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聚焦生物医药动态(1113~1119)


引言

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突破进展,聚焦热点政策,观澜创新治疗产品行业动态,耕耘于分秒,收获于细微,做乘风破浪的生物医药人!

1-2政策.png







国内政策发布

01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公开征求《罕见疾病药物临床研究统计学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1.png

通知原文: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0b1ebb63d2f8ed5fe73e2ed0e67664d8


02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于公开征求《化学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五十二批)》(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2.png

知原文: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1c6aa52b867f4c80dbd2a813cb557b77


03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多发性骨髓瘤药物临床试验中应用微小残留病的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21年第44号)

3.png

通知原文: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cc0361e4d929f4531d6a3a9568914fa1


04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经口吸入制剂仿制药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21年第45号)

4.png

通知原文: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2f488010e082261b60a569854301bf39


05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四十八批)的通告(2021年第87号)

5.png

知原文: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cadba6a106b9b8a9a2160430895d0237


06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公开征求《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6.png

通知原文: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1d8d3d00d230ba120bff26508115de1e








药物监管获批情况

01


 Keytruda首次获FDA批准治疗早期肾癌,降低复发风险32%

2021年11月19日,默沙东(MSD)宣布,美国FDA已经批准其重磅PD-1抑制剂Keytruda作为辅助疗法,在手术治疗之后,治疗早期肾细胞癌患者。这些患者具有中高度或高度疾病复发风险。新闻稿指出,这是首款获得FDA批准辅助治疗肾细胞癌的免疫疗法,有望改变这些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


02


 勃林格殷格翰IL-36R单抗申报上市,治疗罕见银屑病

11月18日,CDE官网显示,勃林格殷格翰IL-36R单抗司柏索利单抗注射液(Spesolimab,BI655130)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用于治疗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


03


 MimiVac肽模拟肿瘤疫苗获FDA批准2b临床试验,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近日,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MimiVac LLC宣布,SurVaxM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2b试验阶段的批准通知,评估在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的有效性。


04


   新一代“合成致死”疗法获得FDA快速通道资格,潜在注册性临床试验已经启动

2021年11月18日,Zentalis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授予该公司的口服WEE1抑制剂ZN-c3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复发或持久性子宫浆液性癌。快速通道资格旨在促进治疗严重或危及生命的创新疗法的开发和审评。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已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正腾康生物,在中国开发这款创新疗法。


05


 靶向新“合成致死”靶点,潜在“first-in-class”抑制剂将步入临床

2021年11月17日,Mirati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已向美国FDA提交了一项1/2期临床试验的IND申请,以评估PRMT5抑制剂MRTX1719,用于治疗甲硫腺苷磷酸化酶(MTAP)缺失的癌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06


   东曜药业与百奥泰「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即将在华获批

近日,药监局官网显示,东曜药业提交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TAB008,商品名:朴欣汀)上市申请(受理号:CXSS2000029)已进入“行政审批”阶段,适应症是结直肠癌、一线治疗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


07


艾伯维IL-23抑制剂斩获第二项适应症,治疗银屑病关节炎

2021年11月17日,艾伯维(AbbVie)宣布,欧盟委员会(EC)已批准白细胞介素-23(IL-23)抑制剂Skyrizi(risankizumab)第二项适应症,单药或联合甲氨蝶呤(MTX),用于治疗对一种或多种改变疾病进展的抗风湿药物(DMARDs)应答不足或不耐受的成人活动性银屑病关节炎


08


 旨在治愈糖尿病,CRISPR编辑细胞替代疗法步入临床

2021年11月16日, ViaCyteCRISPR Therapeutics联合宣布,加拿大卫生部已批准CRISPR基因编辑的干细胞衍生疗法VCTX210的临床试验申请(CTA),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T1D)。VCTX210利用CRISPR基因编辑,让同种异体细胞疗法避免被患者免疫系统识别。VCTX210的1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它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逃逸特征,预计在年底前开始患者注册。新闻稿指出,这是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的首款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基因编辑细胞替代疗法。


09


奥赛康三代EGFR-TKI申报上市,国内已上市3款,多款申报上市

11月16日,CDE官网显示,奥赛康1类新药ASK120067片新药上市申请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单药用于既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中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 T790M突变阳性或原发性T790M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治疗。


10


国内首家! 泰励生物申报CDK8/19抑制剂

11月16日,CDE官网显示,泰励生物CDK8/19抑制剂TSN084片临床申请获国家药监局正式受理。


11


海思科1类创新药HSK31679首次申报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

11月16日,海思科发布公告,该公司创新药HSK31679片临床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临床拟用于治疗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12


君实生物PD-1单抗又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治疗食管癌

11月16日,君实生物发布公告,称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食管癌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这是特瑞普利单抗第四个FDA孤儿药资格认定,此前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的适应症分别是黏膜黑色素瘤、鼻咽癌及软组织肉瘤。


13


全球首个IL-25单抗!鑫康合XKH001首次获批临床,治疗中重度哮喘

11月15日,CDE官网显示,鑫康合XKH001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哮喘。这是全球首个IL-25单抗


14


“现货”CAR-T巨头Cellectis公布临床前数据,再扩通用细胞疗法版图

近日,一家临床阶段的基因编辑公司Cellectis,在癌症免疫治疗学会年会上公布了其同种异体CAR-T细胞UCARTMESO的首个临床前数据,用于治疗表达间皮素(MSLN)的实体瘤


15


61%患者达到完全缓解!FDA批准首款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干扰素药物

近日,药华医药(PharmaEssentia)宣布,美国FDA已批准长效干扰素Besremi(ropeginterferonα-2b-njft)上市,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成人患者。新闻稿指出,Besremi是FDA批准的第一款治疗该病的干扰素药物。


16


科济药业CLDN18.2 CAR-T细胞候选药物获EMA优先药物资

近日,科济药业对外宣布旗下在研药物CT041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优先药物(PRIME)资格,用于治疗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


17


两款新冠中和抗体疗法获欧盟批准,抗击新冠再添新武器

日前,欧洲医药管理局(EMA)宣布,欧盟已经批准两款新冠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它们分别是再生元罗氏联合开发的Ronapreve(casirivimab/imdevimab),和韩国Celltrion公司开发的Regkirona(regdanvimab)。新闻稿指出,这是首批获得欧盟批准的COVID-19中和抗体药物。它们有望与疫苗和其它疗法一起,为预防和治疗COVID-19提供更多工具。


18


罗氏「贝伐珠单抗」新适应症即将在华获批

近日,罗氏提交的贝伐珠单抗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受理号:JXSS2100021 、JXSS2100023)已进入“行政审批”阶段,将于近期获药监局批准上市。


19


国内首款!渤健申报BDCA2单抗,治疗红斑狼疮

11月12日,CDE官网显示,渤健BIIB059的临床试验申请获药监局受理。BIIB059是全球唯一一款进入临床阶段的BDCA2单抗,目前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已在美国推进至临床III期,皮肤红斑狼疮适应症处于II期临床。


1-3管窥.png



1

 为疫苗效果不佳人群提供新选择,长效中和抗体展示预防新冠潜力

2021年11月19日,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公司宣布了其长效新冠病毒中和抗体AZD7442,在预防和治疗COVID-19的两项3期临床试验中的最新结果。试验结果显示,一针肌肉注射AZD7442,在随访时间为6个月时,将患上出现症状的COVID-19的风险降低83%


2

杨森潜在“first-in-class”双抗疗法在中国启动临床

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旗下杨森(Janssen)公司1类新药talquetamab注射液已启动一项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2期临床研究。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款潜在“first-in-class”的人源化GPRC5D×CD3双特异性抗体,此前已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早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结果。


3

越来越多的基因治疗用于心脏病,又一候选疗法公布最新临床数据

近日,Rocket Pharmaceuticals公布了其候选AAV基因疗法RP-A501,针对致命性罕见心脏病--达农病的最新I期临床试验数据。


4

视力恶化20年重见光明!光遗传学基因疗法再传捷报

2021年11月17日,GenSight Biologics公司宣布,第二例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在接受GS030光遗传学疗法治疗后,部分恢复了她的视觉功能。GS030将基因疗法与光遗传学相结合,使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表达光敏蛋白,从而对光脉冲产生响应,以恢复患者视力。新闻稿指出,这一结果进一步展现了光遗传学治疗常见致盲遗传病的潜力。


5

新冠药物MP0420最新研究失败,Molecular Partners股价下跌32%

11月16日,Molecular Partners公司宣布,因ACTIV-3临床研究中对MP0420(ensovibep)进行的无效性分析未达到继续纳入住院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门槛,提前终止该部分研究。


6

外泌体递送STING激动剂,创新疗法首获临床概念验证

2021年11月16日,Codiak BioSciences公司公布了创新工程化外泌体疗法候选药物exoSTING,在首个单药治疗实体瘤1/2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的初步积极数据。试验结果显示,exoSTING能在肿瘤局部剂量依赖性激活STING信号通路,并进一步激活免疫应答。


7

罕见病RNAi疗法更新临床数据,降低甘油三酯水平高达90%

近日,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在美国心脏协会(AHA)2021年科学会议上公布了RNAi候选药物ARO-ANG3的额外1/2期临床数据,该数据来源于针对高甘油三酯血症(HTG)、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sHTG)和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FCS)的剂量队列研究,旨在评估ARO-ANG3在成人混合血脂异常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该群体的后期临床研究提供一种给药方案。


8

新型TCR-T细胞疗法亮相SITC大会:靶向MAGE-A1可以针对多种实体瘤

近日,过继性T细胞治疗公司T-knife Therapeutics在第36届癌症免疫治疗学会(SITC)年会上公布了其TCR-T细胞疗法TK-8001的体内数据,该药物正在开发用于治疗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1(MAGE-A1)阳性的实体瘤,并计划于2022年初启动首次人体1/2期临床试验。


9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K细胞疗法增强Keytruda抗癌活性

近日,NKGen Biotech公司宣布,自体自然杀伤(NK)细胞疗法SNK01,与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英文商品名为Keytruda)联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1/2a期临床试验获得积极数据。试验结果显示,与帕博利珠单抗单药相比,组合疗法治疗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


10

first-in-class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 II 期结果积极,股价上涨超60%

11月15日,Kezar Life Sciences公布了其first-in-class选择性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KZR-616用于治疗活动性、增殖性狼疮性肾炎(LN)的MISSION研究II期试验中期结果。


11

三强联手治疗致命脑瘤,创新肿瘤电场疗法再展抗癌潜力

2021年11月15日,Novocure公司宣布了一项2期临床试验的最新数据。该试验旨在评估其肿瘤电场疗法(Tumor Treating Fields,TTFields),联合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英文商品名为Keytruda),和DNA甲基化剂替莫唑胺(temozolomide),治疗新确诊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成人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在随访时间大于9个月的患者中,主要终点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至少为11.2个月,并且,24%的患者达到部分至完全缓解。


12

HIV治愈方法再创新,向导RNA结合基因编辑达到超高病毒清除率

近日,Exavir Therapeutics宣布其XVIR-TAT作为HIV潜在治愈方法的临床前数据结果。研究结果以文献形式发表在EBioMedicine上,题为“CRISPR-Cas9 Mediated Exonic Disruption for HIV-1 Elimination”。


13

功能性治愈乙肝,RNAi和中和抗体疗法再进一步

日前,Vir Biotechnology公布了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RNAi疗法VIR-2218,和中和抗体疗法VIR-3434的最新临床试验结果。最新数据表明,这两种疗法均能显著降低乙肝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特征。新闻稿指出,这些结果显示它们功能性治愈乙肝的潜力。


14

100%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溶瘤病毒/PD-1抗体组合2期临床结果积极

日前,CG Oncology公司公布了其溶瘤病毒疗法CG0070,与重磅抗PD-1抗体Keytruda联用,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时的2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这些患者对卡介苗治疗没有应答。中期结果显示,在9名能够可以评估疗效的患者中,100%在3个月的时间点达到完全缓解。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创新疗法日前也在中国获批临床,乐普生物拥有它在中国的开发权益。


15

mRNA表达三重免疫调节因子,Moderna免疫疗法展现初步抗癌活性

日前,Moderna公司公布了其mRNA免疫疗法mRNA-2752,治疗实体瘤淋巴瘤患者的初步1期临床试验结果。mRNA-2752是一款编码三种免疫调节因子的局部注射mRNA疗法。早期结果显示,mRNA-2752与抗PD-L1抗体durvalumab联用,在所有剂量中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并且表现出抗肿瘤活性的迹象。


16

PD-1/ILT4双抗临床前数据积极,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日前,在癌症免疫治疗协会第36届年会(SITC 2021)上,Celldex Therapeutics, Inc.(纳斯达克:CLDX)以海报形式展示了CDX-585的阳性临床前数据,CDX-585是该公司的双特异性抗体,具有ILT4和PD-1检查点通路的双重靶向,由其双特异性抗体平台开发。


17

首个口服小分子PD-(L)1人体试验数据披露

近日,Incyte公司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报告了口服小分子PD-L1抑制剂INCB086550I期(NCT03762447)临床数据。据了解,这是首个口服小分子PD-(L)1人体试验数据。


1-4动态观澜.png


01


 STM | I型Treg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法的伴侣?

11.png

2021年10月27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Maria Grazia Roncarolo教授研究组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题为Alloantigen-specific type 1 regulatory T cells suppress through CTLA-4 and PD-1 pathways and persist long-term in patients的研究论文,描绘了Tr1 细胞的独特分子表型和作用机制,对深入理解Tr1 的细胞生物学特征及设计新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策略具有一定意义

更多解读: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利用T-allo10构建了稳定的、可重复的CD45RA - CD49b + LAG3 + Tr1细胞,并验证其表达Tr1特异的细胞因子(如IL-10、TGF-β、IL-22、IFN-γ),且具有同种抗原特异性。作者采用TCR-seq系统表征Tr1细胞,发现Tr1 细胞分化可能导致其TCR免疫组库的多样性降低。为了探索Tr1细胞的转录组特征,作者利用RNA-seq测序并发现了其若干特征基因,包括IL10、LAG3、ITGA2 (CD49b)、IFNG、PRF1、GZMB、GZMA等。Tr1细胞亦高表达Treg细胞相关基因,如CTLA4、LGMN (legumain)、TNFRSF4 (OX40) 、TNFRSF18等。


为了进一步探索如何靶向同种异体抗原特异性 Tr1 细胞,作者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推测CTLA-4 或 PD-1 通路可能对于Tr1 细胞至关重要。因此,作者阻断了这些通路,发现CTLA-4 阻断几乎完全消除了 T-allo10 介导的对应答Teff细胞增殖的抑制,PD-1/PD-L1 阻断也具有类似的效果。

最后,作者研究了体外培养产生的Tr1 细胞的临床意义。研究者综合利用了正在进行I期临床试验(NCT03198234)【1】 的前三名患者的临床样本。结果表明,T-allo10细胞治疗过继转移后的24小时内,患者2和3外周血中的 Tr1 细胞频率达到峰值。在治疗后第 28 天,患者1的Tr1细胞比例仍达11.6%。作者进一步利用TCR-seq发现外周血循环的部分Tr1细胞携带与T-allo10疗法输入时的Tr1 细胞相同的TCR克隆型,表明过继转移的 Tr1 细胞可能在体内长期存在。

综上,该工作系统探索了CD45RA- CD49b+ LAG3+ Tr1细胞的免疫表型、免疫组库、活化的分子及通路特征,并发现阻断CTLA-4/PD-1可作为Tr1 细胞的潜在抑制剂。值得一提的是,在能够反映患者真实情况的临床样本中,研究者发现T-allo10疗法过继转移的 Tr1 细胞可在体内长期存在,这对基于Tr1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新型治疗策略的设计和追踪提供了重要线索。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bf5264

参考文献:

[1] Savani, M., Gencturk, M., Shanley, R., Cayci, Z., Wilke, C., Warlick, E. D., He, F., Janakiram, M., Weisdorf, D. J., Brunstein, C. G., & Bachanova, V. (2020). Surveillance Imaging after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Predicts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Biology of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 26(2), 272–277. https://doi.org/10.1016/j.bbmt.2019.10.013


02


 Cell Stem Cell | 多组学揭示细胞造血干细胞命运决定:非经典视黄酸信号通路

22.png

2021年10月26,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所Nina Cabezas-Wallscheid研究组发文题为Multilayer omics analysis reveals a non-classical retinoic acid signaling axis that regulate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identity通过对造血干细胞的多组学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对造血干细胞以及下游的多能祖细胞之间的代谢景观进行分析,发现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非经典视黄酸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命运的决定

更多解读:

造血干细胞可以产生多能的前体细胞,从而可以逐步分化形成谱系中的不同细胞以及各种效应细胞【1,2】。但是在一般机体的稳态过程中,造血干细胞处在高度静息状态并且表现出较低的生物合成活性【3】。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代谢产物在细胞命运决定以及调节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4,5】。因此,作者们想知道造血干细胞以及下游前体细胞中的代谢景观是如何的,以及这些代谢相关的网络对于细胞命运是如何决定和调控的。为了揭开造血干细胞谱系中的代谢景观,作者们对造血干细胞以及下游前体细胞的代谢组、表观遗传学组以及转录组进行分析,建立了能够低细胞输入的情况下使用的RNA-seq、ATAC-seq以及ChIP-seq测序等多组学技术(图1)。


通过对得到的基因表达图谱进行分析,作者们发现在造血干细胞中脂肪酸代谢以及视黄酸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富集,而在造血前体细胞中TCA循环以及氨基酸代谢相关的基因富集。作者们的结果表明,当造血干细胞向前体细胞转变时,细胞代谢状态在转录水平和代谢水平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进一步地,作者们对造血干细胞谱系的染色质开放状态进行了分析。作者们使用了两种抗体进行的检测,分别是代表染色质开放状态的H3K4me3以及抑制性的组蛋白标记物H3K27me3。作者们发现与视黄酸代谢以及核受体转录相关的基因显著富集H3K4me3的标记物而细胞周期调控以及TCA循环相关的基因上H3K4me3的标记则比较富集;而抑制性的组蛋白标记H3K27me3则会显著富集在前体细胞中的DNA修复以及磷脂代谢相关的通路中。

多组学的研究方式将作者们的目光集中在了视黄酸信号通路上,这是检测到的最富集的代谢枢纽,提示作者们可能可以通过干扰这一途径来调节造血干细胞的功能。膳食中的维生素A即视黄醇是类视黄醇物质的唯一前体代谢物。通过去除小鼠食物中的维生素A(Vitamin A-free,VAF)六个月后与对照相比,作者们发现维生素A的缺陷会使得造血干细胞失去静息状态。

那么视黄酸信号通路是如何调控的造血干细胞命运的呢?为此,作者们再次利用多组学的方式对VAF之后的造血干细胞中转录组、表观遗传组以及代谢组进行分析。作者们发现VAF饮食后的小鼠中会缺少造血干细胞的特征转而富集与前体细胞相关的一些组学特征,而且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造血干细胞与前体细胞中类视黄醇以及4-oxo-RA显著减少。为了进一步对其中的分子机制进行探究,作者们对多组学的结果进行分析,希望找出VAF饮食变化影响的下游靶标基因。作者们发现VAF饮食后,Cyp26b1(Cytochrome P450 family 26 subfamily B member 1)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因此,at-RA-Cyp26-4-oxo-RA轴可能是平衡细胞内视黄酸水平的系统。

为了探究Cyp26b1对造血干细胞干性是否重要,作者们在小鼠中对Cyp26b1进行了条件性敲除。作者们发现,造血干细胞中缺乏Cyp26b1后会导致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受到损害。另外,通过对Cyp26b1-/-敲除后造血干细胞的转录组进行分析发现,Cyp26b1-/-敲除后与VAF饮食所造成的转录景观类似。因此,Cyp26b1在维持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沉默中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作者们还发现4-oxo RA作为Cyp26b1的下游发挥功能并且对于造血干细胞的维持非常关键。


总的来说,该工作建立了能够用于的低输入细胞量的多组学实验方法,可以对造血干细胞以及前体细胞中的转录组、表观遗传组以及代谢组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对于造血干细胞谱系中基因表达特征、染色质状态以及代谢景观的认识。从这些数据中,作者们发现膳食中的维生素A对于造血干细胞命运维持的关键作用,并鉴定出相关的分子机制。所以,多吃点胡萝卜的确是对身体有好处呢!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1.10.002

参考文献:

1 Ikuta, K. & Weissman, I. L. Evidence tha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express mouse c-kit but do not depend on steel factor for their gene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89, 1502-1506, doi:10.1073/pnas.89.4.1502 (1992).

2 Okada, S. et al. In vivo and in vitro stem cell function of c-kit- and Sca-1-positive murine hematopoietic cells. Blood 80, 3044-3050 (1992).

3 Cabezas-Wallscheid, N. et al. Vitamin A-Retinoic Acid Signaling Regulate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ormancy. Cell 169, 807-823.e819, doi:10.1016/j.cell.2017.04.018 (2017).

4 Bräutigam, L. et al. MGST1, a GSH transferase/peroxidase essential for development an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Redox biology 17, 171-179, doi:10.1016/j.redox.2018.04.013 (2018).

5 Hinge, A. et al. Asymmetrically Segregated Mitochondria Provide Cellular Memory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Replicative History and Drive HSC Attrition. Cell stem cell 26, 420-430.e426, doi:10.1016/j.stem.2020.01.016 (2020).


03


 Sci Adv | 细胞越大,老化越快?造血干细胞体积增加导致老化加速

33.png

2021年11月12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JETTE LENGEFELD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 在线发表题为“Cell size is a determinant of stem cell potential during ag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造血干细胞 (HSC) 在已知会降低干细胞功能的条件下增大。大 HSC 的这种适应性降低是由于增殖减少并伴随着新陈代谢的改变。小细胞尺寸对体内干细胞功能很重要,干细胞增大导致其在衰老过程中的功能下降

更多解读:

成体干细胞对于维持体内的许多组织至关重要。例如,造血干细胞 (HSC) 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构建血液系统。观察到单个 HSC 在与辐射防护骨髓 (BM) 共同注射时,可以重新填充受过致命辐射的小鼠的造血区室,这说明了它们增殖和分化为血液谱系的强大能力。

与几乎所有细胞类型一样,HSC 分裂与细胞生长相关。通过大分子生物合成增加细胞体积和质量可确保干细胞在分裂后保持恒定的大小。生长控制由 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途径介导,该途径可根据氨基酸可用性和生长信号调节大分子生物合成。细胞生长最终控制细胞周期进程。 Cdk4/6–cyclin D 复合物驱动 HSC 决定退出静止状态和分裂。它们通过使视网膜母细胞瘤 (Rb) 蛋白失活来促进细胞周期进入。 Rb 通过抑制进入 S 期所需基因的表达来抑制 G1/S 转变。

损伤后和衰老过程中,干细胞功能下降。例如,与年轻的 HSC 相比,旧的 HSC 在移植试验中的竞争力较低。在培养中,哺乳动物细胞会经历复制性衰老——一种不可逆的细胞周期停滞。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细胞会在小鼠和人类中积累。在培养细胞中导致复制性衰老的过程是否也介导了体内干细胞衰老,目前尚不清楚。

衰老细胞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它们的大尺寸。最近在出芽酵母和培养的人类细胞方面的工作为这一观察结果提供了解释。衰老细胞很大,因为细胞生长和分裂只是松散耦合。如果细胞分裂被损伤诱导的细胞周期检查点阻止,那么大分子生物合成将继续驱动细胞生长。因此,细胞体积增加,而 DNA 含量却没有相应增加。一旦细胞周期停滞被解除,细胞就会以更大的尺寸恢复分裂,并降低 DNA:细胞质比。


因此,细胞经历的分裂越多,它就越频繁地遇到细胞周期停滞——诱导损伤。在酵母和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的复制衰老过程中,细胞大小增加,DNA:细胞质比降低。细胞增大影响体外细胞生理学。在 DNA 含量没有相应增加的情况下,年轻细胞被处理成大尺寸,表现出在衰老细胞中观察到的许多表型——首先是增殖缺陷 。大细胞尺寸是否是体内细胞衰老过程中衰老和健康损失的原因尚不清楚。

在这里该研究展示了细胞大小影响体内 HSC 的功能。已知会导致干细胞功能障碍的条件——DNA 损伤、细胞周期停滞、细胞分裂频率增加和衰老——会导致 HSC 的大小增加。通过干扰大分子生物合成或通过加速 G1 进展来减小其大尺寸来防止 HSC 增大,从而防止干细胞潜力的丧失。总之,该研究发现细胞大小是干细胞潜力的关键决定因素,并提出在 DNA 损伤和衰老过程中,干细胞增大导致 HSC 的功能下降。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k0271


04


NEJM | AAV基因治疗血友病,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

44.png

2021年11月18日,宾夕法尼亚大学Spark Therapeutics 的研究人员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发表了题为:Multiyear Factor VIII Expression after AAV Gene Transfer for Hemophilia A 的1-2期临床试验结果。研究团队为18名A型血友病患者注射了腺相关病毒5型(AAV-5)为载体的疗法SPK-8011,用于评估SPK-8011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以及凝血因子Ⅷ的表达情况和持久性。中位观察时间为36.6个月(5.5月至50.3个月),18名患者中有16名的凝血因子Ⅷ能够长期稳定表达,其中12名稳定表达时间超过2年,且凝血因子Ⅷ活性未随时间而明显下降

更多解读:

实验分为四个不同剂量,分别是每公斤体重5×10E11个病毒载体基因组(vg),以及1×10E12、1.5×10E12、2×10E12。一些患者在给药后52周接受糖皮质激素,以防AAV病毒衣壳带来的免疫反应。

18名接受治疗的血友病患者中,16名患者的凝血因子Ⅷ得到了长期稳定表达,年化出血事件降低了91.5%。有两位患者由于对AAV病毒衣壳的免疫反应,且对免疫抑制不敏感,导致他们没能成功表达凝血因子Ⅷ。


此外,年化凝血因子Ⅷ注射次数从中位数57.5次降低到了0.6次,减少了96.4%。


有8名参与者共发生了33次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其中17起不良事件与AAV病毒载体相关,包括1起严重不良事件,另外16起不良事件与糖皮质激素相关。


总的来说,这项1-2期临床试验表明,接受这种AAV基因治疗的18名A型血友病患者中有 16人成功持续表达凝血因子Ⅷ,并显著减少出血事件,且没有报告重大安全问题。

原文链接: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104205?query=featured_home


05


 STTT | 中山大学庄诗美团队发现新的TGF-β正反馈回路其在肝癌转移中的作用

55.png

2021年11月17日,中山大学庄诗美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IF=18.19)在线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of a TGF-β/SMAD/lnc-UTGF positive feedback loop and its role in hepatoma metasta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存在lnc-UTGF介导的TGF-β信号正反馈回路,其失调促进肝癌转移。这些发现可能为 HCC 转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更多解读:

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 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形态发生、组织稳态和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典型的 TGF-β 信号通路中,TGF-β 结合TGFβRII 触发 TGFβRI 的磷酸化,导致 SMAD2 和 SMAD3 的磷酸化和激活。激活的 SMAD2/3 与 SMAD4 合作形成 SMAD 转录复合物,该复合物转位到细胞核中并激活其下游基因的转录。TGF-β/SMAD 信号传导的稳态受反馈回路调节,如 TGF -β/SMAD7负反馈回路,其中 SMAD7 被 SMAD2/3 反式激活,然后通过与 TGFβRI/II 结合抑制 TGF-β/SMAD 信号传导。

已经表明,TGF-β 信号传导的破坏有助于肿瘤发生、纤维化疾病、免疫功能障碍等。TGF-β 信号通路在不同的癌症类型中经常被激活,并通过诱导促转移基因的转录和促进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来促进肿瘤转移。鉴于 TGF-β 信号传导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定调节 TGF-β/SMAD 信号传导和影响肿瘤发展的新型反馈回路可能为癌症治疗提供靶点。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很高。早期肝内复发/转移是常见事件,是导致 HCC 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而肝外转移发生的频率要低得多,并不是 HCC 死亡的主要原因。HCC 主要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由于慢性肝损伤和成纤维细胞活化,在 HCC 组织中检测到高水平的 TGF-β,这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长链非编码 RNA (lncRNAs) ) 是新发现的非蛋白质编码转录本,长度超过 200 个核苷酸。LncRNA 可能与 DNA、RNA 或蛋白质相互作用以调节各种细胞活动,如增殖、凋亡和运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ncRNA 的功能障碍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肿瘤发展。迄今为止,lncRNA 是否调节 HCC 中的 TGF-β/SMAD 信号仍然未知。

在这项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新的 TGF-β/SMAD 通路的正反馈回路,即 TGF-β/SMAD 信号诱导 lnc-UTGF(代表被 TGF-β 上调的 lncRNA)的转录,而 lnc -UTGF 反过来通过稳定 SMAD2 和 SMAD4 的 mRNA 来促进 TGF-β/SMAD 信号传导。该研究进一步表明,肝癌细胞中 lnc-UTGF 的上调导致该正反馈回路的异常激活,从而增强 HCC 转移。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1-00781-3


06


Nat Genetics | 染色体碎裂驱动癌基因扩增

66.png

2021年11月15日,德国科隆大学儿童医院Matthias Fischer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文章Chromothripsis followed by circular recombination drives oncogene amplification in human cancer,利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一种新型扩增,并命名为“地震扩增”(seismic amplification,注:这一术语原本属于地质学或者地震相关学科),这一扩增的特点为多重重排和不连续的拷贝数,并且在38种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生率为9.9%(在38种不同类型肿瘤共计2756例病人中,出现例数为274,占9.9%)。机制上,地震扩增起始于染色体碎裂,产生染色体外环状DNA,之后是环状重组,由此导致原癌基因拷贝数增加、表达升高,从而促进癌症的发生

更多解读:

首先,研究人员检测了79例神经母细胞瘤样本的全基因组数据,对其基因扩增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将经历过14次及以上内部重排的扩增子定义为“地震扩增”。根据这一定义,神经母细胞瘤中228个扩增子中有20个属于“地震扩增”,并且影响了79例样本中的19例。其热点区域主要有两个,2p24(内部有MYCN)和12q13/12q15(内部有CDK4和MDM2)。除了神经母细胞瘤,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TCGA上37种不同类型癌症的2677个肿瘤样本,对其“地震扩增”进行了描述。

由于染色体碎裂可产生大规模的基因重组,研究人员比对了染色体碎裂和“地震扩增”的区域,发现77.6%的地震扩增子与染色体碎裂区域至少部分重合,其中34.9%是完全重合。同时研究人员排除了断裂—愈合—染色体桥循环(breakage-fusion-bridge cycles)是地震扩增起始事件的可能性。

之后,研究人员对重排和扩增事件进行了分析,描述了“地震扩增”的过程模型:1)一个或多个染色体区域发生染色体碎裂;2)将随机片段整合为环状DNA;3)发生环状重组事件(这些环状重组事件与肿瘤细胞高频突变有关);4)扩增区域或保留在双微体中、或以均匀染色区形式整合进染色体中、或形成新染色体。重要的是,“地震扩增”在肿瘤细胞中是稳定的,而非变化的。


总之,该研究定义了一种复杂的基因扩增形式——“地震突变”,并描述了其扩增过程,为理解癌症基因组演化包括染色体外环状DNA提供了新的解读。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1-00951-7


07


Nat Chem Biol | 刘涛/华师大叶海峰开发密码子扩展细胞疗法用于食疗糖尿病

77.png

2021年11月15日,北京大学刘涛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叶海峰团队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发表了题为Genetic code expanded cell-based therapy for treating diabetes in mice的研究论文。文章利用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开发了非天然氨基酸调控的胰岛素细胞治疗系统(Noncanonical Amino acids (ncAAs)-triggered Therapeutic Switch, NATS),证明了该系统能够在翻译水平快速调控蛋白质表达(图1)。该研究补充了合成生物学中的蛋白调控开关工具库,也为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的应用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更多解读:

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通过进化能够识别ncAA的氨酰tRNA合成酶和tRNA分子对,在翻译含有异位琥珀密码子的mRNA过程中将ncAA插入蛋白质。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的最重要应用是蛋白质的定点修饰,刘涛团队则关注该技术的蛋白质翻译机制,建立了在蛋白质翻译水平调控的药物蛋白调控系统。研究人员将含有异位琥珀密码子的药物蛋白基因以及氨酰tRNA合成酶和tRNA分子对插入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构建了NATS系统细胞系(图2a)。在普通培养基中,NATS细胞的核糖体翻译到异位琥珀密码子时由于缺乏ncAA而导致翻译终止。而在含有ncAA的培养基中,NATS细胞可以利用ncAA翻译药物蛋白(图2b)。


NATS系统激活的蛋白表达对ncAA有明显的浓度依赖和可逆调控。ncAA与细胞只需要接触1分钟就足以激活NATS系统:这是经典的转录水平调控系统所无法达到的。

为了在动物体内能够实现口服ncAA调控目的蛋白表达,研究人员首先做了ncAA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并证明ncAA可以口服被小鼠吸收。人细胞体外改造后移植到小鼠体内需要克服免疫排斥反应,为此研究人员选用两种用于临床研究的细胞包埋方法,将NATS细胞包裹选择性透过膜后进行细胞移植。选择性透过膜只允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以及小分子自由通过,而将小鼠免疫细胞隔离在外,使得NATS细胞可以在小鼠体内存活并分泌目的蛋白进入血液。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会随着进食情况而波动,准确和及时的血糖控制可以大幅度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概率。转录水平调控的胰岛素表达系统至少需要4小时才能降低小鼠血糖,这很难满足对于快速血糖控制的要求。为研究翻译水平调控系统的降血糖速度,研究人员对移植了NATS细胞的糖尿病小鼠进行单一剂次ncAA灌胃,结果显示小鼠口服ncAA后90分钟,就可以检测到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和血糖值明显降低,证明了翻译水平调控蛋白表达的速度优势。糖尿病是需要终身服药的慢性疾病,为证明NATS细胞的长期治疗效果,研究人员连续一个月监控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和血糖水平,发现NATS细胞可以持续控制小鼠血糖。同时,研究人员将ncAA加入小鼠饲料制成“ncAA饼干“,可以通过小鼠直接进食来控制血糖,提高了给药的便利程度。而且长期毒性实验中并没有发现ncAA对小鼠造成异常。

该文章开发的NATS系统跨越了传统的转录水平调控,直接在翻译阶段控制蛋白表达,提高了蛋白质调控速度,扩展了合成生物学用于细胞治疗的调控工具,为糖尿病等需要即时干预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文章首次将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应用于细胞治疗,期待未来科学家能够进一步开发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北京大学博士生陈超和黄雨佳,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余贵玲。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药学院的刘涛研究员和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叶海峰教授。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1-00899-z


08


Clin Cancer Res丨利用T细胞靶向恶性脑肿瘤

88.png

近日,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 DKFZ)研究人员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发表了题为T cell receptor therapy targeting mutant capicua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in experimental gliomas的文章,研究表明靶向肿瘤新表位的转基因T细胞可以用于治疗胶质瘤

更多解读:

针对恶性肿瘤的细胞免疫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癌症医学方法。然而,这种靶向免疫治疗的基本要求是识别只在肿瘤细胞上发现并被免疫系统识别的靶分子。

恶性胶质瘤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脑部肿瘤,它在脑部扩散,无法通过手术完全切除。DKFZ的免疫学家、曼海姆大学医院(UMM)的医生Lukas Bunse解释说:“神经胶质瘤很难治疗,缺乏合适的靶结构是开发免疫疗法的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通过实验小鼠模型,Bunse和他的团队现在首次证明了靶向肿瘤新表位的转基因T细胞可以用于治疗胶质瘤。

肿瘤新表位的产生是由于癌症细胞的基因突变导致产生的蛋白质的结构变化。因此它们只发生在癌细胞中。通过使用预测模型,Bunse和他的团队确定了CIC蛋白的一个片段(capicua转录抑制因子)作为T细胞攻击的一个有希望的目标结构;在所有的神经胶质瘤中,大约有2%的肿瘤显示了这种蛋白质的反复突变。

用CIC新表位接种的小鼠产生了一群T辅助细胞,它们对疫苗肽表现出高水平的激活反应。研究人员使用特别活跃的T细胞来分离负责表位识别的T细胞受体(TCR)基因。

随后,他们将分离的TCR基因转移到细胞中,从而能够在培养皿中培养大量的“转基因”T细胞,这些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高度活跃的针对CIC新表位的TCR。

为了研究它们的功效,研究人员将转基因细胞直接注入携带胶质瘤的小鼠的脑室。与放射治疗相结合,T细胞治疗在一些动物中导致了神经胶质瘤排斥反应。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Michael Kilian解释说:“在这里,我们首次在实验模型中表明,新抗原特异性tcr转基因细胞疗法可以有效地对抗胶质瘤。”他补充说:“这些新表位特异性tcr转基因T细胞未来可以用于不能使用CAR - T细胞治疗的癌症患者。”

嵌合抗原受体(CAR) T细胞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B细胞白血病患者,但它只能攻击存在于癌细胞表面的肿瘤抗原。然而,这些蛋白质通常并不只在肿瘤细胞上发现,所以CAR - T细胞也会损害健康组织。

相反,转tcr基因的T细胞也可以从细胞内部攻击突变蛋白,这些突变蛋白必须通过一种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蛋白的特殊递呈分子暴露在细胞表面。大多数T细胞只对MHC分子提供的抗原有反应。为了取得可以转移到人类身上的结果,卢卡斯·邦斯和他的团队因此需要用转基因小鼠来研究人类MHC分子。

“我们的研究表明,tcr转基因T细胞也可以用于治疗脑肿瘤患者,”DKFZ神经免疫学和脑肿瘤免疫学临床合作单位负责人、曼海姆大学医院神经内科医学主任Michael Platten说。在与海德堡医学院神经内科医学主任Wolfgang Wick的合作中,Platten和神经肿瘤学家团队希望使用类似的方法来改进tcr转基因T细胞疗法,并在早期临床试验中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Michael Kilian, Mirco Friedrich, Khwab Sanghvi, Edward Green, Stefan Pusch, Daisuke Kawauchi, Martin Löwer, Jana K. Sonner, Christopher Krämer, Julia Zaman, Stefanie Jung, Michael O. Breckwoldt, Gerald Willimksy, Stefan B. Eichmüller, Andreas von Deimling, Wolfgang Wick, Felix Sahm, Michael Platten, Lukas Bunse. T cell receptor therapy targeting mutant capicua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in experimental gliomas.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21; clincanres.1881.2021 DOI: 10.1158/1078-0432.CCR-21-1881


09


STTT | 山西医科大学等多单位合作,刘芝华/崔永萍使用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揭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治疗靶点

99.png

2021年11月12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刘芝华山西医科大学崔永萍共同通讯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IF=18.19)在线发表题为“Phosphoproteomics reveals therapeutic targets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CLK1 可能代表一个新的有希望的治疗靶点,试图改善 ESCC 的不良预后

更多解读:

食管鳞状细胞癌 (ESCC) 是最具侵袭性的鳞状细胞癌之一,在亚洲非常流行。ESCC 的发病率受环境因素(饮酒、吸烟等)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两者都通过改变食管上皮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翻译后修饰 (PTM) 和代谢特征导致肿瘤发生。最近,已经对 ESCC 进行了大规模调查,重点是发现新的驱动突变。然而,ESCC 发展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需要对 ESCC 进行全面的蛋白质分析以了解其潜在机制。

迄今为止,ESCC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然而,大多数患者尤其是预后较差的ESCC患者仍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磷酸化在细胞中很常见,并导致对细胞很重要的下游信号事件的级联,并且该过程的失调与癌症有关。到目前为止,在开发拮抗在癌症中异常激活的激酶活性的治疗药物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实施可以为开发有效的治疗靶点提供更多线索,这是理所当然的。

该研究从 94 例中晚期(TNM II-IV 期)ESCC 中选择了 94 个手术切除的原发肿瘤组织 (T) 和 24 个非肿瘤食管组织 (N),并进行了广泛的蛋白质组学和磷酸蛋白质组学表征。使用 iTRAQ 技术进行一致的质量控制。总共鉴定了 9,042 个蛋白质以及 26,892 个磷酸位点。蛋白质组学数据共鉴定了 556 种差异表达蛋白(DEP),包括 227 种上调和 329 种下调蛋白。


ESCC的主要特征是剪接体途径和细胞周期途径中蛋白质组学和磷酸蛋白质组学水平升高,并降低ECM-受体相互作用和粘着斑途径。 此外,该研究定义了该 ESCC 肿瘤队列中的三种主要蛋白质组亚型(S-I、S-II 和 S-III)。并且S-III具有显著最低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最大比例的淋巴结转移患者,并且其特征在于剪接体途径中的蛋白质和磷酸化蛋白水平升高。

为了识别过度活跃的激酶并探索 ESCC 中的药物靶点,激酶活性预测来自磷酸肽数据。与高水平的细胞周期活性一致,ESCC 肿瘤组织(尤其是 S-III)中的核定位 S/T 激酶(CDK)(簇 2)活性高于非肿瘤组织。该研究将磷酸酶和磷酸酶相互作用蛋白 (PIP)(也称为调节亚基)一起视为一种单位酶,用于通过磷酸酶或磷酸酶-PIP 底物富集分析 (PhSEA) 预测其活性。为了进一步了解它们在肿瘤发展中的功能作用,产生了与差异表达的磷酸化相互作用物(DEPI)相关的 PPP1C-PIP 的 KEGG 通路,并且顶部通路富含 PPP1C-CD2BP2 和 PPP1C 的 DEPI -WBP11 ,这两者都是剪接体途径。

磷酸酶与相应的激酶很好地协调以确保蛋白质的磷酸化稳态。通过配对关系分析 (PRA) 分析了每种磷酸酶的相应激酶。数据表明,在 ESCC S-III 中 SRSF 家族蛋白和 HNRNPD 磷酸化上调。S-III患者手术后预后最差,应进一步接受靶向治疗。为了评估 CLK1 对进一步 ESCC 治疗的潜力,使用了 TG003(CLK1 抑制剂)并将其腹膜内注射到三个 ESCC 患者来源的肿瘤异种移植(PDX)小鼠模型中。用中等剂量的 TG003 治疗对小鼠体重没有影响,并且在两种 PDX 模型中降低了肿瘤生长。然而,中等剂量的 TG003 对 PDX#3 中的肿瘤生长没有影响,只有高剂量的 TG003 对减少肿瘤生长有影响。此外,与 CDK4/6 抑制剂(palbocicib)相比,TG003 在治疗具有高水平 CD2BP2 和 WBP11 的 ESCC 方面更具优势。

总体而言,该研究数据显示手术后预后最差的 S-III ESCC 的特征是剪接体途径中蛋白质组和磷酸蛋白质组水平升高,一些作为 CLK1 激酶增强剂的 PP1 抑制剂(CD2BP2、WBP11 等)在 S-III 中被上调并参与 ESCC 的发展;CLK1 可能代表一个新的有希望的治疗靶点,试图改善 ESCC 的不良预后。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1-00682-5


10


Sci Rep丨新一代CAR-T“开关”,让细胞疗法更安全

100.png

2021年11月10日,发表在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题为Tunable control of CAR T cell activity through tetracycline mediated disruption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的文章描述了一种可控的CAR-T细胞系统(TetCAR)。通过使用获得许可和广泛使用的抗生素二甲胺四环素,能够可逆地抑制程序性T细胞的活性

更多解读:

对CAR-T疗法安全性的探索

与小分子或蛋白质疗法不同的是,CAR-T细胞移植和扩增,因此毒性可能是进行性和暴发性的。因此,基因编码的安全机制已经被开发出来,它可以在给药后控制CAR-T细胞的活性。例如,已经描述了几种自杀基因,它们可以面临毒性时选择性地破坏CAR-T细胞。然而这种策略会使CAR-T细胞永久失活,可能会导致疾病复发。

后续研究的目标旨在开发能够对CAR-T活性进行滴定和可逆控制的CARS。在这个家族中有分裂的CAR“on”设计,需要二聚体才能将靶结合结构域连接到信号转导结构域。在这种情况下,二聚化药物的退出会导致CAR失活。这种方法的一个局限性是依赖于长期给药的可变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布,以及与这些药物持续给药要求相关的不便。

一种更方便的方法是分离的CAR“off”设计,即通过小分子药物破坏靶标结合域和信号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这种方法,CAR在注射小分子后被灭活。在这里,一种合成的异二聚体CAR被设计出来,它可以被添加的一种小分子药物破坏。然而,该系统的一个局限性是需要一种新的、临床未测试的小分子,这限制了这种方法的临床转化的方便性。

据这篇文章的作者描述,他们试图开发一种分离的CAR“off”系统,在该系统中,CAR可以通过添加一种广泛可用的小分子二甲胺四环素来解离。为此,他们利用了四环素抑制蛋白(TetRB)和四环素肽模拟物TIP之间的相互作用,创建了可以在暴露于二甲胺四环素(TetCAR)后关闭的分裂CAR。迭代优化确定了一种包含Fab结合结构域和CD28核内结构域的TetCAR格式。在没有二甲胺四环素的情况下,这种形式保持了有效的活性,具有可逆的二甲胺四环素诱导的抑制作用。

二甲胺四环素的调控应用

二甲胺四环素是理想的小分子药物。二甲胺四环素是一种经FDA批准的半合成四环素衍生物,临床使用已超过30年。口服给药耐受性好,可快速吸收,2小时后血清浓度达到峰值,生物利用度几乎完全。二甲胺四环素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它不同于其他类似物,如四环素,它是一种高度亲脂分子,可以很容易地穿过血脑屏障,导致脑脊液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高水平。由于CAR相关神经毒性/ICANS的频率高,这对于CAR安全开关的使用具有潜在的重要性。

为了创造一种二甲胺四环素抑制的裂解型CAR,文章中利用了二甲胺四环素抑制蛋白B (TetRB)和四环素短肽模拟表位TIP的结合。文章中构建了一个分裂的CAR,其中抗原结合结构域包含一个细胞内的TetRB结构域,而信号传导结构域表达为一个具有氨基末端TIP序列的单独蛋白质。假设这两种蛋白质会组装,但与TIP相比,TetRB和二甲胺四环素之间更高的亲和力将允许这种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诱导破坏。最初的设计显示,二甲胺四环素有效地取代了这个结构域,并抑制了TetCAR转导细胞的功能。然而,通过细胞因子分泌测定的完整效应器功能明显低于整体对照组。


文章中对TetCAR功能进行了几次实验性的修改。一个成功的修改是将TetCAR重新格式化为Fab格式。这种形式可能通过提高稳定性来改善CAR功能,这可以通过增加表面CAR染色得到证明。


进一步成功的修饰是在抗原识别成分中加入共刺激域。这种膜近端的CD28结构能够匹配CAR对高CD19密度靶点的细胞因子分泌和增殖。膜近端共刺激也是其他分体式CAR方法的特点,因此可能是跨所有系统的需求。


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二甲胺四环素可降低细胞毒性,并将细胞因子分泌和增殖降低到背景水平。二甲胺四环素能够迅速取代信号域,在不到3小时内导致IL-2分泌的功能性抑制。这种抑制是可逆的,并且依赖于剂量,能够在临床相关剂量范围内抑制CAR信号。


TetCAR的一个缺点是,其结合成分TetRB来自细菌,可能是免疫原性的。值得注意的是,TetRB(和TIP)是细胞内的,因此不太可能成为体液免疫的靶点。有人试图降低TetR蛋白显性表位的免疫原性,但这导致了对亚显性表位的免疫应答,提示T细胞对TetRB的免疫可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同种异体方法,HLA被阻断或者在免疫抑制严重的情况下给予完全不匹配的细胞或allo-aggressive方法,可能使细胞排斥变得毫无意义。未来的工作还将集中在解决TetRB的免疫原性,同时保留二甲胺四环素作为小分子的好处,用其他二甲胺四环素的非免疫原性结合物替代TetRB。

据文章的作者介绍,他们已经生成了一个“off”开关CAR,在这个CAR中,CD3ζ信号域的剂量依赖性位移可以快速、稳定、可逆地降低活性。与其他类似方法相比,该系统的主要优点是它使用了一种简单、广为人知、FDA批准的抗生素,具有良好的药效学和血脑屏障穿透性。该系统可诱导针对高抗原密度靶点的有效杀伤、细胞因子分泌和增殖,同时在临床相关的二甲胺四环素剂量下保持有效的抑制作用。由于对CAR信号的抑制是快速和可逆的,这将允许在发生CAR介导的毒性事件中给患者使用二甲胺四环素,然后在毒性消退时将二甲胺四环素去除,以恢复CAR功能。

本文所描述的方法对于靶向新靶点的CARs,特别是那些在健康组织中低表达的CARs,或者对于CD19恶性肿瘤中未来的异体治疗方法都是非常有用的。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01418-9


11


Hepatology | 四川大学等多单位合作,袁克非/吴泓/曾勇/汪根树发现肝内胆管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111.png

2021年11月10日,四川大学吴泓曾勇袁克非中山大学汪根树共同通讯在Hepatology在线发表题为“IL-6 induced cGGNBP2 encodes a novel protein to promote cell growth and metastasis in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cGGNBP2-184aa 是一种由 IL-6 诱导的 cGGNBP2 编码的新型蛋白质,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回路以促进 ICC 进展,并且可以作为 ICC 中临床 IL-6/STAT3 靶向治疗的辅助靶点

更多解读:

肝内胆管癌(ICC)约占原发性肝癌的10%-15%,近年来在高收入国家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由于频繁的转移和术后快速复发,ICC 的预后仍然很差。众所周知,转移是复杂信号网络的结果,取决于癌细胞的细胞内在特性和特定微环境。然而,ICC 转移级联反应的确切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因此,提高对关键促癌事件的理解,可能有助于开发新型有效的转移靶向治疗并改善 ICC 患者的预后。

炎症与癌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白细胞介素 (IL) -6 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在炎症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响应压力和感染而产生,在肿瘤发生和癌症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IL-6 异常表达是肿瘤微环境慢性炎症的结果,可通过激活下游信号传导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其中STAT3被磷酸化并易位至细胞核以启动靶基因的转录。除了经典的 IL-6/STAT3 信号轴外,之前的研究报告称,IL-6 可以诱导长链非编码 RNA 的表达以促进肿瘤侵袭性。因此,针对 IL-6/STAT3 通路成分的新分子疗法需要更好地了解特定的下游效应物。


环状 RNA (circRNA) 是一类丰富的共价闭合单链转录物,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目前,只有有限数量的 circRNA 被确认为生物过程中的功能分子,如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传统上,由于缺乏 5' 帽和 3' 端结构,circRNA 被认为是非编码 RNA,主要发挥其作为 microRNA 海绵和蛋白质支架的功能。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circRNA 可以招募核糖体并与推定的开放阅读框 (ORF) 相关联,表明具有意想不到的蛋白质编码潜力。发现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 (IRES) 诱导的蛋白质翻译是 circRNA 介导的翻译机制,它独立于 5’帽结构 。这些 circRNA 编码的蛋白质被证明可以调节重要的标志,包括癌症的肿瘤发生和转移。然而,circRNAs是否在癌症相关炎症中发挥特定作用仍不清楚。

在这项研究中,鉴定了一个 IL-6 诱导的 circRNA,称之为 cGGNBP2。此外,该研究表征了它编码的新蛋白 (cGGNBP2-184aa) 和研究了 cGGNBP2-184aa 在 IL-6/STAT3 信号传导和 ICC 转移中的作用。

原文链接:

https://aasld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hep.32232


12


Nature Cancer丨鲍仕登研究组报道基于巨噬细胞重编的肿瘤新型免疫疗法

120.png

2021年11月8日,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勒纳研究所(Cleveland Clinic Lerner Research Institute)鲍仕登教授研究组在Nature Cancer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harmacological inhibition of BACE1 suppresses glioblastoma growth by stimulating macrophage phagocytosis of tumor cell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基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TAMs) 重编的肿瘤免疫新疗法。该组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研究发现: 抑制BACE1 (β-sit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cleaving enzyme 1,β位点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裂解酶1)可把pTAMs重编为sTAMs并促进巨噬细胞吞噬肿瘤细胞。他们的实验还证实了BACE1小分子抑制剂MK-8931能有效的控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增长、显著地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更为重要的是,低剂量放疗可促使更多的TAMs浸润到肿瘤内部,因此低剂量放疗与MK-8931联合使用产生了更好的治疗效果。他们还揭示了BACE1调控TAMs表型转换的分子机制,并探讨了BACE1小分子抑制剂作为一类新型的肿瘤免疫疗法对恶性肿瘤治疗的潜在意义

更多解读:

研究人员首先建立了一套基于干细胞(iPSC)来源的巨噬细胞的药物筛选平台,并发现小分子化合物MK-8931能有效促进巨噬细胞吞噬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MK-8931 (Verubecestat)是一种口服BACE1抑制剂,原来开发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多项临床研究表明MK-8931在正常成人及AD患者中都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它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没有明显的疗效。

接下来,研究人员利用包括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标记及RNA-Seq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系统地研究了MK-8931的分子靶点BACE1在pTAMs(M2型巨噬细胞)中功能与作用,发现敲低或药物阻断BACE1可增强pTAMs(M2型巨噬细胞)吞噬肿瘤细胞, 并能促使pTAMs(M2型巨噬细胞)向sTAMs(M1型巨噬细胞)的转变。通过基于pTAMs与胶质瘤干细胞共注射的新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小鼠肿瘤模型,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了抑制BACE1介导的TAMs表型转换对控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的在体生长至关重要。

利用患者肿瘤干细胞建立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小鼠模型,研究人员发现MK-8931治疗能有效地控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移植瘤的恶性增殖,且显著的延长了荷瘤小鼠的生存期。体内细胞机制研究表明MK-8931促进了肿瘤内巨噬细胞 (TAMs) 对瘤细胞的吞噬作用,诱导了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 并破坏胶质瘤干细胞干性。通过大量的实验,作者证实MK-8931介导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控TAMs完成。考虑到少部分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可能仅含有少量TAMs,研究人员采用了低剂量放射治疗联合MK-8931应用来解决此类问题,他们发现低剂量放射治疗能显著的增加TAMs浸润,且低剂量放射治疗联合MK-8931使用产生更加显著的强化治疗效果。

为了研究BACE1在pTAMs(M2型巨噬细胞)维持中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选取了多个重要的与M2型巨噬细胞表型维持相关的转录因子进行了研究,发现在pTAMs(M2型巨噬细胞)中敲低或药物阻断BACE1将会明显的影响STAT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的激活。进一步研究发现,过表达持续激活STAT3可以挽救BACE1敲低或药物阻断引起的M2 型巨噬细胞表型变化。紧接着,研究人员揭示了BACE1调节STAT3激活的全新分子机制:BACE1介导白细胞介素-6受体(Interleukin-6 receptor,IL6R)的切割,产生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oluble IL6R,sIL6R),然后sIL6R与IL6形成复合体,此复合体结合到膜受体GP130,激活STAT3信号通路。

最后,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病人组织以及公共数据库中病人数据发现BACE1主要表达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pTAMs中,且与不良预后正相关。综上所述,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小分子化合物MK-8931抑制BACE1有效重编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来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新型免疫疗法。


尽管用于治疗癌症的免疫检查点阻断(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疗法的最新进展令人兴奋,但是包括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在内的很多实体瘤患者对此类免疫疗法的响应非常有限。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些肿瘤中存在着抑制性的免疫微环境。因此,不难想象基于小分子化合物重编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新疗法将有希望克服恶性肿瘤的治疗抵抗,并有助于增强包括基于T细胞疗法在内的其他肿瘤免疫疗法。除此之外,该新型肿瘤免疫疗法还有以下多个优点:第一,它不但抑制了pTAMs促进肿瘤生长的功能还促进了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使其抗癌效果更明显;第二,它将pTAMs重编为sTAMs,重塑了肿瘤微环境,从而克服肿瘤治疗的耐药性问题;第三,低剂量放疗可促进TAMs浸润,它与MK-8931联合使用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这将使大多数的恶性肿瘤患者为之受益; 第四,包括MK-8931在内的多个BACE1抑制剂都能很好的穿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因此血脑屏障将不会是这类新型疗法的绊脚石,这对脑瘤以及脑转移瘤患者来说尤为重要;第五,BACE1抑制剂包括MK-8931,AZD3293,E2609和CNP520都是AD临床实验药物,它们都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安全性,这无疑会大大节省将该类小分子化合物进行临床转化所用的时间及费用;第六,与抗体类免疫治疗药物相比,小分子化合物介导的免疫疗法将会更加经济、便捷和实用。

该研究在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完成。该研究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勒纳研究所肿瘤生物学系的鲍仕登教授,他也是肿瘤干细胞研究中心的主任。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翟奎博士。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8-021-00267-9










其他最新文章推荐


Deciphering cell lineage specification of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with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1111.png


Hepatitis B Virus cccDNA Minichromosomes in Distinct Epigenetic Transcriptional States Differ in Their Vulnerability to Damage

2222.png


An organoid-based screen for epigenetic inhibitors that stimulate antigen presentation and potentiate T-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3333.png


资料整理:西湖生物医药综合办公室

文章来源:公开信息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