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聚焦生物医药动态(1106~1112)


引言

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突破进展,聚焦热点政策,观澜创新治疗产品行业动态,耕耘于分秒,收获于细微,做乘风破浪的生物医药人!

1-2政策.png







国内政策发布

01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于发布《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药物临床试验中检测微小残留病的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21年第43号)

1.png

通知: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8398d7ce6cf34c6d56cb1636e5fd525d








药物监管获批情况

01


 SGLT2抑制剂获FDA优先审评资格,有望造福两大心衰患者类型

11月12日,礼来勃林格殷格翰联合宣布,美国FDA已授予双方联合开发的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empagliflozin)的补充新药申请(sNDA)优先审评资格,用于降低心衰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住院风险,不需考虑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


02


 博生吉医药CD7靶向CAR-T细胞注射液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

近日,博生吉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生吉”)宣布,其开发的CD7靶向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注射液(PA3-17注射液)收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Orphan Drug Designation, ODD),用于治疗复发难治的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 (T-ALL/LBL))。


03


 默沙东国内首个ROR1的ADC获批临床

VelosBio自主研发的Zilovertamab vedotin(VLS-101 )是一种由靶向ROR1的单克隆抗体与名为甲基澳瑞他汀E(MMAE)的化疗药物连接的ADC药物。抗体与癌细胞上的ROR1结合后,释放MMAE来破坏癌细胞。在人类血液恶性肿瘤和实体瘤小鼠模型中,VLS-101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美国FDA已授予VLS-101治疗MCL孤儿药和快速通道资格。


04


   国内首个IL-6R单抗!百奥泰生物“托珠单抗”申报上市

11月8日,根据CDE官网,百奥泰生物托珠单抗注射液(BAT1806)申报上市,申请的适应症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RA)、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这是国内首个申报上市的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


05


 天津尚德药缘ACT001获得美国FDA授予儿童罕见病资格

近日,天津尚德药缘开发的ACT001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儿童罕见病资格,即Rare Pediatric Disease Designation,简称RPDD。RPDD是申请和获得优先评审券PRV的资格证,PRV是美国FDA为了鼓励公司针对儿童罕见疾病开发新药,授予新药上市快速评审的优先券。


06


   信达生物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NMPA受理

近日,信达生物宣布其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注射液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受理,联合化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性或转移性胃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G/GEJ)。


07


国健呈诺获得国内首个“现货型”CAR-NK细胞药物IND批准

2021年11月11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审批通过由国健呈诺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发的针对“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治疗的靶向间皮素(Mesothelin,MSLN)合抗原受体NK细胞(CAR-NK)注射液”(简称:CAR-NK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本产品是国家药审中心正式审批通过的国内首例“现货型”异体来源的CAR-NK产品,标志着免疫细胞药物治疗实体瘤研究迈入新的里程碑。


08


 张锋联创Beam公司首个IND申请获FDA批准,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

2021年11月8日,Beam Therapeutics Inc.(纳斯达克:BEAM),一家通过碱基编辑开发精准基因药物的生物技术公司,宣布其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Beam -101新药研究申请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


09


恒瑞麻醉镇静新药「瑞马唑仑」新适应症获批

11月12日,恒瑞提交的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受理号:CXHS2100004)已获批上市。根据恒瑞之前的新闻稿和中期报告数据,推测本次申请上市的适应症是支气管镜诊疗镇静


10


中国首个!亚盛医药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奥雷巴替尼即将获批

近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亚盛医药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奥雷巴替尼片(Olverembatinib,HQP1351,曾用名耐克替尼、奥瑞巴替尼)的上市申请(受理号:CXHS2000038)已处于“行政审批”阶段,将于近期获批上市。拟用于任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后并伴有 T315I 突变的慢性期或加速期成人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奥雷巴替尼是亚盛首个即将进入商业化阶段的产品,也有望成为中国首个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


11


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新适应症即将获批,一线治疗鼻咽癌

11月11日,君实生物提交的特瑞普利单抗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受理号:CXSS2100016/7/8)进入“行政审批”阶段,将于近期获药监局批准上市。具体适应症是一线治疗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


12


达雷妥尤单抗第3项适应症在华获批

11月12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西安杨森达雷妥尤单抗(daratumumab)注射液第3项适应症上市申请获NMPA批准


13


国内首个!康诺亚申报GPC3/CD3双抗

11月9日,CDE官网显示,康诺亚CM350临床试验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这是国内申报的首款GPC3/CD3双抗。


14


礼来RET抑制剂申报上市,同时被纳入优先审评

11月9日,CDE官网显示,礼来Selpercatinib胶囊(塞尔帕替尼,商品名:Retevmo)上市申请获药监局受理。它是首个获FDA批准靶向RET的精准肿瘤疗法。


15


首个国产IL-6R单抗!百奥泰「托珠单抗」申报上市

11月8日,CDE官网显示,百奥泰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的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


16


first-in-class口服SETD2抑制剂获FDA快速通道资格

11月4日,Epizyme宣布,美国FDA已授予该公司first-in-class口服SETD2抑制剂EZM0414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 成人患者。


1-3管窥.png



1

 抑制RAS通路还能影响蛋白降解,致命脑癌创新疗法初步临床结果积极

2021年11月4日,Chimerix公司宣布,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的在研疗法ONC201在治疗复发性胶质瘤的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顶线结果。ONC201是一款口服小分子多巴胺受体D2(DRD2)拮抗剂和酪蛋白溶解蛋白酶(ClpP)激动剂,用于治疗携带H3 K27M突变的复发型胶质瘤患者。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是脑癌的一种,携带H3 K27M的儿科患者预后尤其不良。


2

荣昌生物泰它西普IgA肾病美国II期试验完成首例患者入组给药

美国时间11月4日,由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荣昌生物-B,09995-HK)自主研发新药泰它西普IgA肾病Ⅱ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在美国加州顺利完成入组给药


3

支持今年递交新药申请,创新RNAi疗法关键性临床试验结果积极

2021年11月5日,Dicerna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在研RNAi候选药物nedosiran的一项关键性临床试验获得积极结果。Nedosiran是利用Dicerna专有的RNAi技术平台GalXC开发的,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试验达到主要终点,即与安慰剂相比,nedosiran使PH1亚型患者的尿液中的草酸盐排泄(Uox)表现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的持续降低。基于这一积极结果,该公司计划在第4季度向美国FDA递交新药申请(NDA),用于治疗PH1亚型患者。


4

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89%!辉瑞口服新冠药物II/III期研究成功

11月5日,辉瑞宣布,其在研新型COVID-19口服抗病毒候选药物PAXLOVID (PF-07321332; ritonavir) 在一项用于治疗非住院、具有发展成重症疾病的高风险成人COVID-19感染患者的随机、双盲II/III期EPIC-HR研究的期中分析中显着降低了住院和死亡风险


5

治疗两年体重持续减轻,司美格鲁肽IIIb期结果公布

11月5日,诺和诺德宣布,在2021年肥胖周互动大会上公布的STEP 5 IIIb试验结果显示,为期两年的研究期间,接受Wegovy(司美格鲁肽 2.4 mg注射液)治疗的成人体重有了显著且持久的减轻


6

显著降低抗AAV中和抗体水平,创新疗法有望解决基因疗法重复给药难题

2021年11月8日,Selecta Biosciences公司宣布,该公司的免疫调节疗法ImmTOR,在1期临床试验中,可将人体对腺相关病毒载体8(AAV8)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降低250倍。新闻稿指出,这一结果显示了ImmTOR解决基因疗法重复给药局限性的潜力。


7

有望半年一针控制高血压!创新RNAi疗法启动2期临床试

2021年11月8日,Alnylam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启动一项全球性2期临床试验,将在标准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不能充分控制血压的高血压患者中,评估RNAi疗法zilebesiran(原名ALN-AGT)每半年一次皮下注射给药,作为伴随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在1期临床试验中,zilebesiran能够剂量依赖性地降低患者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水平和血压,并且其疗效持久性支持每季度或者半年一次的用药模式。


8

一线治疗肺癌疾病控制率为100%,KRAS抑制剂/PD-L1抗体组合初步临床结果积极

2021年11月8日,Mirati公司公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在财报报告上,该公司公布了KRAS G12C抑制剂adagrasib与抗PD-1抗体pembrolizumab联用,一线治疗携带KRAS G12C突变的NSCLC患者1b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结果显示,在7名能够接受疗效评估的患者中,这一组合疗法达到100%的疾病控制率(DCR)。


9

血友病创新RNAi疗法达到3期临床终点,65.8%患者年出血率为0

日前,赛诺菲(Sanofi)宣布,将在今年的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公布该公司与Alnylam公司联合开发的RNAi疗法fitusiran,治疗血友病A血友病B3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


10

延长患者生存期3倍!IDH1抑制剂组合一线治疗白血病达到3期临床终点

日前,施维雅(Servier)宣布,将在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公布口服选择性IDH1抑制剂Tibsovo(ivosidenib),与阿扎胞苷(azacitidine)联用,一线治疗携带IDH1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Tibsovo和阿扎胞苷的组合达到试验的主要终点,与安慰剂和阿扎胞苷联用相比,显著延长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EFS)(HR=0.33 [95% CI 0.16, 0.69];P=0.0011)。


11

让更多肺癌患者走上治愈之路,重磅免疫组合疗法显著延长无癌生存时间

2021年11月9日,百时美施贵宝(BMS)公司宣布其重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Opdivo(nivolumab)与化疗联用,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使用,显著延长患者的无癌生存时间。新闻稿指出,这是免疫组合疗法首次作为NSCLC的新辅助治疗,在3期临床试验中改善无事件生存期(EFS)和病理学完全缓解(pCR)。它代表着在早期肺癌患者中改善长期临床结果方面的重要突破。


12

低剂量就能缩小多种实体瘤,新型TCR细胞疗法初步临床结果积极

2021年11月9日,Immatics公司宣布,其自体TCR细胞候选疗法IMA203,在治疗多种实体瘤患者的1a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中期数据。IMA203靶向黑色素瘤中优先表达抗原(PRAME),PRAME在多种实体瘤中高度且均匀表达。试验结果显示,接受较低剂量IMA203治疗的患者就获得了较高的客观缓解率(ORR)。


13

治疗肾性贫血,葛兰素史克公布创新疗法3期临床试验最新数据

日前,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宣布了在研药物daprodustat3期临床试验项目的最新结果。Daprodustat是一款口服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最新数据表明,无论对于非透析依赖性或透析依赖性患者,daprodustat达到了与标准治疗相比的非劣效性标准,可改善慢性肾病(CKD)引起的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HB)水平,或将其维持在目标水平内,且不会增加心血管风险。相关试验结果也已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14

治疗黑色素瘤,创新TCR免疫疗法组合初步临床结果积极

日前,Immunocore公司宣布,将在癌症免疫疗法学会(SITC)第36届年会上,展示其T细胞受体疗法tebentafusp联合PD-L1抑制剂durvalumab和/或CTLA4抑制剂tremelimumab治疗转移性皮肤黑色素瘤(mCM)的1b期临床试验结果。


15

治疗抑郁症展现积极潜力,致幻蘑菇成分达到2b期临床终点

日前,COMPASS Pathways宣布,在研裸盖菇素疗法COMP360,在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2b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试验结果表明,接受25 mg剂量的COMP360治疗3周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显著降低。药物治疗反应快速且持久。新闻稿指出,这是迄今使用裸盖菇素治疗该患者群体的最大型随机双盲试验。


16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联手抗PD-1抗体,提高多种实体瘤缓解率

日前,Iovance Biotherapeutics公司宣布,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lifileucel,联合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英文商品名为Keytruda),在治疗多种未接受过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时获得积极临床结果。


17

「恩沃利单抗」IIb期临床中期结果积极,显示出乙肝的功能性治愈

11月9日,歌礼制药宣布,根据其皮下注射PD-L1抗体ASC22(恩沃利单抗)IIb期临床试验(NCT04465890)44位患者的中期结果,在基线乙肝表面抗原≤ 500 IU/mL的患者中可以观察到持续的乙肝表面抗原消失。该结果将作为最新研究摘要在2021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年会口头报告。


18

驯鹿医疗宣布CT120I/II期注册临床研究完成首例患者入组及单采

2021年11月9日,驯鹿医疗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全人源双靶点CD19/CD22嵌合抗原受体自体T细胞注射液(CT120)的I/II期注册临床试验,已完成首例患者入组及单采,拟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这是中国首个获批进入临床阶段的全人源双靶点CAR-T疗法。同时,CT120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临床试验也即将开展。


19

新一代抗CTLA-4抗体药物治疗晚期实体瘤,OncoC4和广州昂科免疫发布ONC-392单药治疗的1a期数据

2021年11月9日,专注于癌症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OncoC4, Inc.发布了评估ONC-392单药治疗在癌症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临床有效性的Ia期临床试验(PRESERVE-001, NCT04140526)的初步临床数据。ONC-392是新一代抗CTLA-4单克隆抗体,它通过独特的机制使CTLA-4在胞内外循环而不是降解CTLA-4分子,从而减少CTLA-4耗竭引起的免疫疗法相关毒性,同时增强其治疗有效性。


20

显著减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下降,tau抗体2期临床最新结果公布

2021年11月10日,AC Immune罗氏(Roche)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布了抗tau蛋白单克隆抗体semorinemab的一项2期临床试验的最新结果。该试验旨在评估semorinemab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在更广泛的患者人群中,表明了semorinemab对减缓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显著影响。


21

靶向TROP2,三阴性乳腺癌重磅ADC药物IIb期中国研究达到主要终点

2021年11月11日 ,云顶新耀吉利德科学联合公布,戈沙妥珠单抗(美国商品名:Trodelvy) 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IIb期临床试验(EVER-132-001)达到其总体缓解率(ORR)的主要终点。 它是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复发性或难治性TNBC的抗体偶联药物,也是批准的第一个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目前国内尚无同靶点药物获批上市。


22

创新TCR细胞疗法关键性临床试验结果积极,支持明年递交监管申请

2021年11月12日, Adaptimmune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其靶向MAGE-A4抗原的T细胞疗法afamitresgeneautoleucel(afami-cel, 曾名为ADP-A2M4),在治疗晚期滑膜肉瘤或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MRCLS)的关键性2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结果。这些数据将被用于支持明年afami-cel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的递交。


1-4动态观澜.png


01


 Adv Sci | 赵保兵/李坚等揭示胆固醇稳态调控红细胞发育的新分子机制

1-1.png

2021年11月5日,山东大学赵保兵团队和李坚团队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Fine-tuning of cholesterol homeostasis controls erythroid differentiation 的研究论文,发现红细胞发育过程中GATA1结合SREBP2下调胆固醇生物合成,胆固醇降低抑制 mTORC1 活性和核糖体生物合成并激活 p53,从而抑制红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周期脱离

更多解读:

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多种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项研究提示,胆固醇代谢与红细胞水平存在相关性。然而,胆固醇调控红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研究人员首先通过追踪体内和体外红细胞发育,发现红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内胆固醇水平逐渐降低。发育早期的高水平胆固醇为细胞快速分裂增殖提供保障,随着关键转录因子GATA1 表达上调,其结合并抑制SREBP2(胆固醇合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导致胆固醇生物合成下调,是导致细胞内胆固醇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扰乱细胞内胆固醇稳态在体内和体外均抑制正常红细胞生成。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RNA-seq发现,胆固醇水平的下调抑制 mTORC1 活性和核糖体生物合成,导致p53激活,从而促使细胞周期脱离。因此,发育后期低水平胆固醇可作为细胞增殖的制动器,促进红细胞从增殖向分化转换,这对于红细胞终末脱核至关重要。同时,SREBP2通过直接结合启动子区域调控GATA1辅因子NFE2的表达,形成一个负反馈通路来抑制珠蛋白的表达,保护晚期红细胞免受珠蛋白过度生成的毒性。该研究揭示了胆固醇稳态调控红细胞发育的新分子机制,为红细胞发育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线索,也为发展体外造血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山东大学药学院赵保兵教授、沈月毛教授和基础医学院李坚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博士生卢志远和黄丽霞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山东大学赵保兵教授团队主要从事血液系统发育的分子机制和血液疾病的致病机理研究,包括红系细胞发育、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及相关血液疾病的分子调控机制,发掘潜在药物靶标,并开展靶向小分子先导化合物筛选研究。迄今在J Clin Invest、Dev Cell、Blood、Leukemia、和Haematologic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dvs.202102669


02


 Diabetes | 红细胞中缺少重要分子会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损伤

2.png

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糖尿病》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ownregulation of erythrocyte miR-210 induces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es的文章,该研究表明在2型糖尿病中,红细胞功能的改变导致血管损伤,这种效应是由红细胞中一种重要分子水平低引起的

更多解读:

众所周知,2型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2型糖尿病可能会损害血管,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然而,2型糖尿病心血管损伤背后的疾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目前缺乏预防此类损伤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研究表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向身体器官输送氧气的红细胞功能失调,并可能成为血管并发症的调解人。在目前的研究中,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从2型糖尿病患者和小鼠的细胞中检测了红细胞中哪些分子变化可以解释2型糖尿病的这些有害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与32名健康受试者相比,36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中小分子microRNA-210的水平显著降低。微- rna属于一组分子,在糖尿病和其他疾病中作为血管功能的调节者。microRNA-210的减少导致特定血管蛋白水平的改变,并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在实验室实验中,红细胞中microRNA-210水平的恢复通过特定的分子变化阻止血管损伤的发展。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周志超(音)说:“这些发现证明了一种此前未被认识到的导致2型糖尿病血管损伤的原因。”周志超与该学院的约翰·佩尔诺教授合作开展了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这一结果将为增加红细胞microRNA-210水平,从而防止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损伤的新疗法铺平道路。”


03


 Nature | 基因改变参与KRAS突变蛋白抑制剂耐药

3.png

2021年11月10日,Piro Lito实验室与MSKCC临床药物试验研究组以及AMGEN制药公司合作(第一作者为赵玉磊 和Yonina R. Murciano-Goroff, Jenny Y. Xue, Agnes Ang)在Nature上发表了文章Diverse alt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KRAS(G12C) inhibition,获取了相关临床样本并结合临床前模型及相关基础实验,研究报道了针对Sotorasib耐药性相关的基因改变并提出了相应治疗方案

更多解读:

该研究收集了共43例进行临床Sotorasib药物试验病人的治疗前、后的组织和/或游离DNA样本。通过对收集的病人样本进行高通量靶向基因测序,发现27位病人在经过该药物治疗产生耐药后的样本中含有包括KRAS,NRAS, BRAF, EGFR, FGFR2, MYC等不同的基因改变。其中~16%的病人样本中检测到RAS基因的改变(KRAS突变,NRAS突变及KRAS拷贝数增多);另有3位病人存在BRAF突变。此外其他检测到的基因改变还包括:EGFR扩增及突变, FGFR扩增及突变,MET扩增,MYC扩增和IDH1/2突变等。然而从病人样本中检测出的与耐药相关的基因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variant  allele frequency,VAF)都非常低,因此并不能确定这些基因的改变是否能够导致耐药。为进一步确定,研究人员获取了8位临床病人样本并用其构建了人源小鼠荷瘤模型(PDX),通过在这些模型上进行G12C抑制剂的治疗,然后获取分离耐药和对照组肿瘤,进行基因测序。在其中两个模型中检测到了KRAS 、BRAF突变;同时在另外3个对药物不敏感的模型中检测到了高基础拷贝数的KRAS基因,进一步提示BRAF,RAS突变与耐药性密切相关。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体外构建了三株对此类抑制剂耐药的细胞系,并对其进行了单细胞基因测序。结果在三株细胞系中同样发现了RAS及BRAF致癌性基因突变。并且其中一株细胞中含有MRAS突变,MRAS与RAS蛋白家族同源,但MRAS突变在肿瘤中非常少见。通过单细胞测序分析发现,这些突变基因能够与KRAS(G12C)突变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细胞中。这一发现不同于目前广泛认为的“RAS致癌突变互斥理论”。进一步研究人员对MSKCC临床样本库中8750例含有KRAS突变的未进行抑制剂治疗的肿瘤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3%的肿瘤样本中同时含有多种RAS突变;而RAS突变的比例在治疗前、后的临床样本以及耐药模型中明显增高,分别为16% 和 22%。提示G12C抑制剂能够使RAS突变比例增高,同时RAS突变可能参与G12C抑制剂的耐药。

由于通过三种方式发现的治疗后的基因突变都是多克隆性的,为进一步证明所检测到的基因变化能够驱动对KRAS突变蛋白抑制剂耐药,科研人员将这些突变的基因克隆到通过dox诱导表达的载体中并导入对抑制剂敏感的细胞系中。在这些细胞中诱导表达这些突变基因同时进行不同浓度抑制剂作用,发现抑制剂作用下的细胞中KRAS(G12C)仍然处于抑制状态,但下游ERK的抑制状态却减弱,表明突变基因能够激活KRAS下游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抑制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同时发现,即便用很低的dox进行诱导RAS突变基因的表达,也能够降低细胞原本对抑制剂的敏感度,提示即便表达量低或者多克隆状态,这些突变基因也可能达到使肿瘤耐药的状态。为进一步证实这个推测,研究者用不同的荧光蛋白分别标记抑制剂敏感细胞(亲本细胞)和可诱导表达NRAS(Q61K)的细胞,然后将两种细胞按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来模拟肿瘤中可能存在的低等位基因突变率的基因改变。通过进行对抑制剂浓度滴定测试,发现细胞的耐药性随着NRAS突变在混合细胞中所占比例的增高而增强。同时即便NRAS 突变细胞只占混合细胞的7%,也足以使50%的混合细胞丧失对抑制剂的敏感性,提示NRAS突变细胞能够使周围原本对药物敏感的细胞敏感度降低。为进一步证实这一假设,研究人员利用流式细胞仪对不同比例混合的并且经过抑制剂作用后的细胞进行分析,发现敏感细胞存活的比例随着NRAS突变细胞的比例增高而增高。综上证明,RAS及BRAF突变能够通过激活KRAS下游信号通路(细胞内调节)或者影响提高周围敏感细胞的耐药性(细胞间调节)从而引起肿瘤的耐药 。

既然继发性RAS突变能够引起癌细胞对于KRAS(G12C)抑制剂耐药,那么如何能够抑制这类基因改变所引发的耐药呢?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利用CRISPR全基因组筛选技术对耐药细胞株(含有NRAS(Q61K)突变)和其相应敏感细胞株在有无抑制剂作用的条件下进行筛选,来寻找能够用来作为抑制此类耐药性的治疗标靶。筛选结果表明,NRAS, SHOC2, 及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是引起耐药的主要原因。利用sgRNA 特定敲除SHOC2能够明显提高耐药细胞株对于KRAS(G12C)抑制剂的反应;同样地,siRNA靶向NRAS也能够有效提高耐药细胞株对抑制剂的敏感度。但由于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能够靶向上述两个基因,而同时筛选结果表明MAPK信号通路是主要引起耐药的原因,因此,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现有针对MAPK 信号通路的抑制剂 (RAF 抑制剂,MEK抑制剂和ERK抑制剂)联合G12C抑制剂进行用于检测其对于耐药细胞株以及过表达不同RAS/BRAF突变的细胞系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同时联合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RAS/BRAF突变引起的耐药性细胞的增殖。进一步在小鼠皮下异种移植耐药细胞株或者人源肿瘤构建的模型中也发现联合应用MEK和KRAS(G12C)抑制剂相比单一抑制剂的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

综上,本研究通过结合临床样本、人源肿瘤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以及耐药细胞株三种不同体系研究与G12C抑制剂耐药相关的基因变化,发现与耐药相关的基因变化呈现出异质性,多克隆性和低等位基因突变率(VAF)的情况,可能与临床样本取样以及缺乏持续性的药物筛选相关。进一步RAS、BRAF的突变经过验证证明在多克隆的情况下也能引起耐药,并且可能存在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调节方式能够驱动耐药。针对此类基因改变引发的耐药情况,研究结果提示联合使用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能够对此类突变引起的耐药性起到改善并且延长KRAS突变蛋白抑制剂的有效作用时间。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65-2


04


Nature | 棕榈油中的棕榈酸可促进癌症转移

4.png

2021年11月10日,西班牙巴塞罗那科学技术研究院Salvador Aznar BenitahGloria Pascual美国西北大学Ali Shilatifard合作在Nature上发表了文章Dietary palmitic acid promotes a prometastatic memory via Schwann cells,揭示了棕榈酸而不是油酸或者亚油酸可以促进小鼠口腔癌和黑色素瘤的转移

更多解读:

研究人员选择了食用油中常见的棕榈酸(palmitic acid,PA,棕榈油中主要的饱和脂肪酸)、油酸(OA,oleic acid)和亚油酸(LA,linoleic acid)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这三种脂肪酸处理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OSCC)4天(棕榈酸300uM,在人血液生理浓度内;油酸和亚油酸均为50uM,避免脂毒性),之后再将处理的细胞异种移植到到小鼠身上,发现这三种脂肪酸均不能影响肿瘤的形成,但是只有棕榈酸却能够显著促进肿瘤的转移和转移灶的大小,并且能够诱导脂肪酸转运蛋白CD36的表达。

棕榈酸的这种促转移能力是否是因为持续刺激而产生的呢?研究人员就先用不同的脂肪酸刺激口腔癌细胞4天,之后撤除脂肪酸14天,再将其移植到小鼠中,发现经过棕榈酸处理的癌细胞仍然表现出强大的促转移能力,油酸和亚油酸甚至有降低,另外棕榈酸在50uM时也表现出促转移能力。这一结果说明了棕榈酸甚至可以让癌细胞产生“转移记忆”。


那么,日常使用棕榈油的效果如何呢?研究人员将OSCC移植到小鼠上,然后分别喂棕榈油、橄榄油和标准饮食10天,之后全部换成标准饮食养至死亡,杀死小鼠后将癌细胞纯化(CD36bright)进行二次移植并进行标准饮食,结果显示只有进棕榈油喂食的小鼠其癌细胞仍然具有强大的转移能力,不仅口腔癌细胞如此,黑色素瘤细胞亦是如此。如果敲除CD36或者中和CD36则会抑制肿瘤转移。

细胞记忆与表观遗传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棕榈酸导致的肿瘤转移记忆是否也跟表观遗传有关系呢?研究人员在体外使用棕榈酸或油酸处理口腔癌细胞4天,之后撤除棕榈酸培养14天,进行ChIP-Seq(包括H3K4me3、H3K4me1、H3K27ac、H3K27me3、H3K9me3)。尽管H3K4me1, H3K27me3和H3K27ac的分布在棕榈酸处理4天后存在改变,但大部分在棕榈酸撤除14天后消退,只有H3K4me3形成了稳定的改变。GO分析显示这些H3K4me3改变的基因与神经发生和神经重塑有关,不仅如此,研究人员使用6-羟基多巴胺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的转移。启动子转录因子结合实验揭示EGR2结合区域富集明显,敲除EGR2可以改变H3K4me3分布并能抑制癌细胞在体“转移记忆”。

H3K4me3与甲基转移酶MLL/COMPASS家族有关,包括MLL1, MLL2, Set1A和Set1B。接下来便是确定癌细胞这一“转移记忆”具体和哪种甲基转移酶有关。在敲除Set1B后,棕榈酸导致的癌细胞“转移记忆”被抑制。

前面讲到棕榈酸引起肿瘤细胞表观遗传改变的基因富集在与神经有关的基因上,那么这一“神经特征”是否会影响到肿瘤基质尤其是其中的神经相关细胞呢?研究人员对基质细胞进行了bulk RNA-seq,发现差异基因富集在与细胞外基质组织、神经生成、神经分布、胶质生成等相关的基因上,节点通路相互作用预测分析揭示与神经映射和施旺细胞(Schwann cell)发育相关的通路有关。于是,研究人员就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发现与肿瘤相关的施旺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祖细胞改变最为明显。空间转录组分析也揭示施旺细胞在喂食棕榈油的小鼠癌症灶中浸润明显,使用胆碱酯酶ABC消化施旺细胞特异性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则能阻止棕榈酸的促转移能力。

总之,该研究不仅揭示棕榈油中的棕榈酸可以促进小鼠口腔癌和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通过表观遗传导致这些癌细胞形成“转移记忆”,也提示了长期食用棕榈油或是癌症转移的高危因素。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75-0


05


 Mol Cancer | 南昌大学吴永兵团队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的潜在治疗靶标

5.png

2021年11月9日,南昌大学吴永兵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 (IF=27)在线发表题为“Cancer cell-derived exosomal circUSP7 induces CD8+ T cell dysfunction and anti-PD1 resistance by regulating the miR-934/SHP2 axis in NSCLC”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CircUSP7 诱导抗 PD1 免疫疗法耐药,为 NSCLC 患者提供潜在的治疗策略

更多解读:

肺癌是一种主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的预后受导致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的影响,包括癌症的侵袭和转移。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中国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最近,程序性死亡受体-1 (PD1) 抗体的使用减少了肿瘤进展,并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长期的临床益处。不幸的是,大多数患者在经过几个周期的治疗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耐药性;因此,积极探索NSCLC抗PD1耐药机制至关重要。

Src 同源区 2 (SH2) 包含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2 (SHP2),由 PTPN11 基因编码,在各种哺乳动物细胞中普遍表达。SHP2 在许多细胞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多项研究表明,SHP2 在多种癌症中具有致癌作用,SHP2 在 NSCLC 中的上调表达通过多种机制与侵袭行为和不良预后相关;例如,在体内抑制 SHP2 可以抑制 KRAS 突变型 NSCLC 的生长。

当 PD1 与其生理配体(PD-L1 或 PD-L2)结合时,它会通过募集 SHP2 来抑制 T 细胞的激活和功能,SHP2 使 Zap70 去磷酸化并使其失活,Zap70 是 TCR 介导的信号传导的主要整合者。这些结果表明 SHP2 可能是抗肿瘤药物的新靶点。事实上,SHP2 的变构抑制剂已被证实可抑制体内和体外癌细胞的生长。SHP2 通常在 NSCLC 中过度表达;然而,其与疾病进展和发展的关联以及 SHP2 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环状RNA (circRNA) 是源自单个外显子或多个外显子的内源性非编码 RNA,存在于多种生物体的细胞质中。肿瘤发生和癌症进展通常受到 circRNA 的影响,这些 circRNA 具有保守的、共价固定的闭环结构,并且比具有 5' 帽和 3' poly(A) 尾的线性 RNA 更难降解。例如,circMET通过调节miR-145-5p/CXCL3轴促进NSCLC细胞增殖、转移和免疫逃避。一些 circRNA 已被证明可以调节癌症进展;然而,circRNAs在NSCLC中的功能仍远未明确。

外泌体是在大多数真核细胞的内体区室中产生的膜结合细胞外囊泡 (EV) 。通过外泌体进行的细胞间通讯是生物过程的关键介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外泌体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尤其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外泌体中的长链非编码 RNA (lncRNAs) 和 miRNAs (miRNAs) 与癌症的免疫抑制、迁移、增殖和侵袭密切相关。然而,circRNA在NSCLC患者肿瘤和血浆外泌体中的潜在作用和表达模式尚未明确阐明。

该研究发现circUSP7 在人 NSCLC 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匹配的相邻非肿瘤组织。circUSP7 水平升高表明 NSCLC 患者的临床预后不良和CD8+ T 细胞功能障碍。在 NSCLC 患者血浆中发现的 circUSP7 主要由 NSCLC 细胞以外泌体方式分泌,circUSP7 抑制 CD8+ T 细胞分泌的 IFN-γ、TNF-α、颗粒酶-B 和穿孔素。此外,circUSP7 通过海绵 miR-934 上调含有 Src 同源区 2 (SH2) 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2 (SHP2) 的表达来抑制 CD8+ T 细胞功能。最后,该研究表明 circUSP7 可能会促进 NSCLC 患者对抗 PD1 免疫疗法的抵抗。

总之,该研究发现外泌体 circUSP7 主要由 NSCLC 细胞分泌,并通过促进 NSCLC 中的 CD8+ T 细胞功能障碍来促进免疫抑制。 CircUSP7 诱导抗 PD1 免疫疗法耐药,为 NSCLC 患者提供潜在的治疗策略。

原文链接:

https://molecular-cance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43-021-01448-x


06


Nat Bio Eng | 张先正/孙志军团队通过含银纳米粒子黏膜粘附性水凝胶调控口腔菌群提升口腔鳞癌免疫治疗的效果

6.png

2021年11月8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先正教授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孙志军教授团队(第一作者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郑迪威博士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邓伟伟博士)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Biomaterial-mediated modulation of oral microbiota synergizes with PD-1 blockade in mice with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首次发现了口腔鳞癌中的消化链球菌具有促进免疫并抑制肿瘤的作用,并设计了含银纳米粒子黏膜粘附性水凝胶对口腔菌群调控以提升免疫治疗的效果,为PD-1抗体治疗口腔鳞癌过程中的低应答问题提出了部分解决方案

更多解读:

从罹患口腔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进行微生物分析,发现消化链球菌在肿瘤组织中的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通过回顾患者的预后和肿瘤中消化链球菌含量的水平,发现高的消化链球菌含量与更长的生存期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消化链球菌可以通过Nod2通路Toll样受体的途径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激活树突细胞,并进一步提高肿瘤内的杀伤性T细胞水平。因此,上调口腔的消化链球菌含量可能为口腔鳞癌的免疫治疗提供很好的辅助。


基于消化链球菌的代谢特征,进一步发现银纳米粒子可以针对性的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却对消化链球菌的增殖没有明显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消化链球菌缺乏将Ag转化为Ag+的酶,因此无法产生明显的抗菌效果。这一代谢特征使得银纳米粒子可以抑制其他口腔细菌,从而让消化链球菌在口腔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为了使得银纳米粒子可以稳定的被富集至口腔黏膜处,从而长效调控口腔菌群,进一步构建了黏膜粘附性的水凝胶。通过混合氧化葡聚糖和壳聚糖,醛基和氨基可以快速形成腙键进行交联而形成凝胶。同时凝胶表面多余的醛基可以和组织表面的氨基反应,在小鼠的口腔黏膜表面形成了一层50 μm厚度的薄膜。并可以稳定的在口腔滞留24小时以上,实现长效调控口腔菌群的作用。

在一系列移植有不同消化链球菌水平的唾液的小鼠口腔鳞癌模型中,联合使用水凝胶、消化链球菌以及PD-1抗体均可以产生良好的免疫治疗效果。在4-NQO的诱发口腔肿瘤模型中,预防性的给药也明显抑制了口腔肿瘤的发展。

本研究表明调控口腔菌群可能成为提高口腔鳞癌免疫治疗的有效途径,为增强免疫疗法提供新的思路。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1-00807-9


07


Mol Cancer  | 东南大学多单位合作,彭波/李伟/陈明/许斌发现了肾细胞癌的潜在治疗方法

7.png

2021年11月5日,同济大学彭波李伟东南大学陈明许斌(东南大学为第一单位)共同通讯在Molecular Cancer (IF=27)在线发表题为“ciRS-7 is a prognostic biomarker and potential gene therapy target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ciRS-7 在 RCC 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高表达,高 ciRS-7 表达与肿瘤大小、高 Fuhrman 分级和较差的存活率相关。在体内 ciRS-7 的消耗显著抑制 RCC 细胞增殖、侵袭、肿瘤生长和转移,而 ciRS-7 的过度表达具有相反的作用。靶向 ciRS-7 的 PBAE/si-ciRS-7 纳米复合物的药物开发可能代表 RCC 的一种有前途的基因治疗策略

更多解读:

肾细胞癌(RC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和膀胱癌,近十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由于RCC对放化疗不敏感,基因靶向治疗为其治疗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新方向;几种靶向药物现在正在临床实践中使用。

环状RNA(circRNA)是一种新发现的非编码RNA(ncRNA)。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ircRNAs 可能在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 RCC、膀胱癌、乳腺癌和肝细胞癌。然而,ciRS-7 在 RCC 中治疗作用的潜在功能机制仍然未知。

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体外和体内实验以研究ciRS-7的功能机制和治疗作用,如实时定量PCR、CCK-8、伤口愈合、transwell、集落形成、Edu、肿瘤异种移植和肺NSG 小鼠的转移。 RNA 下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荧光原位杂交 (FISH) 分析用于确定 ciRS-7、miR-139-3p 和 TAGLN 之间的关系。此外,该研究用PBAE材料构建了PBAE/si-ciRS-7纳米复合物,以评估纳米复合物对体内肿瘤的治疗效果。


该研究发现ciRS-7 在 RCC 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高表达,高 ciRS-7 表达与肿瘤大小、高 Fuhrman 分级和较差的存活率相关。在体内 ciRS-7 的消耗显著抑制 RCC 细胞增殖、侵袭、肿瘤生长和转移,而 ciRS-7 的过度表达具有相反的作用。

从机制上讲,ciRS-7 充当 miR-139-3p 的“ceRNA”,通过 PI3K/AKT 信号通路阻止 TAGLN 降解并促进 RCC 进展和转移。此外,miR-139-3p 模拟物或抑制剂可以逆转由 ciRS-7 过表达或沉默引起的恶性肿瘤行为改变。此外,PBAE/siciRS-7 纳米复合物可以在体内显著抑制 RCC 肿瘤进展和转移。 ciRS-7 通过调节 miR-139-3p/TAGLN 轴和激活 PI3K/AKT 信号通路来促进 RCC 进展和转移,从而起到肿瘤启动子的作用。靶向 ciRS-7 的 PBAE/si-ciRS-7 纳米复合物的药物开发可能代表 RCC 的一种有前途的基因治疗策略。

原文链接:

https://molecular-cance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43-021-01443-2


08


Nature | 新型CAR-T疗法,有望靶向治疗各种类型癌症

8.png

2021年11月3日,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团队联合在 Nature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Cross-HLA targeting of intracellular oncoproteins with peptide-centric CA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大型数据集和先进的算法,识别出了神经母细胞瘤免疫肽组富含源自对肿瘤发生至关重要的蛋白肽,并重点针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4:02上发现的未突变的肽——QYNPIRTTF,该肽源自神经母细胞瘤依赖性基因和核心转录调节因子PHOX2B,并且可以被“以肽为中心”的嵌合抗原受体(PC-CAR)进行靶向治疗。PC-CAR是一种新型工程化T细胞,可以刺激免疫反应,从而根除体内肿瘤。这些发现为通过免疫疗法治疗更广泛的癌症,以及将每种疗法应用于更大比例的人群打开了大门。

更多解读:

首先,研究团队通过对8种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来源的异种移植物(CDX)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物(PDX)进行免疫肽组学检测,利用三种公共数据集筛选,鉴定出了13个肽,这些肽来源于神经母细胞瘤中表达的9个独特基因。

然后,依据相同的方法,他们从8例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原发肿瘤中鉴定出了56个肽。为了选择那些具有最高潜力的肽作为假定的免疫治疗靶点,他们根据pMHC结合亲和力、HLA等位基因频率、亲本基因的差异表达程度、MHC相对于其他肽的相对丰度对肽进行了优先排序,确定了PHOX2B 是神经母细胞瘤的高度特异性肿瘤抗原,是治疗靶向的理想候选。


使用合成的以肽为中心的受体可能诱导免疫原性惰性pMHCs产生免疫原性,同时由于在多个筛选中未发现高亲和力T细胞受体(TCR),研究团队继续开发基于单链抗体的CAR,而不是PHOX2B的工程化TCR。

为了筛选PHOX2B肽特异性克隆,他们采用了蛋白质显示平台ReD,可通过流式细胞术在渗透性细菌细胞中选择pMHC结合单链抗体。ReD产生了25个单链抗体结合物。为了避免正常组织与pMHC的交叉反应,他们开发了一种名为sCRAP的算法来预测潜在的交叉反应,确定了特异性最高的克隆10LH。细胞实验证明了sCRAP在预先识别非靶向效应、有效筛选其功能后果和识别与肿瘤靶点具有高度选择性结合的分子方面的有效性。


最后,研究团队使用免疫缺陷小鼠皮下移植神经母细胞瘤模型测试了10LH的靶向杀伤潜力。10LH转导的CAR-T细胞(10LH-PC-CAR)处理的模型小鼠显示出完全的肿瘤反应,他们还观察到CAR治疗诱导肿瘤中MHC的大量上调。这种上调可能是由于有效IFN-γ释放,表明该疗法可以在低抗原密度下激活T细胞,从而启动前馈级联反应,增加MHC和抗原呈递。


综上,该研究提出了一种识别来源于非突变癌蛋白的肿瘤特异性抗原的方法,针对这些肿瘤自身肽构建“以肽为中心”的嵌合抗原受体(PC-CAR),能够有效刺激免疫系统,在神经母细胞瘤小鼠模型上显示了优异的效果,完全清除了小鼠体内肿瘤。

这些发现表明,以肽为中心的CAR可能极大地扩展免疫治疗靶点库,为通过免疫疗法治疗更广泛的癌症,以及将每种疗法应用于更大比例的人群打开了大门。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061-6


09


Nat Bio Eng | 低温硅化肿瘤细胞制备个性化病原体仿生癌症疫苗

9.png

2021年11月1日,美国新墨西哥大学Jeffrey BrinkerSarah AdamsRita Serda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发表题为Cancer vaccines from cryogenically silicified tumour cells functionalized with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用于个性化免疫治疗的模块化肿瘤全细胞疫苗,该疫苗在高级浆液性卵巢癌模型中显示出持久的治疗效果

更多解读:

研究团队通过低温生物矿化技术,在去除肿瘤细胞致瘤性的同时,完整保存了患者肿瘤细胞的肿瘤抗原;之后,进一步将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修饰在矿化肿瘤细胞表面上,模拟病原体表面性质以促进树突状细胞对肿瘤疫苗的识别和摄取;保证大量的肿瘤抗原被呈递给T细胞,并激活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从而实现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值得注意的是,此疫苗对肿瘤细胞的抗原保存可以简单推及至其他肿瘤细胞。同时此疫苗可以在室温下干燥储存。在补液后,基于个体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或针对患者肿瘤的免疫状况,可以个性化加载适宜的免疫佐剂,以提高免疫治疗效果。

卵巢癌的患者往往会出现严重的腹水。这些腹水需要通过腹腔经皮穿刺取出或在肿瘤减积手术时排出。研究团队证明卵巢癌患者的腹水样本可用于高效肿瘤全细胞疫苗的制备,这为个性化肿瘤疫苗的快速开发和生产提供了临床可行性。同时,研究团队发现即使在卵巢癌晚期,肿瘤全细胞疫苗与卵巢癌治疗一线药物-顺铂的联合使用也可以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存活率。这表明,此疫苗可以有效地整合到现有的卵巢癌治疗方案中,以提高癌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高效的自体癌症疫苗。简单的低温硅化过程可以推广到多种肿瘤全细胞疫苗的制备;模块化设计使肿瘤疫苗可以个性化搭载各种免疫刺激物,加强免疫反应。个性化肿瘤疫苗的直接递送,可以将肿瘤微环境重新编程,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并保持对肿瘤的免疫记忆,防止肿瘤复发。此外,此方法简化了疫苗的生产和存储条件,避免了临床应用受到冗长而复杂的生产要求的限制。同时与当前化学药物治疗方案的整合,促进了个性化全细胞肿瘤疫苗的临床转化。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内科-分子医学系郭佶慜博士和新墨西哥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妇产科的Henning De May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1-00795-w


10


Mol Oncol | 龙伟文/刘坚发现ERK3 作为促进肺腺癌发展和进展的癌蛋白

10.png

2021年10月31日,美国莱特州立大学龙伟文课题组与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刘坚研究员合作在Molecular Oncology发表题为“Conditional ERK3 overexpression cooperates with PTEN deletion to promotelung adenocarcinoma formation in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创建了一个有条件的 ERK3 转基因小鼠品系,其中 ERK3 转基因表达由 Cre 重组酶控制,通过与肺组织特异性CCSP-iCre小鼠系杂交,发现ERK3过表达与PTEN缺失能共同诱导肺腺癌(LUADs)的形成。该研究结果证实 ERK3 作为促进 LUAD 发展和进展的癌蛋白

更多解读:

肺癌是全球和中国癌症死亡人数最多的癌症类型1,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NSCLC是最主要的类型2。肺癌的发生和发展是由基因突变的逐步积累推动的,包括抑癌基因的失活,如PTEN、p53和Smad4以及癌基因的突变和/或扩增,如控制细胞增殖的Kras、EGFR和ERBB22。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3(ERK3)属于非典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亚族3,与被广泛研究的MAPK家族中的ERK1和ERK2相比,我们对ERK3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知之甚少。ERK3已被证明在不同人类癌症的细胞肿瘤模型和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包括肺癌4-7、头颈癌8和乳腺癌9-11。但ERK3在肺癌发生发展与转移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创建了ERK3转基因小鼠模型,此模型利用Cre重组酶调控ERK3转基因的表达。通过与肺组织特异性CCSP-iCre小鼠系杂交,发现ERK3过表达与PTEN缺失能共同诱导肺腺癌(LUADs)的形成。机制上,ERK3过表达通过上调sp1介导的NRG1的基因转录,激活ERBB3和ERBB2的磷酸化。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揭示了ERK3在小鼠模型中促进肿瘤生长。结合之前的研究中ERK3在培养细胞肿瘤模型和异种肺肿瘤模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的发现证实了ERK3作为肿瘤调控蛋白促进肺腺癌的发生和进展。

刘坚研究员和龙伟文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SreeramVallabhaneni博士和刘坚研究员为本文共同一作,ZJE2018级生物信息专业的本科生王季馨参与该研究的生信分析。美国莱特州立大学MarionMorel博士提供部分组化数据。美国国家卫生健康研究中心(NIH)Francesco DeMayo主任提供部分转基因小鼠模型。另外,早在2012年5月龙伟文教授团队与刘坚研究员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杂志发表的名“ERK3 signals through SRC-3 coactivator topromote human lung cancer cell invasion”的研究首次确定了ERK3/SRC-3 信号传导在体内促进肺癌细胞侵袭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提出ERK3蛋白激酶可能是侵袭性肺癌治疗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靶点。

原文链接:

https://fe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1878-0261.13132

参考文献:

1. Sung, H. et al.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21).

2. Herbst, R. S., et al. Nature (2018).

3. Coulombe, P. & Meloche, S.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7).

4. Long, W.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2)

5. Bian, K. et al. Oncotarget (2016).

6. Bogucka, K. et al. Cancer Gene Therapy (2021).

7. Elkhadragy, L. et al. Molecular Oncology (2017).

8. Al-Mahdi, R. et al. Cell Adhesion & Migration (2015).

9. Bogucka, K. et al. Elife (2020).

10. Elkhadragy, L.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0).

11. Chen, M. et al. 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 (2019).


11


Nat Commun  | 王玉龙/张晓明合作揭示甲状腺乳头状癌启动、演进的单细胞图谱

11.png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王玉龙教授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巴斯德所张晓明教授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the tumor ecosystems underlying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结合宏观RNA-seq数据,在不同层次分辨率的视角下,全面揭示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单细胞谱系,系统性地解释了甲状腺乳头状癌从肿瘤发生到发展的肿瘤生态系统动态演进过程,并提出潜在的精准治疗策略

更多解读:

作者首先对来自不同分期且涵盖了经典型和罕见亚型的11位PTC患者的23例样本(包括原发肿瘤、癌旁组织、淋巴结转移灶和远处转移灶)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共捕获到接近16万个细胞的高质量转录组数据,其中包括36,265个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在四个方面做出了较为重要的突破。

首先,开发出适用于PTC的单细胞谱系鉴别流程。PTC肿瘤中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频率较低,仅为30%左右,以往在其他癌症中通过细胞CNV水平区分良恶性细胞的经典方法,在PTC中并不能准确应用【1】。为此,本研究开发出了一套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良恶性细胞的综合算法。进一步的机器学习建模显示,本研究建立的良/恶性甲状腺细胞区分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达95%以上,在方法学上为后续PTC单细胞研究建立了可靠的甲状腺上皮细胞良恶性鉴别流程。

其次,发现了PTC中存在“癌前状态”的甲状腺上皮细胞。作者深入分析测序样本发现,一例右甲癌患者的“癌旁组织(影像学无肿瘤证据的左甲腺叶)”存在一种独特的细胞。这种细胞在病理形态上与正常甲状腺上皮细胞完全相同,但其单细胞转录特征却介于良性和恶性甲状腺上皮细胞之间。更有趣的是,这个术前和术中评估完全正常的“癌旁组织”在显微镜下呈现出多个极其微小的癌灶。拟时序分析发现,这些“癌旁组织”中的隐匿癌灶的转录谱系更接近于其周围的“癌前”细胞,而非右侧甲状腺的原发肿瘤。因此作者推测,左甲的隐匿癌灶可能独立起源于毗邻的癌前细胞,而非右甲癌灶的腺体内播散。看似健康未受累的左侧甲状腺,既是肿瘤发生的“种子”,也是肿瘤生长的“土壤”。这一发现解释了临床上一部分患者行单侧切除后,对侧残留甲状腺内肿瘤再发的原因,也提示了对于一部分具有特殊转录组改变的甲状腺癌患者行全甲状腺切除的必要性。


第三,绘制出甲状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进化演进路径。作者对所有甲状腺上皮细胞进行拟时序分析并发现,甲状腺上皮细胞根据进化路径可以分为三类: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上皮细胞组成了滤泡样细胞(Follicular-like),但其在恶性演进过程中走向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路径,分别演化为部分上皮-间充质转化样细胞(p-EMT-like)和去分化样细胞(Dedifferentiation-like)。这三类细胞在样本类型来源、分化程度上具有极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通过上述甲状腺上皮细胞演进路径,作者合理地解释了所有11例测序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疾病动态变化(包括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碘治疗敏感/抵抗性等),较为完整的解释了PTC肿瘤细胞层面从发生到发展的动态过程。


第四,完善了PTC的经典分子分型并进行更精准的分类。2014年TCGA官方的Cell文章将PTC分成了BRAF-like和RAS-like两种经典分子分型【1】。而本研究作者通过上述拟时序分析得到的甲状腺上皮谱系特异性基因集,对宏观层面的BRAF-like,RAS-like两种分型进行了合理改良。同时这项研究回答了三个更为细致的问题。① 学界公认BRAF-like型PTC中存在高度异质性,但能否进一步细化分类?② 分子分型产生的内在原因是什么?③ 是否有对应的精准治疗策略?对这三个问题,这项研究给出了答案。在宏观层面上,除了RAS-like型,本文作者进一步将BRAF-like型PTC分成了预后差异显著的BRAF-like-A和BRAF-like-B两类,而RAS-like,BRAF-like-A,BRAF-like-B三大分子分型,恰好对应了前面单细胞层面上滤泡样、p-EMT样、去分化样恶性甲状腺上皮细胞的富集,提示了宏观分子分型的内在成因是由于肿瘤细胞的成分差异导致的。而BRAF-like-B型PTC伴有PD-1通路的激活,部分病例中PD-L1高表达,而后的内皮细胞分析则提示PTC中存在血管-免疫通路交互作用,提示了免疫治疗乃至联合抗血管靶向治疗在这个预后最差的分型中的潜在价值。

综上,该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肿瘤起源、恶性演进过程进行了深度探索,深入揭示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肿瘤异质性,为精准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复旦大学博士后濮伟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史潇医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博士生于鹏程、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助理张美莹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王玉龙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巴斯德所张晓明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6343-3

参考文献:

1.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 Integrated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Cell, 2014. 159(3): p. 676-90.


12


STM | PD-1抑制剂有导致记忆CD8 T细胞损伤的风险

12.png

2021年10月13日,华盛顿大学医学院Surojit Sarkar团队的Vandana Kalia(第一作者)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Metabolic regulation by PD-1 signaling promotes long-lived quiescent CD8 T cell memory in mice的研究论文,发现PD-1信号通过调节糖酵解和脂肪酸氧化的平衡,促进长寿静息记忆CD8 T细胞的发育和稳态维持,T 细胞特异性 PD-1 的缺失会导致记忆性 T 细胞库的消耗

更多解读:

PD-1是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在所有活化的T细胞中都有表达,作为一种抑制性受体,它保证T细胞不被过度刺激。肿瘤细胞上的PD-L1通过与T细胞上的PD-1相互作用,降低T细胞功能信号,从而使肿瘤细胞获得免疫逃逸【1, 2】。在一些慢性病毒感染中,PD-1也会在耗竭的CD8 T细胞上过表达,抑制T细胞反应(图1)。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通过抑制PD-1等免疫检查点,增强了T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允许T细胞更加有效地消灭癌细胞,为肿瘤免疫治疗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因而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PD-1检查点阻断疗法已经用于治疗多种难治性实体瘤(如肾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和黑色素瘤)【2-4】。PD-1抑制剂的开发也促进了对PD-1挽救衰竭CD8 T细胞中分子机制的理解。

然而,PD-1抑制剂还有许多短板,多项临床试验中均发现PD-1和PD-L1抗体阻断导致全身免疫紊乱,长期治疗还会诱导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5】。此外,PD-1抑制停止后还可能导致病原性免疫反应的增强,这很可能与CD8 T 细胞免疫记忆的缺失有关【6】。想要解决PD-1抑制剂这些副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PD-1信号如何调节记忆CD8 T 细胞的发展和维持。

记忆CD8 T 细胞能在体内持续存在几十年,具有不依赖抗原、多能性及对二次攻击快速响应的特性。在一些慢性病毒感染和肿瘤中,单独依靠效应CD8 T细胞不足以诱导肿瘤消除,需要长期存活的记忆CD8 T 细胞维持持续的抗肿瘤免疫。少数研究发现PD-1抑制剂会使记忆性T细胞减少【7】。因此,PD-1如何影响记忆CD8 T 细胞值得深入研究。

研究者们首先考察PD-1在T细胞激活早期阶段的作用。研究人员利用LCMV(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构建C57BL/6小鼠的病毒感染模型,考察PD-1正常(WT)和PD-1缺陷(PD-1−/−)的CD8 T细胞在小鼠中的激活情况(图2)。研究者们发现感染初期,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上的PD-1表达显著上调。同时,PD-1的缺陷不影响CD8 T 细胞的早期激活、增殖和效应细胞分化过程。


接着,研究者们考察PD-1在CD8 T细胞在长期记忆发展阶段的作用。尽管在早期激活阶段,WT CD8 T细胞和 PD-1−/− CD8 T 细胞记忆前体的数量相似,但在CD8+ T 细胞的收缩期(contraction)和记忆维持期(memory maintenance), PD-1 缺陷的效应 CD8 T 细胞数量均显著减少,进而导致淋巴和非淋巴区域的最终记忆细胞数目降低约100倍。

研究人员利用抗原再刺激这些记忆细胞,对次级反应进行体内纵向随访。在抗原清除后,PD-1缺陷的效应T细胞经历了更明显的收缩,且对次级记忆池的贡献更小。同时,研究者们也发现,PD-1 信号保证了记忆 CD8 T 细胞能够正常进行稳态更新和维持。这些结果都意味着PD-1在CD8 T细胞长期记忆形成中必不可少。

进一步,研究者们考察PD-1如何调控CD8 T细胞长期记忆形成和稳态维持。已有研究表明,CD8 T细胞从效应状态向静止记忆状态的转变与糖酵解减少和脂肪酸氧化增加的代谢转换有关8。研究人员从前述LCMV慢性感染模型中分别纯化WT CD8 记忆T细胞和 PD-1−/− CD8 记忆T 细胞,对其进行细胞外通量分析和代谢组学鉴定。结果发现,PD-1的缺陷导致糖酵解和脂肪酸都增加。利用rapamycin抑制mTOR依赖的糖酵解途径,研究人员也发现在体内PD-1缺失的情况下,阻断过多的mTOR信号可以挽救记忆T 细胞的缺陷。这些结果都意味着PD-1通过促进脂肪酸氧化,支持记忆CD8 T细胞的稳态维持。

最后,研究者们试图确定慢性感染期间,PD-1和PD-L1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是否会对先前因感染而建立的记忆CD8 T细胞产生副作用。结果发现,在PD-1和PD-L1抗体使用后,最终的记忆CD8 T细胞数目均大幅减少,该结果与前述PD-1缺失后的现象一致。

总而言之,PD-1信号通过抑制糖酵解和驱动脂肪酸氧化的代谢调节方式,促进长寿命静止记忆CD8 T细胞的发育。该结果也表明PD-1检查点阻断疗法存在着损伤记忆CD8 T细胞的风险。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ba6006

参考文献:

1. Sharpe, A. H. & Pauken, K. E. The diverse functions of the PD1 inhibitory pathway. Nat. Rev. Immunol. 18, 153–167 (2018).

2. Tumeh, P. C. et al. PD-1 blockade induces responses by inhibiting adaptive immune resistance. Nature 515, 568–571 (2014).

3. Topalian, S. L., Drake, C. G. & Pardoll, D. M. Targeting the PD-1/B7-H1(PD-L1) pathway to activate anti-tumor immunity. Curr. Opin. Immunol. 24, 207–212 (2012).

4. Powles, T. et al. MPDL3280A (anti-PD-L1) treatment leads to clinical activity in metastatic bladder cancer. Nature 515, 558–562 (2014).

5. Pauken, K. E., Dougan, M., Rose, N. R., Lichtman, A. H. & Sharpe, A. H.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Cancer Immunotherapy: Obstacles and Opportunities. Trends Immunol. 40, 511–523 (2019).

6. Barber, D. L. et al. Tuberculosis following PD-1 blockad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Sci. Transl. Med. 11, 1–8 (2019).

7. Ahn, E. et al. Role of PD-1 during effector CD8 T cell differenti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5, 4749–4754 (2018).

8. Buck, M. D., Sowell, R. T., Kaech, S. M. & Pearce, E. L. Metabolic Instruction of Immunity. Cell 169, 570–586 (2017).







其他最新文章推荐


Pseudoknot length modulates the folding,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and robustness of Xrn1 resistance of flaviviral xrRNAs

111.png


CD4+ T cells contribute to neurodegeneration in Lewy body dementia

222.png


Cyclic CMP and cyclic UMP mediate bacterial immunity against phages

333.png


资料整理:西湖生物医药综合办公室

文章来源:公开信息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