较于传统的筛选方法,DEL展现出了一系列的优势:它可以对大规模且多样化的小分子库进行特定目标蛋白的筛选;它支持针对多靶标和多个分子库的多重选择;它极大地降低了评估整个DEL所需的成本,而且其化合物库的规模之大也前所未有。DEL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新型临床候选药物的发现,成功识别出了大量针对不同靶标、具有生物活性的配体。DEL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有理由期待,DEL技术将推动药物发现流程的加速,为医学科学中一些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提供一种强大而有效的解决策略。随着DEL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相信,它将在未来治疗药物的发现和开发中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02


Cell | Sleep is required to consolidate odor memory and remodel olfactory synapses

68b6a80bed1158bcea1701c852283fe0.jpg

最近,科学家们通过巧妙设计的实验,在线虫身上揭示了及时睡觉才能帮助记忆巩固。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上,为我们理解记忆的基本机制提供新的洞见。

更多解读:

     

      睡觉是大部分人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也是几乎所有动物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来说,充足的睡眠是大脑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记忆的基础。但即便对于头脑十分简单的生物,例如全身只有302个神经元的透明小蠕虫——线虫,它们也需要及时睡一觉才能记住重要的生活经验

       绝大多数人或许根本就不会注意到这种只有1厘米长、没有肢体的小蠕虫也需要睡觉。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Noelle L'Etoile教授和她的同事观察了数百条线虫,通过分析视频中线虫的运动、姿势、进食状态,寻找它们睡眠的迹象。

       根据研究人员的描述,线虫的睡眠时间虽然不长,但可以看到它们在此期间基本静止不动,身体变直,只有头部有一点弯曲,不容易被闪光或震动唤醒,进食量减少但不是完全不吃。

       接着,研究人员测试了线虫的记忆力,让它们通过学习记住要避开某种特定的气味。化合物丁酮(butanone)的气味通常对于线虫来说代表自然界中的食物香气,但研究人员通过多次重复的间隔训练,让它们每次闻到丁酮时都没有吃的、有食物时都没有丁酮气味,实验室里的线虫就能学会避开丁酮气味。

       在这个过程中,有趣的事情发生了。研究人员观察到,训练结束后,线虫会在1~2小时内很快进入睡眠状态,而这些线虫也会很顺利地“学会”新任务,在此后的16个小时内都记得要避开丁酮的气味。
       但是,如果不让线虫在训练后的1~2小时内睡觉(每隔几分钟就把它们晃醒),结果这些线虫的记性就变差了,训练后16小时再去测试,发现它们已经不记得要避开丁酮的气味。而随着睡眠的增加,记忆衰减的情况会缓解。
       “当气味成为一种巩固的记忆时,睡眠是必需的。”L'Etoile教授说,“这些结果表明,线虫在训练后的1-2小时里有个关键的睡眠窗口,它们在此期间巩固自己的记忆。”

       借助线虫透明的身体和已经被研究得很清晰的神经系统,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在睡眠巩固记忆的过程中,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如何变化,因为突触的可塑性正是记忆的基础。

       研究人员发现,线虫有专门的嗅觉神经元(被称为AWC)负责检测丁酮气味,它与另一对中间神经元(名为AIY)形成突触,它们之间的连接参与了气味记忆的维持。其中,AIY是保持长期记忆必需的,缺少这对神经元的线虫在训练后记忆很快消失。
       成像技术显示,当线虫学会避免丁酮气味,AWC神经元与AIY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数量会减少。而突触连接的物理改变既需要训练,也离不开睡眠。如果线虫训练后的2小时内没能睡觉,AWC与AIY之间的突触重塑就难以完成

       这些结果都说明,在学习新的经验后,动物需要及时睡个好觉,才能驱动记忆巩固并改变突触结构。作为生物学研究中的经典模式生物,线虫中的许多发现,对于人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伴随衰老,人的记忆力会发生明显衰退,这或许也跟人越来越缺觉有一定的联系。



其他最新文章推荐


Anti-ageing protein injection boosts monkeys' memories

image.png

Evolution of a minimal cell

image.png


Viruses trick bystander cells into lowering their defences

image.png

图片


资料根据公开数据搜集整理

资料整理:西湖生物医药综合办公室

文章来源:公开信息搜集


相关阅读



一周资讯NO.118 |聚焦医药动态0617~0623

一周资讯NO.117 |聚焦医药动态0610~0616

一周资讯NO.116 |聚焦医药动态0603~0609

一周资讯NO.115 |聚焦医药动态0527~0602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