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聚焦生物医药动态(0101~0107)



引言

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突破进展,聚焦热点政策,观澜创新治疗产品行业动态,耕耘于分秒,收获于细微,做乘风破浪的生物医药人!

1-2政策.png







国内政策发布

01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罕见疾病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21年第71号)

图片1.png

通知: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c4e1ef312a0a0c039a7a4ca55b91d4e8


02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预防抗肿瘤药物所致恶心呕吐药物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2021年第70号)

图片2.png

知原: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2e26d1a47cb40eea7976702d209f54a3


03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肾功能不全患者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2021年第69号)

图片3.png

知原: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c8a93c12537f5e8a624e57bbfd80f2bd


04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临床风险管理计划”撰写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2021年第68号)

图片4.png

知原: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415f88b7e754c778d3e85e55042eff4e


05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21年第67号)

图片5.png

知原: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010fcf987af9610ac7a8e992a128e295


06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21年第66号)

图片6.png

知原: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c080c9172c57a118746020aa7e2d96d5


07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克罗恩病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21年第65号)

图片7.png

知原: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2d62a1be479a74bbc6e649e6e05d6f14


08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新药研发过程中食物影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21年第64号)

图片8.png

知原: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4f21fc720672cf26ad0efbe0207fdced


09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计划指导原则》的通告(2021年第63号)

图片9.png

知原: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825fc74efe0a1c699eb8a1f02118e88e


10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患者报告结局在药物临床研发中应用的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2021年第62号)

图片10.png

知原文: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c2f79c22e8678241b030c71523eb300c


11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化学仿制药晶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2021年第61号)

图片11.png

知原: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0865981f43397249e373ee6d6e5bd66b


12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研究者手册中安全性参考信息撰写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21年第60号)

图片12.png

知原: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7a46f5d526a64bb53c53e50c6afb9215


13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实施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指导原则《M9: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生物等效性豁免》及问答文件有关事项的通知

图片13.png

知原: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b588f008e054b459213f85ed4cff6e5a


14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公开征求《化学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五十四批)》

图片14.png

知原文: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e0592837de35dcf95bab24867a312412








药物监管获批情况

01


 再鼎医药Fc改造HER2单抗在华申报上市

1月7日,再鼎医药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受理马吉妥昔单抗(Margenza)的新药上市申请,联合化疗治疗已经接受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抗HER2治疗方案的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成人患者,其中至少一种治疗方案用于转移乳腺癌。该产品是再鼎医药第六个被NMPA受理的新药上市申请。


02


 治疗早期乳腺癌!礼来CDK4/6抑制剂在华获批新适应症

1月6日,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宣布,其抗肿瘤新药阿贝西利片(商品名:唯择)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联合他莫昔芬或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内分泌治疗,适用于HR阳性、HER2阴性、淋巴结阳性、高复发风险且Ki-67≥20%早期乳腺癌成人患者的辅助治疗。据新闻稿介绍,阿贝西利由此成为中国大陆首个且唯一被批准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CDK4/6抑制剂。


03


 治疗多发性硬化,盛世泰科「特立氟胺」仿制药获批

1月5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公示,盛世泰科仿制药特立氟胺片正式在中国获批。根据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优先审评公示,该药本次获批适应症为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特立氟胺是一种具有抗炎作用的免疫调节剂,原研药由赛诺菲(Sanofi)研发,并已在中国获批上市。本次盛世泰科仿制药特立氟胺获批,将给多发性硬化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04


百济神州PD-1单抗新适应症获批上市

1月5日,药监局官网显示,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新适应症获批上市,适应症为:治疗接受铂类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二或三线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这是替雷利珠单抗获批上市的第6项适应症。


05


荣昌生物ADC「维迪西妥单抗」第2项适应症获批

1月5日,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2项适应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系统化疗且HER2表达为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2+或3+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患者。此前该项上市申请曾获CDE优先审评资格。


06


双抗+双抗!康方生物开展AK104联合AK112治疗NSCLC临床

1月5日,康方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新药AK104 (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单抗)联合AK112(PD-1/VEGF双抗)Ib/II期临床试验申请获CDE批准,联合或不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


07


治疗抗PD(L)1难治性实体瘤!来凯医药口服Akt抑制剂获批临床

1月5日,CDE官网显示,Laekna Limited(来凯医药)Afuresertib片(LAE002)临床试验申请获批准,用于治疗抗PD-1/PD-L1难治性实体瘤


08


今日,辉瑞引进的抗真菌药在中国斩获第2项适应症

1月5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最新公示,辉瑞(Pfizer)引进的抗感染新药硫酸艾沙康唑胶囊又一项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批准。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21年12月16日,该产品刚在中国获批用于成人侵袭性毛霉病。根据公开资料推测,此次艾沙康唑在中国获批的新适应症为:治疗成人侵袭性曲霉病


09


今日,默沙东抗病毒新药「来特莫韦」在中国获批上市

1月5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最新公示,默沙东(MSD)抗病毒新药来特莫韦(letermovir)片剂剂型已获批上市。公开资料显示,来特莫韦已于2017年11月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预防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和相关疾病。


10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获CDE拟突破性疗法,治疗成人CLL/SLL

1月4日,CDE官网显示,百济神州BGB-3111(泽布替尼)胶囊拟纳入突破性疗法,用于治疗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


11


艾伯维ADC疗法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1月4日,艾伯维(AbbVie)宣布,美国FDA已授予在研抗体偶联药物(ADC)telisotuzumab vedotin(Teliso-V)突破性疗法认定(BTD),用于治疗在铂类药物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c-Met过表达的晚期/转移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野生型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12


圣和药业PI3Kδ抑制剂获CDE拟突破性疗法,治疗滤泡性淋巴瘤

1月4日,CDE官网显示,圣和药业SHC014748M(赛博利塞)胶囊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R/R FL)


13


和黄医药高选择性Syk抑制剂拟纳入突破性疗法

1月4日,和记黄埔HMPL-523乙酸盐片获CDE拟突破性疗法认定,单药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抗ITP标准药物[仅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艾曲泊帕(或相同机制药物)中的一种]治疗无效或在治疗后复发的成人原发慢性ITP患者。


14


双靶点!红日药业脓毒症新药获FDA快速通道资格

1月4日,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日药业”)宣布,该公司的在研新药注射用甲磺酸苦柯胺B(又称“KB项目”)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脓毒症。此前,该药已在美国获批开展2期临床。


15


基石药业潜在“best-in-class”ROR1抗体偶联药物获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

2022年1月3日,基石药业(香港联交所代码:2616),一家专注于研究开发及商业化创新肿瘤免疫疗法及精准治疗药物的领先生物制药公司宣布,其CS5001的临床试验申请(IND)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这是一款潜在全球同类最佳抗体偶联药物(ADC),靶向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1(receptor tyrosine kinase-like orphan receptor 1, ROR1)。CS5001将作为全球研发进展最快的ROR1 ADC之一进入临床,标志着基石药业管线2.0战略实现又一重要里程碑。


16


首个国产CDK4/6抑制剂!恒瑞「达尔西利」获批上市

12月31日,恒瑞医药CDK4/6抑制剂羟乙磺酸达尔西利片正式获NMPA批准上市,联合氟维司群,适用于既往接受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这是恒瑞获批的第10款创新药,同日,第9款新药恒格列净片同时获批。


17


恒瑞SGLT-2抑制剂「恒格列净」获批上市

12月31日,恒瑞医药SGLT2抑制剂脯氨酸恒格列净片正式获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该产品是首个在国内获批上市的国产SGLT-2抑制剂,同时也是恒瑞在国内获批的第9款创新药。


18


再鼎医药1.76亿美元引进的Repotrectinib获CDE拟突破性疗法

12月31日,CDE官网显示,再鼎医药Repotrectinib(洛普替尼)胶囊拟纳入突破性疗法,用于治疗ROS1 TKI初治的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这是再鼎医药于2020年7月以1.76亿美元(包括2500万美元首付款、最多1.51亿美元的里程金和特权使用费)的价格引进的新一代ROS1/TRK/ALK抑制剂。


19


治疗晚期肺癌,抑癌基因疗法/Keytruda组合获FDA快速通道资格

日前,Genprex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授予基因疗法Reqorsa快速通道资格(FTD),与默沙东(MSD)的重磅PD-1抑制剂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联用,治疗经组织学证实无法切除的III期或I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这些患者在接受Keytruda单药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在2022年第一季度,Genprex预计将启动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的1/2期临床试验,以评估这一治疗组合在此患者群体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20


治疗严重内分泌疾病,FDA批准皮质醇合成抑制剂

近日,Xeris Biopharma宣布,美国FDA已经批准皮质醇合成抑制剂Recorlev(药物通用名:levoketoconazole),用于治疗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成人患者的内源性高皮质醇血症,这些患者无法进行手术或手术起不到治愈效果。


1-3管窥.png



1

自我扩增mRNA新冠疫苗激发广泛抗体和T细胞反应,有望对多种变种提供保

2022年1月4日,Gritstone bio公司公布了第二代T细胞增强型自我扩增mRNA(samRNA)新冠疫苗,在一项1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的最新积极数据。该试验正在评估一种表达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和高度保守的非刺突蛋白T细胞表位(TCE)抗原的samRNA疫苗作为加强针,在既往接受过两剂阿斯利康(AstraZeneca)第一代新冠疫苗Vaxzevria(AZD1222)的≥60岁健康成人中的安全性、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第一队列结果表明,接种10 µg剂量水平的samRNA疫苗加强针后,受试者表现出对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强大中和抗体应答,并有效提高针对非刺突蛋白抗原的CD8阳性T细胞水平。


2

来自Omicron变种流行地区,强生公布疫苗最新数据

2021年12月31日,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宣布,一项3b期临床试验最新数据表明,在预防新冠相关住院中,注射在研单剂新冠疫苗(Ad26.COV2.S)的同源加强针达到85%的疫苗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在Omicron成为疫情传播主导变种的南非,疫苗加强针成功降低了医务工作者因新冠病毒感染住院的风险。


3

Moderna发布最新研究!mRNA编码强效中和抗体,抗体水平持续数月

近日,Moderna公司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发表了通过使用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具有中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活性的单克隆抗体mRNA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试验结果体现LNP递送mRNA表达的单克隆抗体对基孔肯雅病毒(CHIKV)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巨大潜力。


4

高亲和力结合靶蛋白,RNA适配体有望根治眼科疾病

RIBOMIC,一家专注于适配体治疗的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近日公布了RBM-007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2期研究的初步顶线数据。


1-4动态观澜.png


01


 Sci Adv | 黎孟枫/孙妍解析ATF4调控造血干细胞衰老的密码

图片1.png

2021年12月22日,黎孟枫(主要通讯作者)、孙妍(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带领的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联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题为Loss of ATF4 leads to functional aging-like attritionof adul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论文,揭示ATF4在调节成体HSC稳态和衰老中发挥重要作用

更多解读:

活化转录因子4(ATF4)是一个应激反应基因,它的表达会被缺氧、氨基酸缺乏、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等应激因素上调。此前Steffen等发现,酵母蛋白GNC4激活可使酵母生命周期延长,而在哺乳类中ATF4是GNC4的直接同源蛋白。受此启发,黎孟枫、孙妍等深入研究了ATF4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他们发现ATF4在HSCs中高表达,但随着小鼠年龄增加其表达在HSPCs中逐渐减少。有趣的是,年轻ATF4-/-小鼠的HSCs呈现出衰老样表型,造血系统表现出明显的衰老样改变,如免疫表型的HSCs比率数目增多、造血前体细胞体内外克隆形成能力降低、造血重建功能下降、具有重建功能的HSCs数量减少、HSCs自我更新能力减弱以及髓系偏移等,均提示ATF4可能参与调控造血系统的衰老过程。

该团队利用ATF4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 (ATF4fl/fl; Scl-Cre-ERT) 进一步证明ATF4作为内源性调控因子影响HSCs,而ATF4-/-成体骨髓微环境并不影响HSC的行为。他们还发现,在生理性衰老进程中,无论是HSC数量改变、造血重建功能降低还是髓系偏移,ATF4-/-老龄鼠HSC对比野生型老年鼠,其衰老样改变更加显著,说明ATF4调控HSC衰老具有年龄依赖性的特征。

在分子机制层面,该团队发现ATF4-/- HSCs 的ROS水平高于野生型HSCs;使用N-乙酰-L-半胱氨酸(NAC)进行实验性治疗的结果显示,NAC清除活性氧可修复ATF4-/- HSC衰老样的改变,如维持HSCs数量和细胞周期的稳定,阻止细胞分化的障碍和减少造血重建的缺陷。那么ATF4又是如何调控HSCs内ROS生成的呢?研究者进一步揭示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可能是ATF4的一个潜在靶基因, ATF4通过与HIF1α启动子结合调控HIF1α表达,而在ATF4-/-Lin-细胞中过表达外源性HIF1α可减少ROS的产生,从而阻止产生过多增殖状态的HSC,由此纠正ATF4-/- BM移植后的造血重建障碍。

最后,这项研究还发现敲除ATF4可显著延缓MLL-AF9癌基因驱动的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且显著影响白血病干细胞的干性,这提示ATF4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ATF4可参与成体干细胞 (HSCs) 衰老进程的调控及其分子机制,这为抗衰老策略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和思路。

原文链接:

http://doi.org/10.1126/sciadv.abj6877


02


 Nat Commun | 脂肪还可以用来抵抗感染

图片2.png

2021年12月8日,英国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Stuart A. RushworthKristian M. Bowles以及Quadram InstituteNaiara Beraza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文章Free fatty-acid transport via CD36 drives β oxidation-mediat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response to infection,向我们揭示了造血干细胞如何利用脂肪来抵抗感染

更多解读: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沙门氏菌(S. typhimurium)或LPS处理小鼠后发现血清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造血干细胞循环加速并且摄入游离脂肪酸增加,同时MPP以及LSK细胞均表现出游离脂肪酸摄入增加。

接下来研究人员确定了感染后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代谢状态,发现氧化磷酸化水平升高而糖酵解并没有发生改变。为了确认脂肪代谢(脂肪β氧化)是否有参与,研究人员使用了β氧化抑制剂(etomoxir,Eto,其作用靶点为CPT1)处理了分离出的LSK细胞,发现其可以抑制感染条件下的LSK细胞的氧消耗率(OCR),敲低CPT1A则会导致在面对LPS感染时HSC扩增受到抑制。这一结果证明了HSC在面对感染时,需要脂肪β氧化来维持自己的扩增。

有多个膜蛋白与细胞摄取脂肪有关,比如CD206,CD36,FABP,FATP等,研究人员进行了筛查,同时结合CD36抑制剂和敲除小鼠模型确定了CD36在造血干细胞摄入游离脂肪酸中的关键作用。

总之,这一研究揭示造血干祖细胞在面临机体受到感染时,会通过CD36摄入游离脂肪酸,从而将代谢由糖酵解转变为β氧化,从而扩增和分化产生大量的免疫细胞以抑制感染。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7460-9.pdf


03


 NBE | 方飞/路嘉宏团队报道人工智能助力阿尔兹海默病药物发现

图片3.png

2022年1月6日,挪威奥斯陆大学副教授方飞团队和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副教授路嘉宏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meliora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 by mitophagy inducers identified via machine learning and a cross-species workflow的研究长文。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AI)融合多维分子信息的虚拟筛选算法,并结合细胞、线虫、小鼠多物种阿尔兹海默病(AD)模型验证,成功筛选获得具有AD治疗潜力的中药小分子化合物。该研究针对AD治疗,提出了一种高效可行的基于AI的药物发现方案,为快速开发抗AD药物提供全新策略

更多解读:

中药小分子结构多样性丰富,毒副作用相对较低,是良好的药物发现来源。澳门大学路嘉宏团队长期聚焦于天然小分子自噬调控剂的发现和药理活性研究,建立了包含生物碱,黄酮,萜类等多类型化合物的天然小分子的化合物库。团队首次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AI技术用于药物筛选:机器学习药物分子的一维,二维与三维信息。预训练的数据来自ChEMBL和ZINC的共一千九百万小分子数据。预训练表征模型综合考虑了分子的各个维度的信息,其中包括了一维的序列信息(SMILES),二维的分子拓扑相似性和三维的空间信息等。AI算法模型的开发和验证由杭州德睿智药团队负责。通过AI虚拟筛选,团队顺利从澳门大学中药小分子化合物库中共3724个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中,初筛出18个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并通过实验最终发现山萘酚和丹叶大黄素两个化合物可在安全剂量范围改善线虫和小鼠AD模型的记忆与认知障碍,减轻AD病理表型。药物研发耗资巨大,周期漫长,失败率高。通过AI进行药物的虚拟筛选不仅可以加速中间步骤,而且大幅度降低研发成本,同时提高药物筛选精确性。该研究前期应用AI高效低成本筛选,后期进行传统湿实验室验证(细胞,线虫和小鼠)提高筛药准确性,两部分的结合可以大大加速药物的研发速度和增加研发的成功率。这种设计思路不仅可以应用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发现中,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疾病的药物发现。


该研究获得国际同行正面评价。国际阿尔兹海默症研究权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大脑与认知科学系教授蔡立慧(Li-Huei Tsai, MIT)指出:“此研究使用前沿的机器学习算法成功发现新神经元线粒体自噬诱导剂,应用计算机筛选候选药物,再使用细胞、秀丽隐杆线虫和表达人类 P301L Tau 蛋白的小鼠模型的多个系统中验证,最终发现2种小分子化合物山奈酚和丹叶大黄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线粒体自噬诱导剂能有效改善神经元功能,减少了 AD 相关病理变化,并在动物模型中增强了学习记忆能力。因此,该研究通过计算机药物筛选,并通过多系统验证,从而确定了有效的线粒体自噬诱导剂。此外,他们的研究说明了线粒体自噬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和改善记忆功能方面的治疗价值。”

论文第一作者为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谢成龙、澳门大学博士生庄旭旭、德睿智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牛张明和奥斯陆大学博士生艾瑞雪。通讯作者为方飞博士和路嘉宏博士。其中,AI算法模型的开发和验证由德睿智药团队负责。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1-00819-5


04


Cell | 南方科技大学多单位合作,王培毅/高福/齐建勋发现奥密克戎传染性强的分子机理

图片4.png

2021年1月5日,南方科技大学王培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齐建勋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Receptor binding and complex structures of human ACE2 to spike RBD from Omicron and Delta 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与 Alpha、Beta 和 Gamma 不同,与原型 RBD 相比,Omicron RBD 与 hACE2 的结合亲和力相似,这可能是由于免疫逃逸和传播性的多重突变的补偿

更多解读:

受体结合是病毒入侵的关键步骤。 与 SARS CoV 类似,SARS-CoV-2 使用其刺突 (S) 蛋白来识别宿主受体 ACE2。 S 蛋白的 C 端结构域 (CTD),也称为受体结合结构域 (RBD),负责 ACE2 识别,是宿主范围的重要决定因素。 此外,S 蛋白是中和抗体的主要靶标。 S 蛋白的突变,尤其是 RBD,可能导致免疫逃逸并破坏当前疗法和疫苗的功效。

由于持续的全球传播,SARS-CoV-2 不断演变成新的变种。有证据表明传染性增加、疾病严重、康复者或疫苗的抗体中和作用降低以及逃避检测风险较高的变体被归类为关注变体 (VOC)。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公布了五种VOC,分别是Alpha、Beta、Gamma、Delta和最近确定的Omicron。

研究报告称,VOC,尤其是 Beta 变体,在使用大多数临床可用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时会发生免疫逃逸。也有报道称,目前针对先前 VOC 的许可疫苗的保护效力受损,但效力降低的程度相当轻微。 Delta VOC 被证明具有更高的传播率,这可以通过其更高的复制率和 S 介导的进入来解释。


与自然免疫占优势时出现的其他 VOC 不同,Omicron 是在普遍接种 SARS-CoV-2 疫苗的情况下出现的。 基因组测序表明 Omicron 携带异常多的突变,尤其是在 S 蛋白(23 个氨基酸替换)及其 RBD(15 个氨基酸替换)上。 推定的分析表明,一些突变与增强的病毒传播、传染性和免疫逃避有关。 最近的研究表明,Omicron 可以从恢复期患者的中和抗体和血清或接种了辉瑞疫苗 BNT162b2 的人群中大量逃脱。 揭示 VOC 受体识别的分子机制对于了解 Omicron 对感染、传播和免疫逃逸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这项研究中,检查了几种 VOC,包括 Alpha、Beta、Gamma、Delta 和 Omicron,并证明 Omicron 变体 RBD 与 hACE2 的结合具有与原型相当的亲和力。 然后该研究确定了与 hACE2 复合的 Omicron RBD 的晶体和冷冻电镜结构,并确定了关键残基对受体识别的作用。 此外,该研究解决了 Delta RBD-hACE2 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该研究结果提供了关于 Omicron 和 Delta VOC 的重要分子信息,并可能为开发针对主要 Omicron 变体的新型预防/治疗方法提供指导。

原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2)00001-0#relatedArticles


05


 STTT | 重大发现!徐志建/朱维良/宫丽崑发现奥密克戎传染性强是高免疫逃逸能力,但与结合ACE2亲和力比Delta变体弱

图片5.png

2022年1月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志建朱维良宫丽崑共同通讯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IF=18)在线发表题为“SARS-CoV-2 Omicron RBD shows weaker binding affinity than the currently dominant Delta variant to human ACE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ELISA生物测定结果都表明,与野生型 SARS-CoV-2 相比,Omicron 变体对人 ACE2 具有相当的结合亲和力,但比 Delta 变体弱得多

更多解读:

SARS-CoV-2 Omicron 变种 (B.1.1.529) 由于其多重突变可能对传播性和免疫逃避产生影响,因此受到世界的极大关注。与野生型相比(WT),Omicron在其刺突蛋白上携带多达30个单点突变、3个缺失突变和1个插入突变。引人注目的是,在 Omicron 受体结合域 (RBD) 中观察到 15 个突变,其中 10 个位于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 (ACE2) 和大多数单克隆抗体 (mAb) 直接相互作用的受体结合基序 (RBM) 中。

作为比较,目前主要的变异 Delta (B.1.617.2) 在其 RBM 中只有 2 个突变(L452R 和 T478K),有时还有额外的 K417N 和 E484K 突变。因此,Omicron 变体可能会显著影响对 ACE2 的结合亲和力和当前可用 mAb 的有效性。因此,Omicron突变体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入境限制措施,以防止其迅速传播。然而,Omicron 的传染性和免疫逃避风险尚未得到适当评估。

WT SARS-CoV-2 的刺突蛋白有 1273 个氨基酸,其 RBD 由残基 319-541 组成,RBM 由残基 437-507组成,目前占优势的 Delta 变体只有 4 个突变。 RBD (RBDDelta )突变远小于 Omicron RBD (RBDOmicron)。可以看出,RBDOmicron 的 15 个突变并不是均匀分布在 RBD 中,而是集中在其 RBM 中,有 10 个残基,即 N440K、G446S、S477N、T478K、E484A、Q493K、G496S、Q498R、Y505H。通过检查 Bloom 等人报道的单个突变对 ACE2 结合亲和力的影响,发现 9 个 RBDOmicron 突变(S371L、S373P、S375F、K417N、G446S、E484A、G496S、Q498R、Y505H)应该降低ACE2结合亲和力,而其他 6 个突变(G339D、N440K、S477N、T478K、Q493K、N501Y)应增加结合亲和力,导致预测其传播性和潜在免疫逃避风险的挑战。因此,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 (MD) 模拟和 ELISA 生物测定来研究 WT/Delta/Omicron RBD 和 ACE2/mAb 之间的结合亲和力。


在实验上,该研究通过使用非竞争性 ELISA 方法分别测量了人 ACE2 对 RBDWT、RBDDelta 和 RBDOmicron 的亲和力常数 (Kaff )。 ACE2-RBDWT、ACE2-RBDDelta 和 ACE2-RBDOmicron 的确定Kaff 值分别为 6.01 ± 3.02 × 107、26.91 ± 0.46 × 107 和0.37 ± 4.66× 107 。从统计上看,Delta 变体明显强于 WT 和 Omicron,而 WT 和 Omicron 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为了评估 Omicron 变体的潜在免疫逃避风险,通过基于 MD 模拟的 MM/GBSA 方法计算了 5个 mAb 和 WT/Delta/Omicron RBD 之间的结合亲和力。值得注意的是,RBDOmicron 对两种已推出的单克隆抗体 的结合亲和力要弱得多,表明 Omicron 对两种 mAb 免疫逃避的风险很高。

为了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探索 RBD 和 ACE2 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细节,根据 MD 轨迹将结合自由能分解到每个突变的残基上,发现RBDOmicron 中残基498、493、505和496的能量贡献比WT弱,而Omicron中Y501的能量贡献远强于WT中的N501。相反的作用使 RBDOmicron 和 ACE2 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非常复杂,但最终导致 RBDOmicron-ACE2 与 RBDWT-ACE2 的结合亲和力相似。

总之,MD 模拟和 ELISA 生物测定结果都表明,与野生型 SARS-CoV-2 相比,Omicron 变体对人 ACE2 具有相当的结合亲和力,但比 Delta 变体弱得多。 因此,如果传播能力主要取决于结合亲和力,Omicron 变体可能具有与 WT 病毒相似的感染能力,但比 Delta 温和。 此外,MD 模拟表明,新变种 Omicron具有很高的免疫逃避风险。 因此,Omicron 的高免疫逃避风险可能使其易于传播,因此应密切关注 Omicron。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1-00863-2


06


Mol Cancer | 南方医科大学多单位合作,赵善超/冯宁翰/陈哲生发现前列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图片6.png

2022年1月5日,南方医科大学赵善超南京医科大学冯宁翰圣约翰大学陈哲生共同通讯在Molecular Cancer(IF=27)在线发表题为“Hsa_circ_0003258 promotes prostate cancer metastasis by complexing with IGF2BP3 and sponging miR-653-5p”的研究论文,Hsa_circ_0003258 可能作为 PCa 转移的有希望的生物标志物和 PCa 干预的有吸引力的靶标

更多解读:

前列腺癌 (PCa) 是一种常见的男性癌症,也是西方国家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局部前列腺癌可以通过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愈。然而,一旦肿瘤移出腺体,无法治愈的转移性疾病是不可避免的。 PCa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对于晚期转移性 PCa 患者,目前的治疗选择有限且无效。因此,确定转移性 PCa 的新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是临床上的当务之急。

环状RNA(circRNA)是单链、共价闭合的RNA分子,由pre-mRNA反向剪接形成,最初被认为是剪接错误的副产物。然而,许多研究表明,circRNA 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节因子,并通过充当 microRNA (miRNA) 海绵、RNA 结合蛋白 (RBP) 结合分子、转录调节因子或蛋白质翻译模板参与肿瘤发生的多个生物学过程。


据报道,circRNA 在调节细胞发育、分化和代谢方面具有多种功能。尤其有研究称,circRNA的异常表达与癌细胞在远处器官的侵袭、迁移和转移有关。例如,circCSNK1G3 通过与 miR-181 相互作用促进 PCa 细胞生长。 CircNOLC1 通过海绵 miR-647 促进 PCa 进展。 CircRHOBTB3 通过 miR-654-3p 抑制胃癌生长。 CircACTN4 通过与 FUBP1 复合来促进乳腺癌的进展。 CircSPARC 通过招募 FUS 促进结直肠癌的进展。这些数量巨大的报告表明,circRNA 可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理想生物学靶点,包括 PCa。然而,多种circRNAs及其在PCa转移中的特异性生物学作用值得探索。

在该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来自 ZNF652 外显子 4 和 5(circBase ID:hsa_circ_0003258)的 circRNA,是 PCa 中的一种新型致癌基因。该研究发现 hsa_circ_0003258 在 PCa 组织中显著上调,并与 PCa 细胞的转移有关。从机制上讲,hsa_circ_0003258 直接与 RNA 结合蛋白 IGF2BP3 相互作用,增强组蛋白去乙酰酶 4 (HDAC4) mRNA 的稳定性,从而导致 PCa 的侵袭性。此外,hsa_circ_0003258 可能通过海绵 miR-653-5p 上调 Rho GTPase 激活蛋白 5 (ARHGAP5) 的表达以促进肿瘤进展。这项工作表明 hsa_circ_0003258 在 PCa 进展中的重要作用。

原文链接:

https://molecular-cance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43-021-01480-x


07


Nature Cancer | 张泽民/韩卫东课题组通过单细胞测序揭示抗PD-1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作用机制

图片7.png

2021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张泽民课题组联合解放军总医院韩为东课题组在 Nature Cancer上发表了题为“Temporal single-cell tracing reveals clonalrevival and expansion of precursor exhausted T cells during anti-PD-1 therapy in lung cancer”的研究论文,此项研究暗示克隆复苏和Texp细胞扩张有望作为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步骤,为基于PD-1治疗的潜在机制提供了见解

更多解读: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能够通过破坏共抑制T细胞信号通路来增强抗肿瘤免疫,代表了癌症治疗模式的一个划时代的转变。然而,对这些疗法的显著反应仅限于少数NSCLC患者,因此需要额外的治疗策略。为了促进下一代免疫疗法的合理设计,首先了解ICB诱导的肿瘤排斥反应的分子和免疫机制至关重要。既往研究报道,PD-1通路阻断可逆转慢性病毒感染过程中终末衰竭的Texp细胞的功能失调状态,为ICB治疗的广泛假设机制。然而,随着对这个问题的集中研究,新出现的证据表明,终末Tex细胞的表观遗传稳定性很难改变,并可能限制这种再生。

最近的观察也支持了这一观点,表明新渗透的克隆型在癌症治疗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而不是已经存在的克隆型。此外,多项研究已经将临床结果与Texp细胞联系起来,包括干细胞样细胞和随后转化为晚期Tex亚群的短暂性细胞,但在人类癌症治疗期间,终末Tex和Texp细胞如何响应抗PD-1治疗产生的反应仍是未知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以往旨在阐明ICB治疗机制的肺癌研究主要集中于整体肿瘤组织的全外显子组测序,但这些策略在理解ICB的免疫反应的细胞基础方面是有限的。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是一种解析复杂生物系统细胞多样性的强大方法,但目前肺癌的scRNA-seq分析主要集中在on-treatment-naïve tumors,这主要是由于在多个治疗时间点获得高质量的人类肿瘤样本的困难。最近的一项肺癌研究分析了治疗后肿瘤中的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而这些细胞在治疗后的时间变化仍然难以捉摸。

为了解决这些局限性,在这项研究中,该研究利用scRNA-seq分析来综合表征抗PD-1联合化疗后分离的肿瘤活检组织样本中T细胞的时间动态,并发现PD-1治疗后反应性肿瘤中,会积累以共抑制分子低表达和GZMK高表达为特征的耗竭性 T 细胞前体细胞。总之,这项研究能够更好地解释以PD-1为基础的治疗的基本机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刘宝琳,百奥智汇胡学达博士以及解放军总医院丰恺超博士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张泽民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韩为东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8-021-00292-8


08


Adv Sci丨冷泠/张抒扬/王曼丽/周亦武等联合应用皮肤类器官首次揭示新冠患者脱发后遗症的原因

图片8.png

2021年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冷泠/张抒扬教授团队,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马洁/朱云平研究员团队,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王曼丽/胡志红研究员团队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周亦武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联合发表了题为Establishment of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Skin Organoids Enabled Pathophysiological Model of SARS-CoV-2 Infection的论文。本研究创建了一种具有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完整细胞极性的皮肤类器官,并富含毛囊和皮脂腺等附属器及不同神经细胞类型的神经系统。同时,利用新冠患者的临床皮肤组织和皮肤类器官感染新冠病毒的体外模型,发现新冠病毒能够感染皮肤毛囊干细胞和神经系统,从而导致毛发脱落和神经元死亡。该研究首次为新冠肺炎和脱发后遗症之间的关联提供了证据,也展现了皮肤类器官在病理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更多解读:

本研究首先通过病理染色和电镜在新冠患者皮肤组织中发现了SARS-CoV-2病毒颗粒的存在,证实了新冠病毒能够直接感染皮肤组织。进而,通过定量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构建了新冠患者皮肤的蛋白质组学图谱,并发现了表皮发育、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包括细胞外基质、焦点黏连、桥粒、黑素小体等多处皮肤重要组织微环境的生物学过程受到了严重影响。


接下来,研究利用hiPSC获得了均匀的上皮囊肿,逐步分化hiPSC产生颅神经脊样细胞和间质细胞的不对称结构。通过连续培养依次获得具备表皮细胞、神经细胞、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肌肉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的高级皮肤形态和包括角质、内根鞘、皮层、真皮鞘、玻璃膜、髓质、外根鞘、毛球、毛干、立毛肌、赫氏层、亨氏层、黑素细胞等完整结构的毛囊系统。同时,也发现了参与骨骼组织和细胞骨架以及富含脂质和能量代谢等蛋白的产生。此外,该皮肤类器官显示了皮肤组织的15种主要胶原蛋白、31种糖蛋白,10种蛋白多糖以及多种重要的可溶性生长因子,说明研究团队构建的皮肤类器官能够近似模拟皮肤组织的结构和细胞功能。


研究团队通过SARS-CoV-2体外感染皮肤类器官,发现SARS-CoV-2主要针对KRT17+细胞,对KRT71+和PDGFRα+细胞靶向作用较少。病毒感染导致毛囊表皮形态消失,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研究发现该现象是由于SARS-CoV-2感染使得毛囊周围表皮细胞核的H2A.X磷酸化而导致双链DNA断裂,从而引起DNA损伤和氧化应激而损伤毛囊干细胞。进一步,研究团队发现毛囊周围的神经元细胞和雪旺样细胞相继被感染,而神经内分泌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卫星细胞等多种神经细胞类型的细胞形态和功能蛋白均受到严重影响。


此前,冷泠与马洁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利用大数据科学应用至转化医学的研究中,共同开发表皮类器官/全层类器官及相关数据库的开发,尤其注重外胚层(皮肤和脑)来源组织器官的疑难重症与罕见病的相关问题。在之前的研究中,共同合作首次从新冠肺炎的临床样本出发系统性地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在COVID-19患者肺组织和肝组织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致病机制,医学干预策略和药物靶点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解析COVID-19患者预后血液标志物,并延续前期在肺组织和肝组织损伤病理机制的研究成果,建立器官损伤与血液标志物预测相关性系统,为普通型感染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治疗效果和健康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结果部分以封面亮点形式已经发表在2020年10月以及2021年1月和6月的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上。在本研究中,合作团队利用新冠肺炎的皮肤样本以及体外类器官感染模型揭示了两个问题:1、SARS-CoV-2能够直接感染皮肤的毛囊和神经系统;2、SARS-CoV-2感染导致的皮肤不同结构病变的致病机制。后续,研究团队将继续利用类器官感染模型进行药物筛选方面的工作。此外,本研究中构建的皮肤类器官包括皮肤的表面(表皮和真皮)和深层(软骨和皮下脂肪)结构,这可能使其成为其他皮肤病研究的理想模型,对于临床表型复杂的难愈性疾病和罕见病,使用具有完整组织结构和细胞类型的皮肤类器官进行致病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在未来的临床应用有着广大的应用前景。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冷泠副研究员、张抒扬教授,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王曼丽研究员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周亦武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马洁副研究员、硕士生李晓,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刘佳副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助理高敦芹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104192


09


Cancer Cell | GPC2-CAR T细胞抵御神经母细胞瘤

图片9.png

2021年12月30日,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Crystal L. Mackall研究组在Cancer cell上发表题为GPC2-CAR T cells tuned for low antigen density mediate potent activity against neuroblastoma without toxicity的文章,以GPC2的在神经母细胞上的表达水平为依据,设计出GPC2-CAR T细胞在杀伤神经母细胞瘤上具有良好的效果

更多解读:

首先,作者研究靶向神经母细胞所需GPC2的水平。作者选取了三组细胞系,分别为GPC2表达量高的NGP-GPC2(GPC2hi, 34,052 molecules/cell),GPC2表达量中等的NBSD(GPC2mod, 20,270 molecules/cell)和GPC2表达量低的SMS-SAN(GPC2lo, 6,873 molecules/cell)。发现传统的GPC2.D3- 和 GPC2.19- CARs T细胞可以杀伤GPC2hi,却不能杀伤GPC2mod 和GPClo。这说明CAR T的杀伤效果于GPC2的水平直接相关,且所需GPC2阈值较高。

接下来,作者试图检测患病婴儿转移至骨髓中的神经母细胞表面GPC2的水平。作者发现,转移的神经母细胞表面GPC2水平在4,262 ± 469 molecules/cell量级,这与上述细胞系SMS-SAN,即GPC2lo水平类似。

作者之前的工作发现,CD28跨膜区域可以降低CAR T细胞靶向抗原的阈值。因此,作者在传统GPC2-CAR T细胞中构建CD28跨膜区域41BB(GPC2.19.28TM.41BBz)或CD28共刺激胞内区(GPC2.19.28TM.28z),并发现二者均可以有效杀伤GPC2mod 和 GPC2lo,而且,靶向GPC2mod 的同时IL-2和IFNr分泌水平也有所升高。体内实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GPC2.19.28TM.28z CAR T细胞可以有效的靶向患者神经母细胞,但是其半衰期较短。作者通过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发现,复发肿瘤GPC2水平降低,并伴随着CAR T细胞浸润,而NCAM,L1CAM等抗原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大。作者近期的工作指出c-Jun过表达可以有效提升CAR T细胞的半衰期。因此,作者将c-Jun构建入GPC2 CAR T细胞(c-Jun.GPC2.19.28TM.28z-CAR,简称c-Jun.GPC2-CAR T),并发现c-Jun.GPC2-CAR T可以有效清除肿瘤细胞,而且,对于GPC2不同表达水平的肿瘤细胞其清除效果比较类似。另外,可以进行增殖,半衰期也较长。上述结果说明,c-Jun.GPC2-CAR T细胞各项指标均比传统GPC2-CAR T细胞优越,在临床上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最后,作者研究了c-Jun.GPC2-CAR T的毒性。作者通过动物实验发现,c-Jun.GPC2-CAR T干预后,CAR T细胞大量进入肝脏和肺脏,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毒性,各组实验动物体重平稳、血项和肝功也正常。这些结果说明在c-Jun.GPC2-CAR T细胞有效杀伤肿瘤的同时,对机体并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作者基于神经母细胞GPC2的水平,在传统GPC2-CAR T基础上连接了跨膜和胞内区,并过表达c-Jun,构建出c-Jun.GPC2-CAR T细胞。这类细胞各项指标均比传统GPC2-CAR T细胞优越,且没有明显毒副作用,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作者还通过这份工作给出了设计CAR T细胞抵御实体瘤的切实可行的设计思路和方案。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1.12.005


10


Adv Mater丨南京大学蒋锡群团队提出新的肿瘤治疗策略:抑制两种癌细胞受体进而调节肿瘤细胞外基质

图片10.png

2021年12月29日,南京大学蒋锡群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 ( IF=31)在线发表题为“Modulating Tumor Extracellular Matrix by Simultaneous Inhibition of Two Cancer Cell Recept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阻断癌细胞信号会导致肿瘤 ECM 的破坏

更多解读:

细胞外基质 (ECM) 在包括癌症、纤维化和心血管疾病在内的许多疾病的基本细胞过程和病理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ECM 的硬度强烈影响肿瘤组织的生理和力学特性,因此深刻影响肿瘤的侵袭、转移、耐药性和血管生成。僵硬的 ECM 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同时也使抗性持久;相反,软 ECM 抑制血管生成和 DNA 修复,并增加肿瘤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因此,针对 ECM 来破坏 TME 是开发新的癌症疗法。然而,以可激活的方式控制或逆转肿瘤 ECM 及其硬度以增强肿瘤对治疗的反应仍然具有挑战性,需要更好地了解细胞 - 基质相互作用。

虽然大多数现有研究都集中在 ECM 中涉及生物和机械变化的机制,这些变化向癌细胞发出信号,但关于癌细胞如何引起 ECM 特性变化的知之甚少。与使用各种模型系统研究 ECM 对体外细胞行为影响的研究相比,由于关于哪种细胞的信息有限,在体内复制 ECM 的生物学和机械变化要困难得多。另一个挑战是响应细胞信号的 ECM 特性变化的动态和瞬态性质,这无法在体外使用模型进行概括。

整合素,已知在大多数癌细胞中过度表达的细胞表面粘附受体,在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整合素的过度表达促进了肿瘤细胞和胶原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致密的胶原网络和激活的成纤维细胞的产生使肿瘤更加纤维化和“僵硬”。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多受体介导的肿瘤细胞外基质主动调控(mRMM-ECM)策略,用于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进而软化肿瘤细胞外基质、颠覆肿瘤微环境。该研究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纳米抗体和整合素的配体RGD与类弹性蛋白进行融合,构建了一种可以同时靶向EGFR 和整合素αvβ3两种受体的重组蛋白(RP-ER)和重组蛋白药物偶联体(RPDC-ER)。


通过同时阻断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的EGFR 和整合素受体,实现了对肿瘤细胞和肿瘤细胞外基质的调控,降低了肿瘤细胞中的F-actin,削减了肿瘤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的含量,提高了药物在细胞间的传输和在3D大细胞球(> 500微米)中的渗透。EGFR 和整合素αvβ3的同时靶向还逆转了肿瘤的物理微环境,在5种肿瘤模型中降低了肿瘤的间质液压、固体压力和杨氏模量,促进了大分子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渗透和分布,提高了RPDC的肿瘤治疗效果。该研究提出的多受体介导的肿瘤细胞外基质主动调控策略和RPDC药物平台将有助于克服传统抗体和ADC药物面临的“结合位点障碍”(binding-site barrier)和瘤内渗透性差的缺点,为设计新型抗体及抗体药物偶联体,增强其药物的瘤内递送和分布提供了新思路。

南京大学陈伟芝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蒋锡群教授为通讯作者,埃默里大学的毛辉教授和南京鼓楼医院的刘宝瑞教授对该项工作给与了帮助。该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江苏省前沿引领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109376


11


Nature | 缬氨酸限制饮食可缓解白血病

图片11.png

2021年12月22日,纽约大学医学院Iannis AifantisPalaniraja Thandapani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文章Valine tRNA levels and availability regulate complex I assembly in leukaemia发现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T-ALL)中转运缬氨酸的tRNA(缬氨酸-tRNA)水平升高,通过饮食限制缬氨酸摄取可以抑制线粒体复合物1相关亚基mRNA的翻译缓解T-ALL小鼠相关症状并延长其存活时间

更多解读:

首先,研究人员对比了T-ALL患者的基因表达情况,发现与tRNA合成相关的基因发生显著上调(比如QARS、VARS、NARS、IARS等),利用CRISPR-Cas9筛选实验挖掘出了VARS基因(该基因负责给缬氨酸tRNA加上缬氨酸),同时在T-ALL患者中利用tRNA表达图谱也发现缬氨酸-tRNA上调,尤其是tRNA-Val-TAC(缬氨酸密码子有4个)。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tRNA-Val-TAC的反密码环引入indel突变后,发现可以抑制T-ALL细胞系的增殖。

NOTCH1激活突变是T-ALL的热点突变之一。那么NOTCH1是否与缬氨酸tRNA合成有关呢?研究人员利用GRO-Seq技术筛选出了NOTCH1靶向的基因,包括已知的MYC、IL7R、IGF1R外还有与tRNA合成相关的基因,比如VARS。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NOTCH1可以结合在VARS启动子上,证明在T-ALL中原癌基因NOTCH1可以作为VARS的转录因子直接调控其表达。

由于缬氨酸是必需氨基酸,需要依靠饮食摄取。那么去除T-ALL小鼠模型中的缬氨酸理论上可以减缓其白血病表型并延长其寿命。于是研究人员利用NOTCH1-ΔE突变T-ALL小鼠模型以及人源T-ALL移植小鼠实验进行了验证,发现无缬氨酸饮食可以缓解T-ALL小鼠症状并延长其寿命。

在饮食中完全去除缬氨酸会给正常的生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包括体重减少、造血系统受到影响),那么是否有即达到抑制T-ALL效果又减轻副反应的折中方法呢?研究人员瞄向了缬氨酸饮食限制,即食物中完全不含有缬氨酸只在水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缬氨酸进行限制实验(水中缬氨酸含量为饮食中的1/10、1/20),发现均可以延长T-ALL小鼠生存期,但是在副反应上却显著小于缬氨酸完全去除组或者完全没有。

缬氨酸限制饮食的分子机制是什么呢?研究人员再一次利用CRISPR-Cas9实验筛选出了SLC7A5和BCL2,并且发现其对应抑制剂与缬氨酸限制饮食可以起到协同抑制T-ALL的效果。通过翻译组测序,研究人员发现与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ETC)相关的mRNA的翻译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比如NDUFS3、NDUFS7的翻译在缬氨酸限制饮食中就受到显著抑制,并且线粒体功能也发生缺陷。


总之,该项研究揭示了NOTCH1信号通路通过影响缬氨酸-tRNA的生物合成以及线粒体的功能调控白血病(T-ALL)的发展,也暗示了缬氨酸饮食限制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白血病策略。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244-1.pdf


12


Cell Metab丨辅酶A促进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图片12.png

2021年12月7日,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Pamela S. Ohashi研究组在Cell Metabolism上发表题为Coenzyme A fuels T cell antitumor immunity的文章,发现辅酶A代谢途径可以诱导氧化磷酸化,并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效果

更多解读:

作者之前的工作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确定CD8+效应T细胞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传统的分泌IFN-r的Tc1,二是分泌IL-17的Tc17,三是分泌IL-22的Tc22【1,2】。相较其它两个亚类,Tc22抗肿瘤效果最好,但是,Tc22的抗肿瘤功能并不依赖于IL-22。为了研究Tc22的抗肿瘤机制,作者采用精细代谢组学和质谱的方法,发现这三个细胞亚类代谢谱各有不同,且Tc22的基础耗氧率(氧化磷酸化水平的标志)和耗氧率/酸化率(糖酵解水平的标志)比例较之另外两个亚类更高。并且,作者通过分析细胞代谢途径发现,Tc22高表达泛酸盐/辅酶A通路相关组分。这一通路指的是泛酸盐(也就是维他命B5)通过一系列代谢合成作用,最终生成辅酶A。在Tc22中,这一通路的诸多中间产物水平明显下降,而辅酶A水平却明显上升,这表明大量泛酸盐逐步合成辅酶A,另外,在这一过程中伴随IL-22的产生。

为了确定是泛酸盐/辅酶A的中间产物还是终末产物辅酶A影响IL-22的产生,小鼠额外给予辅酶A或泛酸盐。作者发现,辅酶A促进IL-22产生的水平要高于泛酸盐。并且,辅酶A处理过的CD8+T细胞代谢谱发生变化,且氧化磷酸化水平明显提升。

接下来,作者研究辅酶A促进IL-22产生的具体机制。作者发现,辅酶A可以改变多种代谢信号,具体来说,在辅酶A的作用下,细胞中大量来源于葡萄糖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增加乙酰辅酶A的合成水平,从而提高氧化磷酸化水平。另外,作者通过基因敲除小鼠等方法确定,氧化磷酸化下游的缺氧诱导因子HIF-1a和芳香烃受体AhR可以被辅酶A所活化,从而诱导IL-22的产生。

最后,作者研究辅酶A是否可以通过提升Tc22活化水平来促进其抗肿瘤功能。作者发现,辅酶A处理过的T细胞转输回小鼠体内,其肿瘤生长速率要明显低于转输未经处理的T细胞。而对于已经形成肿瘤的小鼠来说,转输辅酶A处理的CD8+T细胞后,肿瘤得到了明显控制。这些结果都说明,辅酶A可以明显提升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

综上所述,作者发现CD8+T细胞亚型Tc22相较其它亚型来说,抗肿瘤能力较强,且泛酸盐/辅酶A途径水平较高,且所需氧化磷酸化水平也更高。辅酶A可以通过HIF-1a和AhR来增强T细胞的氧化磷酸化水平。另外,在小鼠肿瘤模型中,辅酶A可以明显提升T细胞的抗肿瘤能力。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1.11.010

参考文献:

【1】St Paul, M., and Ohashi, P.S. (2020). The roles of CD8+ T cell subsets in anti- tumor immunity. Trends Cell Biol. 30, 695–704.

【2】St Paul, M., Saibil, S.D., Lien, S.C., Han, S., Sayad, A., Mulder, D.T., Garcia- Batres, C.R., Elford, A.R., Israni-Winger, K., Robert-Tissot, C., et al. (2020). IL6 induces an IL22+ CD8+ T-cell subset with potent antitumor function. Cancer Immunol. Res. 8, 321–333.










其他最新文章推荐


Optogenetic control of RNA function and metabolism using engineered light-switchable RNA-binding proteins

图片13.png


pVHL-mediated SMAD3 degradation suppresses TGFß signalling

图片14.png


Effects of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nalogs on Ovarian Function Against Chemotherapy-Induced Gonadotoxic Effects in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in China,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图片15.png


资料整理:西湖生物医药综合办公室

文章来源:公开信息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