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聚焦生物医药动态(1030~1105)


引言

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突破进展,聚焦热点政策,观澜创新治疗产品行业动态,耕耘于分秒,收获于细微,做乘风破浪的生物医药人!

1-2政策.png







国内政策发布

01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公开征求ICH E14及问答和Q3C (R8)指导原则实施建议的通知公开征求《化学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五十一批)》(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1.png

通知: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276570f6a7cced3b6899ce374ad80cee


02


国家药监药审中心关于公开征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过程中审评计时中止与恢复管理规范(试行)》意见的通知

1.1.jpg

通知原文https://www.cde.org.cn/main/news/viewInfoCommon/743da55b3f3c66280aa10f1d50aa3480








药物监管获批情况

01


 新冠爆发不到两年就获批!首款口服抗新冠病毒疗法诞生记

当地时间11月4日,默沙东(MSD)与Ridgeback Biotherapeutics公司宣布,其口服抗病毒小分子疗法获得英国监管机构的批准。这是全球首个获得批准用于治疗轻中度新冠患者的抗病毒疗法,让患者在家中就可以服药接受治疗,为早日终结新冠疫情增添了一种重要的新武器。


02


 创新作用机制,诺华白血病疗法今日获FDA批准

10月30日,诺华(Novartis)公司宣布,美国FDA批准Scemblix(asciminib)上市,用于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两种不同适应症。FDA加速批准Scemblix治疗处于慢性阶段的费城(Ph)染色体阳性CML患者,他们此前接受过两种以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治疗。同时,FDA完全批准它用于治疗携带T315I突变的上述患者。新闻稿指出,Scemblix是首款与ABL1的肉豆蔻酰口袋(myristoyl pocket)结合的CML疗法,为对目前TKI疗法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提供重要的新治疗选择。


03


 15分钟起效,持续6小时!FDA批准首款治疗老花眼的眼药水

10月30日,艾伯维(AbbVie)宣布,美国FDA已批准旗下艾尔建(Allergan)公司的Vuity(毛果芸香碱 1.25%眼科溶液)上市,用于治疗老花眼。新闻稿指出,这是FDA批准的首款用于治疗老花眼的眼药水疗法。


04


   国内首款!康诺亚MASP-2单抗首次获批临床

11月1日,康诺亚宣布CM338获得CDE临床试验许可,用于治疗IgA肾病。CM338是国内首款靶向MASP-2创新性单克隆抗体药物,也是全球第二个获批临床的MASP-2抑制剂。全球尚无同靶点药物上市。


05


 国内首家!复宏汉霖申报EGFR/4-1BB双抗

11月1日,复宏汉霖靶向EGFR和4-1BB双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HLX35临床申请获国家药监局正式受理。这是国内首款申报临床的EGFR/4-1BB双抗。


06


   靶向实体瘤的CAR-T疗法IND获美国FDA批准

2021年11月2日,Innovation Cellular Therapeutics(ICT)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针对复发和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GCC19CART1期临床试验的申请。ICT预计将在2022年上半年启动这项美国重点临床试验,称为CARAPIA-1。


07


给患者更多时间与家人在一起,“渐冻人症”创新疗法向获批再进一步

日前,Amylyx Pharmaceuticals宣布已向美国FDA提交了AMX0035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新药申请(NDA)。AMX0035是两种药物苯丁酸钠(sodium phenylbutrate)和牛磺酸二醇(taurursodiol)的复方制剂。它们可以改善细胞内线粒体和内质网的健康状态,从而延缓神经细胞的死亡。临床前试验表明,这两种药物联用的协同效应,能够将神经细胞因为氧化应激而产生的死亡减少90%。这种创新疗法源于两名大学生Joshua Cohen和Justin Klee先生在大学宿舍里的思考。


08


 新一代PI3Kδ抑制剂获FDA优先审评,国内已纳入突破性疗法

11月1日,Incyte宣布,美国FDA已受理其在研高活性、高选择性的新一代口服磷脂酰肌醇3-激酶δ (PI3Kδ)抑制剂parsaclisib的新药上市申请(NDA)。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FL)、边缘区淋巴瘤(MZL)和套细胞淋巴瘤(MCL)


09


康方生物全球首创PD-1/VEGF双抗获批II期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11月2日,康方生物宣布,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AK112(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获得CDE批准,开展单药或联合化疗新辅助/辅助治疗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II期临床研究。AK112是率先进入III期临床研究阶段的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10


离欧盟上市仅一步之遥!首个靶向CD19 ADC进入审查

近日,商业化生物技术公司ADC Therapeutics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已受理其创新型靶向CD19的抗体偶联药物结合(ADC)Zynlonta的营销授权申请(MAA),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通过今天的受理,EMA的人类使用药品委员会(CHMP)将启动审查并进行一系列的评估程序。


11


国内首款!康诺亚TSLP单抗获批临床,治疗特异性皮炎

11月3日,康诺亚宣布,CM326临床试验申请获得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特异性皮炎。这是继哮喘后,CM326获批开展临床的第二项适应症。CM326是中国首个、世界第三个获得临床试验申请批准的国产TSLP靶向抗体。


1-3管窥.png



1

 国内首个!泽璟制药外用重组人凝血酶III期临床成功

10月30日,泽璟制药宣布,外用重组人凝血酶的III期临床试验达到研究主要终点,用于任何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渗血/小出血的辅助治疗及任何常规外科止血(如缝合、结扎或烧灼)无效或不适用时的止血。


2

持久改善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多种症状,杨森IL-23抑制剂公布长期疗效结果

2021年11月1日,强生(Johnson & Johnson)旗下杨森(Janssen)公司宣布,对选择性白介素(IL)-23抑制剂Tremfya(guselkumab)的3期临床试验数据的最新分析表明,在活动性银屑病关节炎(PsA)成人患者中,与安慰剂相比,Tremfya(guselkumab)可抑制患者放射学进展,并对多种患者关节症状,如轴性症状、指趾炎(dactylitis)和疼痛等均提供了实质性和持久的改善。


3

一线治疗NSCLC!艾力斯第三代EGFR-TKI的3期临床达主要终点

11月1日,艾力斯医药宣布,其第三代EGFR-TKI类药物艾弗沙(甲磺酸伏美替尼)一线治疗EGFR敏感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的3期临床研究(FURLONG), 达到无进展生存 (PFS)的主要终点:相比一代EGFR-TKI治疗的对照组,伏美替尼治疗组显示了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无进展生存获益。该研究的具体数据结果将在未来的国际学术大会上正式公布。


4

让91%患者甘油三酯恢复正常,创新寡核苷酸疗法挺进3期临床

2021年11月2日,Ionis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启动在研反义寡核苷酸(ASO)疗法olezarsen的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在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水平≥500 mg/dL)患者中,评估其疗效与安全性。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是一种与高水平载脂蛋白C-III(apoC-III),和乳糜微粒血症相关的危及生命的疾病,将导致较高的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5

百济神州超亿美元引进!HER2双抗在中国启动3期临床

近日,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百济神州已在中国启动一项zanidatamab(ZW25)一线治疗晚期HER2阳性胃食管腺癌的3期研究。公开资料显示,zanidatamab是百济神州于2018年以超4亿美元从Zymeworks公司引进的两款HER2靶向疗法之一,此次为该药在中国启动的首个3期临床研究。


6

潜在乙肝治愈性疗法迈入关键开发阶段,停药后仍可持续抑制病毒

2021年11月3日,Antios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完成7500万美元的B-1轮融资,以开发功能性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创新疗法。所得资金将用于推进Antios的主要候选药物ATI-2173的临床开发,该药处于2b期临床试验阶段。新闻稿指出,ATI-2173是一款活性位点聚合酶抑制剂核苷酸(ASPIN),一旦获批,将有望成为治愈性HBV治疗方案的基石,其作用机制与其他寻求功能性治愈的方法相辅相成。


7

祐和医药CD40单抗获准开展国际多中心II期试验

11月2日,百奥赛图全资子公司祐和医药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其在研创新药YH003(抗CD40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 的II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申请。


8

第一三共/阿斯利康与默沙东启动ADC联合PD-1药物的3期试验,致力于非小细胞肺癌

近日,日本药企第一三共株式会社(Daiichi Sankyo)与阿斯利康(AstraZeneca)开发靶向TROP2ADC Datopotamab deruxtecan和美国默沙东(MSD)的抗PD-1疗法KEYTRUDA ® ( pembrolizumab )达成合作协议,启动第二项临床试验合作的全球3期试验。根据此次协议条款,第一三共株式会社将领导此次TROPION-Lung08试验。


9

“最”安全的CAR-T疗法已诞生?CRISPR基因编辑或能突破CAR-T安全性挑战

近日,基因编辑生物技术公司CRISPR Therapeutics公布了其通用型CAR-T疗法CTX110的第一批主要数据,显示在接受治疗的26名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58%的患者出现肿瘤缩小迹象,38%的患者体内无癌细胞生存。


10

Trop-2 ADC风起云涌,吉利德推进组合疗法用于一线治疗乳腺癌

近日,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s)宣布与默克公司达成临床试验合作和供应协议,以评估其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Trodelvy与默克公司的PD-1单抗KEYTRUDA的组合疗法在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中的疗效。


11

破局儿童罕见病,基于AAV9的基因疗法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近日,一家专注于基因疾病和癌症的商业阶段生物制药公司BridgeBio宣布,其基于腺相关病毒AAV9的基因疗法BBP-812已在第1/2期临床试验中完成首例患者给药,用于治疗卡纳文病(Canavan)。


12

一线治疗白血病,百济神州BTK抑制剂降低疾病进展风险58%

2021年11月4日,百济神州宣布,其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百悦泽(泽布替尼,英文商品名Brukinsa),在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3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结果。与活性对照组相比,泽布替尼单药治疗将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58%


13

双环肽偶联免疫疗法,全新实体瘤靶向模式步入临床

2021年11月5日,Bicycle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其基于双环肽设计的肿瘤靶向免疫细胞激动剂BT7480,在1/2临床试验中完成首例患者给药。BT7480是一款靶向Nectin-4的免疫细胞激动剂,它一方面可以与实体瘤表面表达的Nectin-4结合,还可以激活免疫细胞表面表达的共刺激受体CD137。


14

一次治疗维持疗效长达一年,创新基因疗法将步入3期临床试验

2021年11月4日,Sangamo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基因疗法isaralgagene civaparvovec(ST-920),在法布里病(Fabry disease)患者中进行的一项1/2期临床试验获得积极初步结果。试验结果显示,该疗法通常耐受性良好,并且将4名患者体内关键的α-半乳糖苷酶A (α-Gal A, 也称为AGA)的活性提高到高于正常水平,且首例患者疗效维持长达一年。基于这些数据,Sangamo计划启动3期临床试验。


15

即用型T细胞疗法3期临床结果积极,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2021年11月4日, Atara Biotherapeutics公司宣布, T细胞免疫疗法tabelecleucel(tab-cel),在治疗EB病毒(EBV)相关的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EBV+PTLD)的一项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患者获得显著的客观缓解率(ORR)改善,且疗效持久,应答受试者的1年生存率为89.2%,没有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16

诺华潜在“first-in-class”补体抑制剂达到2期临床终点,已启动3期临床试验

2021年11月5日,诺华(Novartis)公司宣布,其潜在“first-in-class”口服因子B抑制剂iptacopan(LNP023),在治疗C3肾小球病(C3G)患者的2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临床终点,显著降低患者蛋白尿水平。诺华已经积极开展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的患者招募。新闻稿指出,iptacopan有望成为治疗C3G患者的首款靶向疗法。


1-4动态观澜.png


01


 NCB | 李一豪等发现乳腺癌对FGFR抑制剂耐药的表观遗传机制

1-.png

2021年11月4日,哈佛大学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李一豪邱新涛博士(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刘小乐Alex TokerMyles Brown 教授(通讯作者) 研究组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发表了文章FGFR-inhibitor-mediated dismissal of SWI/SNF complexes from YAP-dependent enhancers induces adaptive therapeutic resistance发现了FGFR抑制剂治疗可导致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从染色质上解离,这一过程促进了YAP/TEAD转录因子依赖型增强子的激活,并上调氨基酸诱导的 mTORC1信号途径从而对靶向治疗产生适应性耐药性

更多解读:

Infigratinib 是一种目前正在临床开发和应用于乳腺癌和其他实体瘤的FGFR抑制剂。为了系统的鉴定infigratinib的潜在联合用药靶点,作者选用了对于infigratinib 适中敏感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进行全基因组 CRISPR 基因敲除筛选,鉴定了调控细胞生长的关键因子mTOR 和 YAP的敲除可增加药物敏感性,而参与染色质重塑的SWI/SNF 复合物成员 ARID1A 与BRG1 的失活会导致细胞出现耐药性。与CRISPR 基因敲除筛选结果一致的是,长时间infigratinib处理会同样导致肿瘤细胞中mTORC1复合体的激活。有趣的是,YAP信号的靶基因以及多种氨基酸转运蛋白如SLC1A5,SLC7A5,SLC3A2等是在耐药过程中最显著上调的转录物和蛋白质。TNBC细胞内几种氨基酸,包括谷氨酰胺、精氨酸和亮氨酸,均在FGFR 抑制过程中大量积累。这些发现说明对 FGFR 抑制剂的适应性耐药性是由增加的氨基酸转运介导的,并导致 mTORC1 复合体的激活。

这些结果表明,氨基酸转运蛋白在耐药过程中的高度表达很有可能与表观遗传变化有关。作者接下来发现FGFR抑制剂的长期处理导致了增强子在染色质开放区域高度激活,并且这些染色质区域含有大量的YAP/TEAD DNA 结合基序(motif)。几种氨基酸转运蛋白的增强子均在耐药过程中被激活并且可与YAP转录因子结合。而且,SWI/SNF 复合体及其核心蛋白BRG1的染色质结合谱也与YAP/TEAD 结合位点高度重合,但是对FGFR的抑制导致了BRG1从染色质上解离。与耐药过程相似的是,在TNBC细胞中敲除BRG1极大的促进了YAP依赖性增强子的激活以及YAP靶基因的转录。


为了开发了精准性组合疗法用于潜在的临床转化,作者在FGFR基因异常的TNBC病人来源肿瘤异种模型(PDX)中测试了infigratinib与 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或 YAP 抑制剂CA3联用的治疗效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药物组合都可将肿瘤生长降低到基线以下,并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鉴于infigratinib 和依维莫司在一些国家已经用于临床肿瘤治疗,靶向FGFR和mTORC1的联合用药方案可以快速的转化为临床试验,在其它FGFR异常表达的肿瘤中也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56-021-00781-z


02


 Nature | 最凶险的乳腺癌为何难治?华人团队揪出关键线索

2.1.jpg

近日,一支联合团队在Nature发表了题为Tumour DDR1 promotes collagen fibre alignment to instigate immune exclusion的文章,研究发现了一个关键线索:一种名为DDR1的分子在肿瘤周围竖起了一道防御工事,阻止免疫细胞攻击、杀死肿瘤细胞

更多解读:

DDR1的全名为盘状结构域受体1。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这种蛋白分子能与多种胶原蛋白结合并被激活,进而参与一系列疾病的进程,例如调控癌细胞的转移。然而,DDR1分子促进肿瘤生长、转移的机制仍不明晰。

这项研究指出,DDR1分子能够将细胞外基质组织成高度有序的状态,这些物质紧密地排布在肿瘤周围,如同一道铁丝网,使得免疫细胞难以接近肿瘤。

对于免疫细胞来说,DDR1分子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当这个分子的作用机制浮出水面,对于试图攻克癌症的科学家来说,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曙光出现了。

在最新论文中,研究团队在多个临床前模型中评估了敲除Ddr1基因造成的影响。他们发现,敲除Ddr1基因不仅能阻止肿瘤的进一步增殖,还能保护机体在未来抵抗癌症。

“我们通过临床前模型展示了,当DDR1分子的活性受到抑制时,免疫细胞能够渗入肿瘤,杀死其中的细胞。”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乔治华盛顿大学的Rong Li教授表示。

▲Rong Li教授(图片来源:乔治华盛顿大学)

根据上述发现,这项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的安志强教授提出了一种靶向DDR1的疗法。这种疗法能够瓦解DDR1组建的防线、帮助免疫细胞抵达癌细胞的位置。

安志强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发现了DDR1在肿瘤耐药性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一项重大进展,它有望改变我们对抗三阴性乳腺癌的思路。”

在对DDR1的理解逐渐深入的同时,研究者也希望在未来发现更多与DDR1类似的分子,并且将这种思路用于对抗更多种类的癌症。

原文链接:

[1] Sun, X., Wu, B., Chiang, HC. et al. Tumour DDR1 promotes collagen fibre alignment to instigate immune exclusion. Nature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57-2

[2] Researchers identify molecule that blocks immune cells from entering and killing breast tumors. Retrieved Nov 3, 2021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33253


03


 Nat Bio Eng | 傅阳心团队开发新型双特异性抗体—通过靶向树突状细胞上的PD-L1来重新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

1-1.png

2021年11月1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傅阳心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发表了题为Rejuvenation of tumour-specific T cells through bispecific antibodies targeting PD-L1 on dendritic cells的文章。该研究构建了靶向免疫检验点PD-L1 和CD3ε的双特异性抗体 (PD-L1xCD3)。在多种小鼠肿瘤模型上,PD-L1xCD3比传统的TAA靶向性双特异性抗体(ErbxCD3)展现出了更强的抗肿瘤效果。利用多种条件性敲除小鼠表明,PD-L1xCD3在体内主要结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表达的PD-L1而并非肿瘤细胞或巨噬细胞表达的PD-L1,进而重新激活了肿瘤内部的抗原特异性CD8 T 细胞免疫反应来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PD-L1xCD3与DC上PD-L1的结合,促进了共刺激分子B7和CD28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避免T细胞发生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进而实现肿瘤内T 细胞长效激活的效果。

更多解读:

研究团队首先在体外验证了制备的PD-L1xCD3能够同时结合PD-L1和CD3ε,并能够以PD-L1依赖的方式刺激T细胞活化并分泌IFNγ,杀伤肿瘤细胞。体内实验进一步表明PD-L1xCD3能够在MC38模型上产生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并优于anti-PD-L1和anti-CD3的联合治疗,从而表明PD-L1xCD3具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通过细胞过继转移和删除实验表明,PD-L1xCD3能够诱导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反应并产生免疫记忆,而这一现象依赖于肿瘤内预存的CD8 T 细胞。

为了研究PD-L1xCD3是否比传统的TAAxCD3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效果,作者们制备了靶向TAA的ErbxCD3双特异性抗体,并通过体外实验证明其具有与PDL1xCD3相似的亲和力,激活T细胞能力和肿瘤细胞杀伤能力。然而体内实验却表明,在相同剂量下PD-L1xCD3比ErbxCD3展现出了更强的抗肿瘤效果,并且这一现象在TC1,B16F10,TuBo等多种模型上均得到了验证,提示靶向免疫检验点PD-L1的双特异性抗体比靶向TAA具有更好的激活T细胞能力。

为了进一步探究产生这种区别的本质原因,作者们首先通过在不同的细胞上敲除了PD-L1来探寻哪种细胞表达的PD-L1对于PD-L1xCD3在体内的抗肿瘤效果是必须的。出乎意料的是,尽管肿瘤细胞本身是最主要的PD-L1阳性的细胞,但敲除肿瘤细胞上的PD-L1并没有影响PD-L1xCD3的治疗效果。与之相反,敲除宿主细胞上的PD-L1却彻底废除了PD-L1xCD3的治疗效果。通过条件性PD-L1敲除小鼠实验表明,树突状细胞而并非巨噬细胞表达的PD-L1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进一步利用Batf3敲除小鼠确认树突状细胞亚群(cDC1)对于PD-L1xCD3的治疗效果是不可或缺的。前期研究表明,anti-PD-(L)1 治疗能够通过增强B7-1(CD80) 与CD28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激活T 细胞的效果【1,2】。由此,研究人员提出了PD-L1xCD3治疗是通过增强共刺激信号来发挥作用的假设。结果也表明,用抗体阻断CD80/86后,PD-L1xCD3的治疗效果消失同时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也大大减弱。通过体外共培养实验证明,PD-L1xCD3能够通过增强共刺激信号的方式促进IL-2的分泌,避免T细胞因过度激活导致的凋亡,从而实现肿瘤内T细胞的长效激活。

传统BiTE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单链抗体(ScFv)衔接T细胞与肿瘤细胞,促使T细胞活化并直接进行肿瘤细胞杀伤。然而,在肿瘤微环境里T细胞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有限。而肿瘤细胞不仅数量“占优”并且能够通过激活抑制性信号通路(如PD-L1/PD-1)来逃逸杀伤。与此同时,由于肿瘤细胞本身并不表达共刺激分子,其激活T细胞的效果非常有限。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T细胞在反复杀伤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耗竭而败下阵来。与之相反,作为新型双特异性抗体,PD-L1xCD3能够将T细胞与树突状细胞衔接在一起,从而为其激活提供充足的条件(共刺激分子)。通过与树突状细胞的相互作用,T细胞不仅得到了有效的激活并且能够通过IL-2实现自我扩增。最终实现T细胞的持续性激活并获得持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综上所述,该研究为新一代双特异性抗体设计提供了思路。证明了PD-L1xCD3 具有优于传统BiTE的如下特点:1)靶向肿瘤组织降低毒性;2)阻断PD-L1/PD-1相互作用,解除T细胞抑制;3)靶向DC细胞为T细胞激活提供共刺激信号,从而促进IL-2介导的T细胞存活。

据悉,该论文已被选为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杂志11月份的封面故事。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乔健博士和傅阳心教授。刘龙超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1-00800-2

参考文献:

1. Hui, E. et al. T cell costimulatory receptor CD28 is a primary target for PD-1-mediated inhibition. Science 355, 1428-1433 (2017).

2. Kamphorst, A.O. et al. Rescue of exhausted CD8 T cells by PD-1-targeted therapies is CD28-dependent. Science 355, 1423-1427 (2017).


04


Nat Bio Eng | 通过杀伤肿瘤中多种免疫抑制细胞克服PD-1治疗过程中的抗性问题

2.png

2021年11月1日,来自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鲁勇课题组(现已任职于Houston Methodist/Weill Cornell Medicine)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Elimination of acquired resistance to PD-1 blockade via the concurrent depletion of tumour cells and immunosuppressive cells的研究论文,首次从杀伤肿瘤中各种免疫抑制细胞的角度,为克服PD-1抗体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抗性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更多解读:

研究人员首先进行大数据分析肿瘤微环境中各种免疫抑制性细胞 (如 Tregs, MDSC, TAM.M2)是否有共有的靶点。该研究中发现肿瘤微环境中各种免疫抑制性细胞相比较非抑制性细胞均高表达CD73这个膜表面蛋白。对此研究人员引入了一种刚刚被日本临床批准的肿瘤治疗新方案即光免疫疗法【1】 (Photoimmunotherapy),将一种特定光吸收剂与CD73抗体相欧联(下图上),这种光吸收剂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可以快速诱导能与CD73抗体结合的细胞坏死。


研究人员通过这种能同时杀死肿瘤微环境中各种免疫抑制性细胞和表达CD73的肿瘤细胞的方案,在小鼠三阴性乳腺癌中成功克服了PD-1抗体治疗中出现的获得性抗性问题。但是数据也显示任何一种免疫抑制性细胞的残存都可以导致治疗的后期复发问题,这提示同时杀伤全部类型免疫抑制细胞的重要性。

最后研究人员也使用了肿瘤表面不表达CD73小鼠胰腺癌肿瘤模型,发现即使肿瘤表面不表达CD73,单纯通过光免疫疗法杀死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性细胞也成功克服了PD-1抗体疗法在胰腺癌中出现的初始抗性问题。

这项研究工作为克服PD-1抗体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初始抗性问题和获得性抗性问题可供了应用性极强的解决方案,很大程度上扩宽了肿瘤治疗中PD-1抗体的临床应用范围。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1-00799-6

参考文献:

1. Mitsunaga, M. et al. Cancer cell-selective in vivo near infrared photoimmunotherapy targeting specific membrane molecules. Nat. Med. 17, 1685–1691 (2011).


05


 JCI | 杨巍维组合作发现丝氨酸代谢调控在肠癌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3.png

2021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杨巍维研究组与合作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发表了文章:Cul4A-DDB1-mediated monoubiquitination of phosphoglycerate dehydrogenase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metastasis via increased S-adenosylmethionine。该研究发现了肠癌(CRC)细胞通过诱导单泛素化修饰增强了丝氨酸合成关键酶磷酸甘油酸脱氢酶(PHGDH)的活性,从而促进了丝氨酸合成及一碳单位代谢,增加了胞内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含量,进而加速了CRC肝转移

更多解读:

杨巍维组合作研究发现,丝氨酸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PHGDH的单泛素化修饰促进了CRC转移。泛素连接酶复合体Cul4A-DDB1介导的PHGDH K146位点的单泛素化修饰促进了PHGDH和分子伴侣DNAJA1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了PHGDH四聚体的形成,上调了PHGDH的酶活;PHGDH活性的升高增加了细胞中其下游代谢物SAM的含量;高水平的SAM选择性激活了甲基转移酶SETD1A,促进了细胞黏附基因LAMC2和CYR61启动子的组蛋白H3K4的三甲基化(H3K4me3)修饰,从而促进了LAMC2和CYR61的表达及CRC的肝转移。


通过对大量CRC病人样本分析,他们发现相较于CRC原位端肿瘤组织,肝转移端肿瘤组织中的SAM含量更高;相较于无转移复发的CRC病人,有转移复发的CRC病人血清中SAM的含量更高。

该工作发现了丝氨酸代谢调控促进CRC转移的新功能;揭示了单泛素化修饰调控PHGDH活性及SAM生成促进CRC转移的新机制;提示了阻断丝氨酸合成通路可以抑制CRC肝转移,以及肿瘤组织和血清中SAM的含量可以预测CRC转移及预后。

杨巍维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大卫教授、李心翔教授和广州大学王雄军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杨巍维组张亚娟博士、广州大学喻华博士和上海科技大学张洁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www.jci.org/articles/view/146187


06


Science | 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1新功能:免疫监视“侦察兵”与“计时器”

4.png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Jan M. van Deursen研究组与Hu Li研究组通过筛选不同的应激因素、细胞类型以及在哺乳动物体内寻找与衰老相关的增强子,希望能够鉴定出免疫系统识别衰老细胞的关键因素。这项工作发表在Science上题为p21 produces a bioactive secretome that places stressed cells under immunosurveillance研究发现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1除了经典的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之外,会作为免疫监视“侦察兵”以及“计时器”的作用帮助机体建立内在的监察机制,促进衰老细胞的清除,确保机体的稳态。

更多解读:

为了对衰老细胞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作者们希望鉴定衰老相关的超级增强子所控制的基因。在最初的筛选中,作者们使用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这一体外系统,并且应用在三种不同的衰老诱导应激胁迫条件:γ-射线、过度复制以及癌基因诱导。作者们绘制了细胞过渡到衰老状态后超级增强子以及与这些超级增强子相关的转录激活基因,从中作者们找到了p21这个被调控的基因位点。p21是一个传统的细胞周期抑制因子,在筛选中发现该基因位点引发了作者们的兴趣, 这可能暗示了p21在衰老细胞中还具有其他的功能。

为此,作者们在细胞中敲降了p21,发现衰老相关的基因表达中有三分之一是p21依赖的,因此作者们将这种表型称为p21激活的分泌表型(p21-activated secretory phenotype,PASP)。在受到影响的因子中,作者们将目光集中在Rb(Retinoblastoma protein)蛋白之上,因为在p21敲降后Rb在衰老细胞中缺失并且会降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的减弱。因此,p21是通过降低Rb的磷酸化对SASP产生影响。

为了进一步地探究p21介导的Rb低磷酸化水平是如何激活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基因的,作者们对调控不同衰老相关进转录因子以及不同衰老条件所产生的RNA-seq数据进行分析。作者们发现Rb会促进衰老细胞中这些关键转录因子的转录活性,从而建立起p21依赖的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的产生。另外,作者们还发现p21所控制的转录程序是响应应激胁迫的第一道关,会在细胞周期阻滞的情况下开启机体的免疫监控。

但是p21的这种免疫监控是如何开启的呢?作者们对衰老相关的分泌表型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来源的p21依赖的分泌因子中包括Cxcl14,这是CXC家族趋化因子之一,会作为多种免疫细胞化学引诱剂发挥作用【1】。为了验证p21是否是由CXCL14开启机体的免疫监控的,作者们在实验系统中加入了CXCL14中和抗体,发现在加入后巨噬细胞被引诱后迁移的现象会消失。为了进一步在体内的系统证明这一观点,作者们对构建了标记的p21小鼠品系,p21过表达后肝脏细胞会出现显著的衰老特征,比如laminB1缺失以及HMGB1的核挤出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p21过表达的肝脏细胞数量显著降低,说明这些衰老的细胞会被清除。而再加入中和抗体后,衰老细胞的清除现象就会消失。

那么p21所介导的衰老分泌表型因子的是否是特异的呢?为此作者们构建了p16以及p27的过表达品系。p16与p21相比是一个更为特异的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只靶向G1-CDK。作者们发现p16也会出现显著的细胞周期抑制,但是并不能促进巨噬细胞的迁移。同样的,p27会作为在细胞终末分化的细胞周期发挥作用,而不似p21。因此,细胞周期阻滞与免疫监控是p21而非其他细胞周期依赖性抑制因子的特征。

通过癌变诱导的应激胁迫,作者们证明了在癌基因诱发的应激胁迫中p21所介导的免疫监控作用也会发挥功效,从而作为应对胁迫的第一道防线保护机体的健康和稳态。但应激诱导的致癌点突变是不可修复的,但细胞一般来说遇到的很多应激胁迫都是短暂的或者是可以修复的。那么p21依赖的衰老分泌表型是否可以对可逆的应激胁迫进行响应呢?作者们构建了慢病毒载体的p21小鼠品系,在阿霉素(Dox)作用的情况下会产生符合p21过表达的表型,而在去除阿霉素后p21的水平会逐渐恢复正常,作者们发现p21恢复正常水平后,p21依赖的衰老分泌表型缓解下来,巨噬细胞会从应激胁迫的上释放,细胞的免疫监控状态停止。


总的来说,该工作鉴定发现了经典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p21在应激状态下作用“侦察兵”发挥免疫监控作用(图1),通过促进细胞释放趋化因子CXCL14等招募巨噬细胞,清除机体中危险的存在,同时又具有生物内在“计时器”功能,在应激胁迫撤出的情况下促进衰老分泌表型的缓解,从而解除多细胞内的警报,促使机体恢复正常状况。


同期刊发观点文章对该文章进行介绍题为Clearing stressed cells,介绍了该工作中鉴定发现p21不仅对于衰老细胞的周期阻滞有关,还会早期阶段对受到胁迫的细胞进行免疫监控,清除受到胁迫的细胞。在细胞对内在环境进行修复,促使p21恢复正常水平后,可以使得巨噬细胞解离。但是应激胁迫造成的威胁超过细胞的修复能力后,细胞依赖于p21所释放的CXCL14等在内的趋化因子会招募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激活后招募T细胞,从而维护多细胞内环境的稳态。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b3420

参考文献:

1 Nara, N. et al. Disruption of 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14 in mice ameliorates obesity-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82, 30794-30803, doi:10.1074/jbc.M700412200 (2007).


07


Nature  | 严钦团队揭示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表观遗传机制

5.png

2021年10月20日,来自耶鲁大学严钦团队在Nature上发表题为KDM5B promotes immune evasion by recruiting SETDB1 to silence retroelements的文章。该文章发现KDM5B通过作用于逆转录元件促进肿瘤免疫逃逸

更多解读:

GO 分析发现KDM5B的表达与免疫系统过程呈负相关。细致分析发现KDM5B与T细胞标志物、抗原递呈以及细胞因子表达呈负相关,尤其包括关键的效应细胞因子IFNγ 和TNF和T细胞趋化因子CXCL9,CXCL10。作者对临床中抗PD-1治疗之前的黑色素瘤样本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对ICB(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反应性较好的患者,KDM5B表达水平明显较低。对ICB无反应的患者KDM5B表达较高。这些结果表明KDM5B与肿瘤炎症水平呈负相关,可作为ICB反应不佳的标志分子,因此靶向KDM5B可能会促进T细胞浸润并克服ICB治疗抵抗。

接下来作者利用免疫原性YUMMER1.7小鼠黑色素瘤模型进行体内实验发现KDM5B敲除组多克隆肿瘤细胞被小鼠完全排斥,对照组则形成肿瘤。而且再次植入KDM5B敲除细胞也无法成功,证明免疫记忆的形成。进一步分析发现KDM5B缺失的肿瘤中T细胞明显增加,尤其是CD8+T细胞,肿瘤细胞死亡增加。使用单细胞衍生克隆也获得一致的实验结果。而使用RAG1-/-小鼠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明显缩小。利用免疫原性较低的YUMM1. 7细胞系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而且KDM5B敲除能够增加对抗PD-1治疗的敏感性。

对KDM5B-KO和对照组YUMMER1.7细胞进行转录组GSEA发现敲除组细胞中I型干扰素通路明显激活,包括RIG-I和DNA-sense通路。MDA5 RIG-I MAVS cGAS以及TBK1 IRF3 STAT1表达都明显增加。这表明KDM5B敲除对于I型干扰素通路激活至关重要。I型干扰素是MHC I分子的正向调节分子,而作者也发现KDM5B的敲除确实也增加了MHC I分子表达。

利用链特异性RNA-aeq分析显示来自于逆转录元件的转录本明显增加,包括含有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 LTR)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ndogenous retroviruses ERV)和非LTR元件。作者也发现在KDM5B表达低的患者中双链RNA水平高于KDM5B表达高的患者。敲除KDM5B后表达增加最明显的ERV是MMVL30。敲降MMVL30后发现ISG的表达明显降低。利用CHIP-qPCR分析发现KDM5B结合到逆转录元件位点,而这些位点的H3K4me3水平无明显变化,这表明KDM5B的这些作用与其去甲基化活性无关。H3K27me3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对MMVL30和ISG表达影响较小,H3K9me3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则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MMVL30和ISG的表达。而检测发现在KDM5B敲除细胞中SETDB1在逆转录元件位点的结合降低。CHIP-seq分析发现KDM5B和SETDB1结合峰重叠61.2%,其中包括含有LTR的ERV。在KDM5B敲除的细胞中,表达增加逆转录元件位点的H3K9me3水平也因KDM5B敲除而降低。ATAC-seq分析发现KDM5B的缺失增加全细胞的染色质可及性,特别是转座元件位点。

作者最后用人黑色素瘤细胞系也验证了KDM5B的敲除可以促进ERV和ISG的表达。患者样本中ERV和KDM5B表达呈负相关。例如ERVmap_2637在抗PD-1治疗具有完全反应的患者中表达显著升高。然而KDM5A KDM5C KDM5D与抗PD1治疗反应性无关。

本研究表明阻断KDM5B或阻断KDM5B-SETDB1相互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克服ICB治疗抵抗。未来还需鉴定KDM5B缺失诱导而来的抗原以及其在免疫记忆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994-2


08


Science | 线粒体作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连续杀戮”性能的稳态调节器

6.png

近日,来自英国剑桥大学Gillian M. Griffiths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itochondrial translation is required for sustained killing by cytotoxic T cells的文章,这项工作发现CTLs溶细胞蛋白的产生与线粒体翻译同步,抑制线粒体翻译则会损害CTLs的持续杀伤能力,强调了线粒体在CTLs“连续杀戮”功能中的关键作用

更多解读:

考虑到USP30在抑制线粒体自噬和调节CTLs功能中的重要作用,该团队首先通过USP30缺陷小鼠观察到CTLs中线粒体数量和形态均发生显著变化(图1),且氧化磷酸化、耗氧率等线粒体功能受损,相较于野生型小鼠产生的CTLs而言,USP30 KO CTLs显示出对糖酵解更大的依赖性。这些改变伴随着CTLs持续杀伤能力的丢失,比如在短期杀伤试验中,CTLs数量与靶细胞超过25:1时,USP30 KO CTLs仅能杀死40%的靶细胞,而WT CTLs可以杀死全部靶细胞,而长期测定表明,USP30 KO CTLs杀死所有靶细胞的时间几乎是WT CTLs的两倍。


那么造成这种杀伤能力减弱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团队依次证明了CTLs的运动性、总ATP浓度、以及响应TCR刺激的信号传导和颗粒释放等在KO CTLs中都不受影响,看似所有步骤都完好无损。随后,该团队继续检查包含溶细胞蛋白的分泌颗粒是否受到影响,有趣的是,虽然数量相似,但USP30 KO CTLs中的颗粒明显更小,且颗粒酶B表达量以及穿孔素的成熟水平也明显降低,而相应的mRNA水平没有差异。通过掺入甲硫氨酸类似物高HPG监测蛋白质合成进一步确认,这些溶细胞蛋白的翻译障碍可能是导致USP30 KO CTLs杀伤能力缺陷的原因。

为了确认翻译缺陷是否同等影响所有蛋白,该团队使用质谱法比较了TCR激活前后WT和USP30 KO CTLs的蛋白质组。结果发现,仅一部分蛋白在USP30 KO CTLs中具有显著降低的表达,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线粒体蛋白(72%),其次便是溶细胞蛋白。需要注意的是,线粒体核糖体蛋白代表了TCR刺激前后线粒体中下调幅度最大的亚群之一,而胞质核糖体并未受到影响,说明在KO CTLs中观察到的翻译缺陷并非由胞质核糖体含量缺陷所引起。为了直接解决线粒体蛋白翻译在 CTLs杀伤中的作用,该团队使用强力霉素(DOX)破坏了线粒体蛋白翻译,处理4小时后,CTLs细胞毒性被抑制,与KO CTLs表型一致。


在免疫反应早期,单个CTL对于靶细胞的连续杀伤对于反应的成功至关重要。这项工作发现CTLs的这一能力由线粒体介导,线粒体翻译对于溶细胞蛋白的产生非常重要,通过这种方式,线粒体在高代谢需求时充当稳态调节器,并在CTLs持续杀伤中发挥关键作用。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e9977


09


Cancer Cell | 新型抑制剂或可解决对CDK4/6抑制剂耐药的肿瘤患者的治疗难题

7.png

近日,来自美国辉瑞全球研发中心Stephen G. Dann团队和Todd VanArsdale团队在Cancer Cell杂志上合作发表了一篇题为Expanding control of the tumor cell cycle with a CDK2/4/6 inhibitor的文章,这项研究通过临床前模型和临床转录组样本的分析揭示由MYC和CDK2的激活引发对CDK4/6抑制剂的耐药性。此外,该团队还开发出CDK2/4/6 抑制剂 PF-06873600,这种药物不仅在多种癌症模型中具有强大的药效学和肿瘤生长抑制活性,还保留并可能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总之,该团队提出目前处于1期临床试验的PF-06873600将为 CDK4/6抑制剂耐药癌症患者提供一种可能的治疗选择。

更多解读:

该团队通过对临床前模型、肿瘤活检和匹配的患者反应概况的平行评估,发现MYC和CDK2的激活在PALR发生机制中发挥作用,那么这同时也可能提示治疗机会的出现。为此,该团队开展药物研发项目,以开发出一种有效且具有选择性的CDK2/4/6 抑制剂。通过结构分析和初步功能测定,PF3600作为候选抑制剂参与后续验证实验。

根据CCNE1(激活CDK2)和CDKN2A(抑制CDK4)状态、对PAL体外反应性以及作为异种移植物的体内肿瘤生长能力三种要素,该团队选择三个细胞模型:CCNE1amp 三阴性乳腺癌细胞HCC1806(PAL部分反应),CCNE1amp 卵巢癌细胞Ovcar3(PAL无反应),CDKN2Adel HR+乳腺癌细胞MCF7(PAL完全应答)来进行PF3600的细胞药理学检测。异种移植HCC1806或Ovcar3的小鼠接收PAL治疗,其肿瘤生长抑制(tumor growth inhibition, TGI)在统计学上不显着,相反,对PF3600的反应具有统计学意义(26% TGI vs 58% TGI;23% TGI vs 89% TGI)。虽然MCF7中的单剂PAL引起69% TGI,且PAL/FULV联用达到接近肿瘤停滞(92% TGI),而单独使用PF3600足以达到111% TGI,超过 PAL TGI活性。考虑到口服给药的全身有效药物浓度会受到消化、肝肾脏清除和代谢等的影响,导致目标作用部位药效不理想,为此,该团队进一步对PF3600的特性、功效和剂量完成优化,并在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完成测试。

最近的研究表明CDK4/6抑制剂能够增强免疫疗法在小鼠模型中的抗肿瘤功效【1】,那么PF3600对所有G1 CDK的抑制是否会损害上述抗肿瘤免疫反应?来自用PF3600处理的HR+ BC细胞系的RNA-seq数据显示IFN-α和IFN-γ信号传导的显着诱导。此外,在免疫治疗抗性的同源MC38小鼠结肠肿瘤模型中,PF3600没有表现出单药活性,而抗PD-L1和抗OX40的双重治疗导致适度的 TGI后肿瘤进展,若将三者联合,则可以引起显着的肿瘤控制。由此可见,PF3600在免疫治疗难治性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组合活性,表明G1 CDK的联合阻断与“热”和“冷”肿瘤的免疫治疗方案兼容。


总的来说,基于体内外CDK4/6抑制剂/抗激素联合治疗耐药性的临床前特征,该团队认为MYC和CDK2的激活作为一种补偿性耐药机制。而PF3600作为一种有效的、可口服的CDK2/4/6小分子抑制剂,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个可用于癌症患者临床试验测试的靶向治疗药物,虽然正在1期临床实验中进行测试,但很可能解决对CDK4/6抑制剂存在耐药性患者的治疗难题。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1.08.009

参考文献:

1. Deng, J., Wang, E.S., Jenkins, R.W., Li, S., Dries, R., Yates, K., Chhabra, S., Huang, W., Liu, H., Aref, A.R., et al. (2018). CDK4/6 inhibition augments antitumor immunity by enhancing T-cell activation. Cancer Discov. 8, 216–233.


10


Sci Adv | 顾伟团队揭示Dicer识别非乙酰化p53并调控其转录新机制

8.png

2021年10月27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癌症遗传研究所顾伟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题为An unexpected role for Dicer as a reader of the unacetylated DNA-binding domain of p53 in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的文章,揭示了一个全新的p53负调控蛋白——Dicer,其可以作为非乙酰化p53的识别蛋白,对于p53转录激活起到调控作用

更多解读:

论文延续之前的工作基础,为了探索p53的 DNA结合结构域上潜在的转录激活或抑制的蛋白,课题组首先构建SFB标签的p53-DBD+TD结构域的稳定表达的H1299细胞系。进一步利用蛋白质免疫共沉淀实验和联合质谱分析技术,研究人员鉴定出Dicer是主要且特异地与p53-DBD结合的蛋白。Dicer是一种核糖核酸内切酶,它可以将RNA切割降解为21-23bp的双链RNAs,对于microRNA 和siRNA的合成至关重要。目前,与Dicer相关的RNA领域的研究已经非常全面,但是Dicer在转录调控中的功能目前知之甚少。由于Dicer的蛋白分子量为220kDa,因此研究人员为了证实他们的结合是特异的,首先通过一系列的蛋白质结构域分段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Dicer 氨基酸1379到1551的肽段是主要和p53结合的区域。其次,通过一系列的内源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在生理状态下p53也可以与Dicer结合,且结合存在于细胞核中。

进一步的细胞学实验证实,Dicer确实可以调控p53的转录水平:1)Dicer敲除的HCT116细胞中尽管p53的蛋白水平没有变化,但是其下游基因p21和PUMA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明显上升;2)共表达实验则证实Dicer能抑制p53的转录活性,且不依赖于Dicer的酶活性。这里值得一提的是,Dicer对于p53的下游基因调节是具有选择性的,MDM2和TIGAR则不会受到影响。此前研究发现,p53-3KR具有和野生型p53相同的激活MDM2和TIGAR转录的活性,因此Dicer选择性的转录调节提示研究人员,该现象可能和p53-3KR具有一定联系。通过结构域分段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Dicer主要和p53氨基酸100到180肽段结合。通过进一步蛋白质结合的实验,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Dicer与非乙酰化的p53-DBD结合能力显著地高于野生型p53,而且p53-DBD乙酰化则显著抑制这种相互作用。这提示p53-3KR之所以在不影响和下游基因启动区的结合的情况下能够抑制p53转录活性,很有可能是由于Dicer与p53-3KR的结合增强所导致的。

为了研究Dicer对p53-3KR的调控作用,研究人员建立了四环素诱导的Tet-On 鼠源p53野生型和p53-3KR突变型的H1299细胞系,进一步在p53-3KR细胞系中敲低Dicer。p53-3KR 能够激活 MDM2 的表达,但不能激活 p21 或PUMA的表达,且敲低Dicer后的细胞能够再次激活 p21 或PUMA的表达。然而敲低另外两个关键的microRNA合成蛋白Drosha或DGCR8则不能够再次激活 p21 或PUMA的表达,充分说明在这过程中p53和Dicer相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p53-3KR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 MEFs) 中敲低Dicer也能够观察到p21 或PUMA的表达激活,证实这种调节在生理状态下也是发挥作用的。


机制研究上,Dicer作为p53的转录共抑制因子,通过与p53的相互作用被招募到p53下游靶基因的启动子区,发挥抑制p53转录活性的作用。Dicer在不影响p53的蛋白稳定性以及p53在靶基因启动子区的结合能力的情况下,通过结合并募集甲基转移酶SUV39H1影响p53靶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K9的三甲基化水平并特异地调控p21和PUMA,而不影响MDM2和TIGAR的转录。

本研究证实了p53转录激活需要多种方式,包括SET和Dicer多种负调节因子都可以在非应激和不影响p53蛋白质水平的情况下来激活p53,且这种调节是受p53乙酰化水平所控制的【1】。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应激条件下 p53激活进而促进靶基因表达是通过p53 表达上调和p53 乙酰化来共同发挥作用的。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顾伟教授为通讯作者,顾伟课题组博士后杨鑫为本文第一作者,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张志国教授,西奈山伊坎医学院金坚教授等参与了该论文的研究工作。

原文链接:

http://doi.org/10.1126/sciadv.abi6684

参考文献:

1. D. Wang, N. Kon, G. Lasso, L. Jiang, W. Leng, W. G. Zhu, J. Qin, B. Honig, W. Gu, Acetylation-regulated interaction between p53 and SET reveals a widespread regulatory mode. Nature 538, 118-122 (2016).


11


PNAS  | 李哲博士等揭示EB病毒小RNA调节病毒生长转化

9.png

2021年10月22日,德国癌症研究中心Henri-Jacques Delecluse团队(第一作者为李哲博士)在PNAS杂志上发表文章The Epstein–Barr virus noncoding RNA EBER2 transactivates the UCHL1 deubiquitinase to accelerate cell growth,揭示了EB病毒中EBER2可通过激活UCHL1促进病毒的生长转化能力,并且揭示了不同病毒株EBV对EBER2需求的差异

更多解读:

M81是从香港鼻咽癌患者分离到的病毒株,通过EBV-BAC重组系统,获得M81 EBER2敲除株,EBV可以在体外高效的转化B细胞为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淋巴样细胞系(LCLs),提供了很好的研究EBV生长转化能力的模型。该项研究发现,M81 EBER2敲除株生长转化能力明显降低,并且在体内(老鼠模型)得到验证。进一步质谱分析发现EBER2主要通过调控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表达,促进病毒的生长转化能力。具体来说,UCHL1通过去泛素化调控Cyclin B1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周期。更重要的是:EBER2可以在EBV阴性的伯基特淋巴癌细胞系调控UCHL1的表达,表明EBER2很可能在伯基特淋巴癌的形成过程扮演重要角色。

EBER2是如何调控UCHL1的表达呢,之前文献报道:EBER2可以结合宿主蛋白NONO,NONO可以结合PU.1蛋白,转录因子PU.1可以结合UCHL1的启动子,起始UCHL1转录及翻译。因此,作者猜测是否EBER2可以结合PU.1,并且影响PU.1结合UCHL1 启动子能力呢?通过RNA immunoprecipitation (RIP)及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实验验证了这一猜想:EBER2可以间接结合PU.1蛋白,并且促进PU.1结合UCHL1启动子,进而调控UCHL1转录及翻译。生物信息学分析也发现:UCHL1的一段mRNA可以完美的和EBER2序列杂交。通过对EBER2 及UCHL1 mRNA突变分析发现UCHL1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表明RNA-RNA相互作用会影响UCHL1的表达。EBER2 Northern blot实验也证实EBER2可以和UCHL1 mRNA杂交。

研究中发现B95-8及P3HR1不需要EBER呢,但是M81和Akata需要EBER来促进生长转化,提示可能还有其他病毒基因影响UCHL1的表达。为了找到该病毒基因,作者构建了一系列交换突变株,来自B95-8的基因被交换到M81基因组,同时来自M81的基因被交换到B95-8基因组。理论来说,如果该基因对B95-8或M81的表型很重要,交换菌株表型会消失或者减弱。作者发现了LMP1是另一个影响UCHL1表达的关键基因,由于LMP1基因多态性,B95-8 LMP1诱导UCHL1表达的能力明显强于M81 LMP1。有趣的是,B95-8 LMP1和P3HR1 LMP1基因序列完全相同,M81 LMP1和Akata LMP1序列完全相同,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B95-8及P3HR1不需要EBER,但是M81和Akata需要EBER来促进细胞生长转化。

Henri-Jacques Delecluse团队(第一作者为李哲博士)于2019年9月份在Nature Microbiology报道过:EB病毒中非编码RNA可通过诱导炎症反应促使病毒的产生。这是该团队在非编码RNA又一项重要工作:EBER2可通过激活UCHL1促进病毒的生长转化能力,并且揭示了为什么有的病毒株需要EBER2,有的病毒株不需要EBER2,阐明了不同的EBV病毒株可利用不同的策略转化B细胞,并且在分子层面证明EBER2可能会促进伯基特淋巴癌的形成,这一系列工作丰富了大家对EBV非编码RNA的理解。

原文链接: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43/e2115508118


12


Sci Adv | B细胞糖基化和自体免疫疾病的联系

10.png

2021年10月6日,哈佛医学院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学中心(BIDMC)Richard Cummings实验室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为Cosmc deficiency causes spontaneous autoimmunity by breaking B cell tolerance的研究文章,这项研究首次阐明B淋巴细胞表面的O型糖化是自身免疫疾病病变的调控机制,其缺失打破B淋巴细胞的免疫耐受并进而触发自身免疫疾病的自发性发展

更多解读:

先前Cummings 研究组已经利用Cre-LoxP系统建立了BC-CsomcKO 小鼠,在这个小鼠里Cosmc仅在B细胞里缺失。作者发现Cosmc控制B细胞的发育和归巢(Zeng et al, Nat Commun.  2020)。在当前研究中,作者进而发现在BC-CosmcKO 小鼠身上可观察到与人类自身免疫疾病症状类似的多种病变,包括机体消瘦,脾脏和多处淋巴结的肿大发炎,多种器官,包括眼部、肝脏和皮肤的损伤和坏死。有意思的是,这种病变居多发生在雌性BC-CosmcKO 小鼠,这种病变的性别差异化特点也跟人类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类似。这些病变最终导致约10%的雌性BC-CosmcKO 小鼠死亡。作者进一步用多种方法证明BC-CosmcKO 小鼠中存在着多种高水平表达的抗自身抗原抗体且下游免疫效应因子及效应机制有激活迹象,这说明Cosmc的缺失打破了B细胞免疫耐受。

B细胞耐受的破坏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B细胞发展和功能异常。作者进而发现Cosmc缺失的B淋巴细胞对多种抗原,抗原组合的刺激过度反应。而跟Cosmc缺失的B淋巴细胞这种过度激活相关联的是在BC-CosmcKO 小鼠的多种淋巴组织中存在高比例的自发性生发中心B细胞,比正常野生型高出五到十倍,有些淋巴组织里甚至高达一半以上的B细胞是生发中心B细胞。

最后,作者在分子层面解析Cosmc在B细胞的缺失对B细胞受体信号转导的影响。发现Cosmc缺失导致B细胞受体(IgM)在细胞表面的保留时间增长,使得多种下游转导信号增强。这说明在生理状态下Cosmc所控制的细胞表面的O型糖通过调节B细胞受体的内吞而维持其下游信号稳态。而O型糖的缺失,正如BC-CosmcKO小鼠的B细胞所表现的,导致B细胞信号传导失控而最终发生各种病变。由于O型糖易受环境影响,在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中,是否有类似现象,值得探寻。

Richard Cummings 是哈佛大学医学院BIDMC的S. Daniel Abraham冠名教授,他领导的组多年前克隆并分析了Tsynthase和Cosmc基因。外科系讲师曾俊伟博士是文章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

作者首次发现单个基因(Cosmc)在B淋巴细胞中的缺失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自发性发展,为理解人类自身免疫疾病的诱导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潜在的诊断和靶向治疗方案。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epdf/10.1126/sciadv.abg9118










其他最新文章推荐


Integrins regulate stemness in solid tumor: an emerging therapeutic target

11.png


Low glycaemic diets alter lipid metabolism to influence tumour growth

22.png


Adenosine-to-inosine editing of endogenous Z-form RNA by the deaminase ADAR1 prevents spontaneous MAVS-dependent type I interferon responses

33.png


资料整理:西湖生物医药综合办公室

文章来源:公开信息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