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聚焦生物医药动态(0529~0604)

引言

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突破进展,聚焦热点政策,观澜创新治疗产品行业动态,耕耘于分秒,收获于细微,做乘风破浪的生物医药人!

政策.png







国内政策发布

01


关于开通“儿童用药专栏”的通知

111.png

通知原文http://www.cde.org.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6a0a12fd7cc65d00


02


关于公开征求《生物标志物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中应用的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222.png

通知原文http://www.cde.org.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f9991ca91cf05078


03


关于公开征求《慢性髓性白血病药物临床试验中检测微小残留病的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333.png

通知原文http://www.cde.org.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0e71be17825eacbf








药物监管获批情况

01


新型非病毒基因疗法1/2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给药,膀胱癌治疗期待新选择

5月27日,enGene宣布其LEGEND 研究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enGene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通过其专有的DDX平台开发用于局部给药到粘膜组织的非病毒基因疗法。LEGEND 研究是EG-70 应用在卡介苗(BCG)无应答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NMIBC) 患者中的首次人体 1/2 期临床试验。


02


KRAS抑制剂!加科思药业抗肿瘤1类新药在中国获批临床

加科思药业近日宣布,其在研项目KRAS G12C抑制剂JAB-21822继近期在美国获批临床后,已于5月27日在中国获批临床。根据新闻稿,加科思药业将在中国和美国展开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和其他实体瘤的肿瘤患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计划2021年下半年启动患者入组。


03


治疗HIV!转基因CD4 T细胞治疗首例患者成功给药

日前,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 American Gene Technologies (AGT) 宣布其 I 期临床试验已完成首次患者给药。该临床试验旨在评估细胞基因治疗产品AGT103-T的安全性。在这项被指名为RePAIR的试验中(NCT04561258),参与者被一次性注入他们自身的 CD4 T 细胞,其中富含的细胞能够对HIV产生反应,并且经过转基因处理以抵抗感染。5月19日,华盛顿特区的华盛顿健康研究所完成了第一例输液给药。


04


里程碑! 首个KRAS抑制剂今日获FDA加速批准,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5月29日,美国FDA宣布,加速批准安进(Amgen)公司开发的Lumakras(sotorasib)上市,用于治疗肿瘤携带KRAS G12C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这些患者至少接受过一种前期全身性治疗。这是首款靶向特定KRAS基因突变的抗癌疗法。


05


有望造福95%偏头痛患者!口服CGRP受体抑制剂获批扩展适应症

5月29日,Biohaven Pharmaceuticals宣布,美国FDA已批准其小分子CGRP受体抑制剂Nurtec口服崩解片(rimegepant 75 mg)扩展适应症,用于发作性偏头痛(每月偏头痛发作次数小于15次)的预防性治疗。新闻稿指出,Nurtec是首个获批用于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口服CGRP受体抑制剂,也是唯一获批既可用于急性治疗偏头痛发作,又可作为预防性治疗的偏头痛药物。这一批准让它有望为接近95%的偏头痛患者群体造福。


06


 获FDA优先审评资格,世界上首款治疗“石头人”的疗法有望诞生

日前,益普生(Ipsen)宣布,美国FDA已接受该公司为选择性RARγ激动剂palovarotene递交的新药申请(NDA),用于治疗罕见遗传病进行性肌肉骨化症(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FOP)。FDA同时授予这一NDA优先审评资格,预计在今年11月30日之前做出回复。新闻稿指出,如果获得批准,palovarotene将成为世界上首款治疗FOP的疗法。


07


国内首款宫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获得临床批件

5月29日,根据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浙江生创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宫血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得默示许可,适应症为特发性肺纤维化

444.png


08


全新作用机制!住友制药精神分裂症1类新药获批临床

根据CDE最新公示,住友制药(Sumitomo Dainippon Pharma)的1类新药SEP-363856片已获得四项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治疗精神分裂症。公开资料显示,SEP-363856是一种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抗精神疾病药物,全球范围内已处于3期临床阶段。


09


首家过评!恒瑞医药抗菌药通过一致性评价

5月31日,恒瑞医药宣布,该公司已收到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核准签发的关于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的《药品补充申请批准通知书》,批准其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恒瑞医药为中国境内该药物品种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首家企业。


10


罗氏第二代CD20单抗上市申请进入“在审批”

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药品注册进度查询结果显示,罗氏(Roche)提交的第二代CD20单抗奥妥珠单抗注射液(Gazyva,obinutuzumab),其新药上市申请审评状态已更新为:在审批,这意味着这款新药有望于近期在中国获批上市。根据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优先审评公示,该上市申请针对的适应症包括初治和经治的滤泡性巴瘤患者。


11


 扬子江1类新药「注射用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获批上市

5月31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扬子江药业1类新药注射用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已获得NMPA批准上市。



12


第2家!豪森药业「厄洛替尼片」通过一致性评价

5月31日,豪森药业盐酸厄洛替尼片已获得NMPA批准上市并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是国内第2家批准上市的厄洛替尼片仿制药。



13


首个国产一线肝细胞癌靶向药物即将获批上市

5月31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泽璟制药1类新药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新药上市申请已处于“在审批”阶段,将于近期获得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晚期(无法手术或转移性)肝细胞癌


14


礼来和Dicerna合作的第二款RNAi疗法即将开启心脏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近日,Dicerna宣布,美国FDA批准了 Dicerna Pharmaceuticals和礼来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 )联合开发的RNAi候选产品LY3819469的IND申请,以启动针对心脏代谢疾病的I期试验。


15


万春医药提交普那布林美国上市申请,获FDA优先审评

6月1日,万春医药宣布其核心产品“注射用普那布林浓溶液”用于化疗导致的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的新药上市申请(NDA)已正式获得美国FDA受理,并获得FDA授予的优先审评资格,PDUFA预定审批期限是2021年11月30日。


16


华博生物申报TIGIT抗体,国内第5家

6月1日,华海药业子公司华博生物TIGIT抗体HB0030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受理。

555.png


17


美国FDA批准创新口服复方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I型障碍

6月1日,Alkermes宣布,美国FDA已批准其新药Lybalvi(曾名为ALKS 3831)上市,用于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I型障碍(bipolar I disorder)。Lybalvi是一种每日口服一次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由奥氮平(olanzapine)和samidorphan组成的复方片剂,它能在维持奥氮平疗效的同时减轻它增加患者体重的代谢异常副作用。



18


进入“在审批”!信达生物PD-1第三项适应症即将获批

5月31日, 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药品注册进度查询结果显示,信达生物和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共同合作研发的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其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审评状态已更新为:在审批,这意味着这项新适应症有望于近期获批。根据信达生物早前新闻稿,这是信迪利单抗在中国递交的第3项适应症,用于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



19


首个PRMT5抑制剂获批临床

5月31日,圣和药业PRMT5小分子抑制剂SH3765片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许可,拟用于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包括但不限于实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此前,SH3765片已于2021年2月11日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许可。该产品是国内首个获批临床的PRMT5抑制剂。


20


诺华Cosentyx 新适应症获FDA批准,首次获批用于儿科人群

6月1号,诺华宣布FDA批准Cosentyx(司库奇尤单抗) 用于符合全身治疗和光疗指征的6岁及以上儿童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的治疗。这是Cosentyx首次获批用于儿科人群。


21


选择性JAK抑制剂获FDA优先审评资格,治疗骨髓纤维化

6月1日,CTI BioPharma宣布,美国FDA已受理其为在研口服激酶抑制剂pacritinib递交的新药申请(NDA),用于治疗伴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患者。FDA还授予这一NDA优先审评资格,预计在今年11月30日前做出回复。


22


杨森BCMA疗法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

6月2日,强生(Johnson & Johnson)旗下杨森(Janssen)公司宣布,美国FDA已经授予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T细胞重定向双特异性抗体teclistamab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R/R MM)。这是杨森在肿瘤学治疗领域获得的第11项突破性疗法认定。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将有助于加快该创新疗法的开发和监管审评过程。今年早些时候,teclistamab还获得了欧盟EMA颁发的优先药物资格(PRIME)。


23


FDA批准今年第25款新药,批准速度创同期新高

6月2日,Scynexis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批准创新口服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Brexafemme(ibrexafungerp)上市,用于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也称为阴道酵母菌感染),Brexafemme属于“first-in-class”三萜类抗真菌剂。新闻稿指出,Brexafemme是20多年来首个获批的一种创新抗真菌药物类型,也是首个治疗阴道酵母菌感染的非唑类疗法。值得一提的是,豪森药业已经与Scynexis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在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ibrexafungerp的独家权益。

这也是美国FDA今年批准的第25款新药,超过去年上半年的获批新药数目总和(24款),创下过去10年里上半年新药批准数目的新高。


24


盟科药业1类创新抗菌药「康替唑胺片」获批上市

6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批准上海盟科药业1类创新药康替唑胺片(商品名:优喜泰)上市。该药品是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用于治疗对康替唑胺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和耐药的菌株)、化脓性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复杂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25


贝达药业「埃克替尼片」新适应症获批,NSCLC术后辅助治疗

6月3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贝达药业埃克替尼片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受理号:CXHS2000030)已获得NMPA批准。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这是该产品获批的第3个适应症。


26


一线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百时美施贵宝Opdivo+Yervoy组合获欧盟批准

6月2日,百时美施贵宝宣布,欧盟委员会已批准Opdivo+Yervoy组合,一线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成年患者。

该批准基于CheckMate-743研究的结果,这是免疫疗法一线治疗MPM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阳性3期研究。研究达到主要终点,显示在所有随机化患者中,与标准护理化疗(培美曲赛+顺铂或卡铂)相比,Opdivo+Yervoy组合显著改善了总生存期(OS)。


27


 靶向PD-L1/TGF-β,博际生物双功能性融合蛋白获FDA临床批准

6月2日,博际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下称博际生物)近日宣布,美国FDA批准其自主研发的PD-L1/TGF-β双功能性融合蛋白(代号:BJ-005)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可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这是博际生物继2019年肿瘤靶向性IL-15融合蛋白(BJ-001)在美国获批临床后,第2款获FDA临床许可的自主研发产品。



管窥.png


1


DMD创新疗法达到关键性临床试验终点,明年初有望递交新药申请

6月2日,Santhera PharmaceuticalsReveraGen BioPharma公司联合宣布,创新疗法vamorolone在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的关键性2b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和多项关键性次要终点。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良好的效力和安全性。基于这些积极数据,Santhera公司计划在明年第一季度向美国FDA递交新药申请(NDA),并且寻求优先审评资格。


2

杨森BCMA的CAR-T疗法公布最新数据

6月2日,杨森公公布了和传奇生物联合开发的靶向BCMA的CAR-T疗法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cilta-cel)的最新临床试验结果。这款CAR-T疗法不久前获得美国FDA授予的优先审评资格。

最新结果来自1b/2期临床试验CARTITUDE-1。今日杨森公司公布的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时,ORR达到98%,其中80%的患者达到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sCR数值与去年在ASH年会上公布的67%(中位随访时间12.4个月)相比获得进一步提高。这些数据显示,获得缓解的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缓解程度进一步加深。


3


ASCO:荣昌生物RC48公布2期研究结果

RC48(维迪西妥单抗)是荣昌生物开发的一款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正在被开发用于治疗目前尚缺乏治疗手段的常见HER2表达适应症。本届大会上,一项针对RC48的开放标签、单臂、多中心、2期研究结果将公布。该研究目的是评估在过度表达HER2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受试者中,在铂类、吉西他滨和紫杉醇类治疗失效后,使用RC48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共有64位患者入组,其中82.8%发生内脏转移,85.9%接受了≥2线治疗,29.7%曾接受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研究表明,RC48能够为尿路上皮癌患者带来较好的疗效和临床获益。


4

ASCO:Ambrx公司/新码生物ARX788公布1期临床研究数据

ARX788是针对HER2过表达肿瘤的抗体偶联药物,由两个细胞毒素特异性连接到以曲妥珠单抗为基本骨架的抗体上。本次大会上,ARX788将公布一项在HER2阳性晚期胃癌和胃食管交界性腺癌(ACE-Gastric-01)患者中进行的1期临床研究数据。研究分别在1.3 mg/kg、1.5 mg/kg和1.7 mg/kg Q3W(3周使用一次ARX788)的剂量水平下给药,以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TD)和2期研究推荐剂量(RP2D),并评估其抗肿瘤活性。疗效终点包括根据RECIST v1.1标准评估的ORR和疾病控制率(DCR)。结论表明,ARX788对HER2阳性晚期胃癌和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5

 ASCO:科伦药业A166公布1期临床研究数据

A166是科伦药业控股子公司科伦博泰开发的第三代抗HER2靶向ADC,由赖氨酸定点定量偶联、具有创新连接子和高活性毒素小分子组成。本次大会,A166中国1期临床研究以壁报讨论形式被收录,该研究针对HER2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开展。截至2020年11月30日,研究共入组57例患者,61.4%(35/57)的患者既往接受过至少5线方案的治疗。该研究结论表明,A166在血液循环中稳定性高,符合预期设计,整体耐受性、安全性良好,无间质性肺炎和明显的骨髓抑制及胃肠道毒性,在经过多线抗HER2治疗后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且较优的抗肿瘤活性,预期可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一种高效低毒的治疗新选择。


6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长期疗效高于修美乐,艾伯维JAK抑制剂3期临床结果积极

6月2日,艾伯维(AbbVie)宣布,JAK抑制剂Rinvoq(upadacitinib)在治疗中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3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与次要终点。试验结果表明,与接受修美乐(Humira)/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治疗相比,Rinvoq/MTX组合在3年内维持了更高的临床缓解率(clinical remission)和更低的疾病活动度(low disease activity),超过四分之一的患者在3年时达到临床缓解。


7

 CD25 ADC在1/2期临床中显示出积极的治疗结果

近日,生物技术公司ADC Therapeutics宣布,其靶向CD25的新型抗偶联物药物(ADC)camidanlumab tesirine(Cami)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在The Lancet Haematology上发表,主要用于治疗复发性/难治性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试验结果显示,在接受2期Cami试验推荐起始剂量中,治疗霍奇金淋巴瘤的总缓解率(ORR)为86%。


8

 默克PD-L1/TGF-β将开展联合LAG-3疗法临床研究

6月1日,Immutep宣布,与德国默克达成一项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实体肿瘤患者中开展一项名为INSIGHT-005的I/IIa期临床试验。用于评估Immutep候选产品eftilagimod (efti或IMP321)与默克bintrafusp alfa (M7824)联合使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Bintrafusp alfa是德国默克和葛兰素史克联合开发的first-in-class靶向PD-L1/TGF-β的双功能融合蛋白,它能够同时阻断PD-L1和TGF-β这两条免疫抑制信号通路,解除免疫系统的抑制状态,提高免疫系统对癌症细胞的杀伤作用。


9

 泽布替尼 vs 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CLL/SLL头对头III期数据显示优效

作为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第26届欧洲血液学协会年会(EHA 2021)将于2021年6月9日至17日召开。6月1日晚,大会最具学术价值环节“主席研讨会”的内容摘要在EHA官网公布。其中,备受关注的一项重磅研究——泽布替尼 vs 伊布替尼治疗复发或难治性(R/R)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的头对头全球III期临床研究最新数据重磅亮相。研究显示,泽布替尼达到了客观缓解率(ORR)的优效性,并取得了显著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获益。


10

再受挫!赛诺菲停止venglustat关键II/III期肾病试验

赛诺菲6月1日宣布正在停止一项针对 venglustat的关键II/III期肾病试验,venglustat是一种通过抑制鞘糖脂异常积累来减缓疾病进展的新型分子。


11

降低前列腺癌患者35%死亡风险!强生Erleada联合ADT疗法3期临床试验效果显著

根据强生Erleada最新试验数据显示,转移性去势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在接受Erleada治疗后,死亡的可能性降低了35%,并且生活质量能够得以保持。新的患者报告结果(PRO)数据显示,接受强生Erleada加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治疗的转移性去势敏感性前列腺癌(mCSP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性的提高,与单独的ADT相比,死亡风险降低高达35%。


12

ASCO:TCR-T产品有望明年上市,治疗滑膜肉瘤缓解率达41.4%

近日ASCO2021年会摘要上线,Adaptimmune向全球公布了TCR-T治疗产品afami-cel在肉瘤领域的Ⅱ期临床数据。afami-cel(曾用名ADP-A2M4)的2期临床SPEARHEAD-1初步数据显示其耐受性良好,在不同患者群体中仍取得良好疗效。预计明年afami-cel将提交生物制剂许可并上市,给肉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试验结果显示:在29名可评估患者中,afami-cel总体缓解率为41.4%(n=12/29)。其中2例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13例疾病稳定和4例疾病进展。疾病控制率为86.2%(n=25/29)。


13

 降低乳腺癌复发风险42%,奥拉帕利3期临床结果积极

6月3日,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默沙东(MSD)联合宣布,双方合作开发的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英文商品名Lynparza),在治疗携带种系BRCA突变(gBRCAm)的高风险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的3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结果。奥拉帕利将患者疾病复发、出现新肿瘤或死亡的风险降低42%(HR=0.58; 99.5% CI:0.41-0.82; p<0.0001)。


14

 降低肾细胞癌复发风险32%,重磅PD-1抑制剂3期结果积极

6月3日,默沙东(MSD)公司宣布,其重磅PD-1抑制剂Keytruda,作为辅助疗法,在治疗早期肾细胞癌(RCC)患者的3期临床试验KEYNOTE-564中获得积极结果。在中位随访时间为24.1个月时,Keytruda与安慰剂相比,在接受肾脏全部切除或者切除肾脏和转移性病灶的肾细胞癌患者中,将患者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32%(HR=0.68, 95% CI,0.53-0.87,p=0.0010)。在总生存期方面,观察到Keytruda将死亡风险降低46%(HR=0.54,95% CI, 0.30–0.96,p=0.0164)。


动态观澜.png


01


Cell突破 | 该领域将迎来重大变革!冯国平院士团队发现精准基因编辑的潜在分子机理

1.png

CRISPR相关蛋白(Cas)和其他靶向核酸酶彻底改变了我们操作基因组的能力,但是在靶向双链断裂时外源DNA的精确敲入(KI)仍然很困难。成功的KI既需要通过靶向核酸内切酶进行有效切割,又需要募集内源性DNA修复因子,以将所需编辑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然而,尽管在基因组上有针对性地断裂的能力已经获得了许多改进,但是目前对如何利用内源性DNA修复蛋白来促进成功的KI的理解仍然是不完整的。

2021年5月26日,麻省理工学院冯国平院士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Efficient embryonic homozygous gene conversion via RAD51-enhanced interhomolog repair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链交换蛋白RAD51可通过同源间修复(IHR)机制显著增加小鼠胚胎中Cas9介导的纯合敲除。

IHR是减数分裂的标志,但仅在体细胞中以低频率发生,而其在受精卵中的发生是有争议的。使用多种方法,该研究提供了可以通过RAD51增强的早期胚胎中内源性IHR机制的证据。可以利用该过程利用外源供体从野生型合子产生纯合子,并将杂合等位基因转化为无外源模板的纯合等位基因。总之,该研究发现显示了IHR在小鼠胚胎中的确凿证据,并描述了增强基因转化的有效方法。

更多解读:

增强KI效率的尝试主要集中在三种不同的方法上:抑制非同源末端连接,促进末端切除,增强同源性搜索和链交换

尽管通过抑制NHEJ促进蛋白53BP1抑制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的方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其机制及其对同源重组的直接影响还不清楚。促进端部切除的其他方法被认为是迈向同源重组的决定性步骤,但效果不佳,并建议有必要靶向其他分子,加深对末端切除及其后果的了解。

鉴于NHEJ抑制的潜在危险以及对末端切除及其促进HR的能力了解不足,直接靶向同源重组机制是增强KI的诱人方法。2016年,一项针对兔胚胎的研究表明,使用RS-1可以显著增强KI。KI-1是链交换因子RAD51的化学激动剂,这是一种对HR至关重要的链交换蛋白。在缺乏DNA损伤的细胞中,RAD51会形成小的,无酶活性的七聚体环。响应双链断裂(DSB),蛋白BCCIP促进BRCA2介导的RAD51自缔合的破坏,使RAD51募集至切除的DSB。RAD51随后在末端切除产生的单链突出端上形成长核丝,并积极进行同源搜索和链入侵步骤,这些步骤是同源重组的基础。有针对性的双链断裂增强了RAD51在HR和KI事件中的核心作用,将RAD51与Cas9融合抑制了HDR。

基于上述发现以及RAD51在同源重组中的关键作用,该研究试图进一步探索RAD51在基于Cas9的KI事件中的实用性。出乎意料的是,该研究发现RAD51可以通过增强同源间修复(IHR)来增加纯合性。

在使用单链寡核苷酸供体的KI实验中显示出增加的纯合性之后,该研究证明了在不使用供体DNA模板的情况下,在不同染色体上多个位点的频繁纯合转化。然后,该研究确定了可以增强IHR的其他因素,包括能够实现几乎无indel IHR的RAD51变异体,并描述了IHR事件的机制特性。

总而言之,该研究为小鼠早期胚胎中的IHR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并表明RAD51和同源重组相关因子可用于增强有效纯合KI和无模板等位基因向纯合等位基因的无模板转化过程。


原文检索:Efficient embryonic homozygous gene conversion via RAD51-enhanced interhomolog repair 


02


Nature子刊 | 浙江大学刘琬璐等团队用甲基转移酶异位靶向拟南芥中CG DNA甲基化

2.png

将表观遗传标记(例如DNA甲基化)靶向特定位点的能力在基础研究和作物植物工程中都很重要。但是,靶向DNA甲基化的遗传性,其如何影响基因表达以及正确建立所需的表观遗传特征尚不清楚。2021年5月25日,浙江大学刘琬璐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even E. Jacobsen共同通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题为Ectopic targeting of CG DNA methylation in Arabidopsis with the bacterial SssI methyltransferas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了用人工锌指蛋白靶向CG特异性甲基转移酶M.SssI可以建立遗传性CG甲基化并沉默拟南芥中的目标基因座。此外,该研究观察到高度可遗传的广泛异位CG甲基化,主要是在常染色体区域。这种高甲基化对转录几乎没有影响,但会触发H2A.Z和H3K27me3积累的轻度但显著降低。这些结果概述了CG甲基化的遗传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其他表观基因组特征的一般原则,这些原则应有助于指导未来对表观基因组的研究。

更多解读:


DNA甲基化是一种进化保守的表观遗传修饰,在沉默转座因子和调节基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在拟南芥中,DNA甲基化发生在三个序列环境中:CG,CHG和CHH(其中H代表A,T或C)。植物中DNA甲基化的建立涉及DNA甲基转移酶DRM2,通过植物特有的RNA介导的DNA甲基化(RdDM)途径进行。 

RdDM涉及通过RNA聚合酶IV(Pol IV)转录30-40个核苷酸(nt)单链RNA(P4RNA),然后被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2(RDR2)逆转录。通过DICER-LIKE 3(DCL3)处理成24 nt小干扰RNA(siRNA),并加载到ARGONAUTE 4(AGO4)。接下来,与siRNA结合的AGO4通过序列互补识别由Pol V转录的非编码P5RNA,这触发DRM2的募集和从头甲基化。建立后,维持CG甲基化需要DNA甲基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 1(MET1),而维持CHG和CHH甲基化则需要染色体甲基化酶3(CMT3),CMT2和DRM2。

对称的CG甲基化在不同生物之间是保守的,并且大部分分布在异染色质区或基因区。在植物中,异染色质区域上的甲基化发生在CG,CHG和CHH环境中,并且在转座因子和重复序列的转录沉默中起重要作用。相比之下,在基因区域的甲基化,称为基因体甲基化(gbM),与基因表达成正相关,并在组成型表达的基因中富集。尽管gbM在各种生物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但其功能尚不为人所知。

在不同生物中的研究提出了gbM的各种功能,包括调节基因表达,选择性剪接,反义转录,通过外显子定义提高剪接准确性,抑制RNA聚合酶II(Pol II)起始以及降低Pol II延伸效率。然而,在gbM水平存在差异的不同植物物种和模型植物拟南芥中进行的大多数研究表明,这种修饰对基因表达的作用有限。同样,gbM似乎并不影响植物中不同组蛋白修饰的整体模式。组蛋白变体H2A.Z是一个例外,其中已假设gbM可以防止H2A.Z扩展成基因体和异常转录本的转录。

随着DNA靶向工具(例如人造锌指(ZF),TAL效应子和CRISPR / Cas9系统)的发展,已成功在动植物中实现了对特定基因组位点的DNA甲基化的控制操作。最近在拟南芥中的研究表明,靶向由人工ZF蛋白融合不同RdDM组分足以将甲基化靶向基因组中的ZF结合位点。先前在不同生物中的研究都使用了Spiroplasma sp.菌株MQ1 CG甲基转移酶M.SssI(SssI)靶向甲基化。

在这项工作中,将SssI融合到旨在靶向FAGEERING WAGENINGEN(FWA)启动子的人工ZF(ZF-SssI)上,并测试其靶向拟南芥中甲基化的能力。ZF-SssI融合蛋白成功地将可遗传的DNA甲基化靶向FWA启动子和其他ZF脱靶位点。此外,ZF-SssI植物表现出全基因组范围的异位CG甲基化,尤其是在外显子和转录终止位点(TTS)上方,这表明ZF-SssI融合体具有非特异性异位活性。重要的是,在大多数基因组区域中,异位CG甲基化高度可遗传。该研究利用这个系统来表征由ZF-SssI异位甲基化的基因座,以及CG甲基化对基因表达,组蛋白修饰和组蛋白变体的影响。 


原文检索:Ectopic targeting of CG DNA methylation in Arabidopsis with the bacterial SssI methyltransferase


03


改写教科书:糖基化修饰的新载体glycoRNA

3.png

糖基化修饰调控细胞内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比如说,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和运输离不开糖基化的参与,此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在细胞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传统的观点认为蛋白质和脂类是糖基化修饰的主要载体,但这一观点如今或将被改写。

2021年5月17日,来自斯坦福大学化学系的Carolyn R. BertozziRyan A. Flynn研究团队在Cell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mall RNAs are modified with N-glycans and displayed on the surface of living cells 的研究文章,首次报道RNA是除了蛋白质和脂类之外第三个主要的糖基化载体,并揭示了其在细胞膜表面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更多解读:

该研究工作基于他们之前开发的一种糖基化组学的鉴定方法。简而言之,通过给前体糖基标记上一个叠氮基团(例如本研究用到的AC4ManNAz),一旦它们被整合到细胞内的糖蛋白(也包括脂类) 组之后就可以与biotin探针交联,从而被富集以及进行后续的鉴定分析。借助这样一个系统,作者在被标记的细胞中富集到了高纯度的RNA样品,这说明RNA上可能也存在糖基化。但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将糖基化与RNA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此展开了探究。

作者首先利用RNA印记实验证实AC4ManNAz处理可以浓度梯度和时间梯度的升高细胞内glycoRNA的水平,并排除了体系中DNA与蛋白质的干扰。此外,他们在AC4ManNAz处理的小鼠肝脏和脾脏组织中也同样检测到了被标记的RNA。这些实验结果表明glycoRNA无论是在体外培养的细胞系还是动物体内都是广泛存在的。

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去回答围绕glycoRNA的两个核心问题。第一,细胞中哪些RNA上存在糖基化修饰?第二,glycoRNA上糖基的结构是什么?通过蔗糖梯度离心实验,作者发现这些糖基化的RNA主要是小RNA (<200nt)。而更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glycoRNA主要存在于Y RNA中(一类小细胞核RNA)。接下来,借助多孔石墨化碳柱液质分析系统 (PGC-LC-MS),作者在RNA样品中共鉴定到107个潜在的糖基化前体分子,有意思的是,与蛋白质的糖基化不同,这些修饰在RNA上的聚糖主要是一些小分子的基团,且种类更加集中。例如,在293T和H9细胞的glycoRNA中富集到大量的岩藻糖, 而在HeLa细胞的glycoRNA则包含大量的唾液酸修饰。此外,作者发现glycoRNA的产生依赖于经典的蛋白质N-糖基化的代谢途径。

最后,作者试图去寻找这些glycoRNA潜在的生理功能。首先,作者发现这些glycoRNA主要富集在活细胞的细胞膜外部,由此作者推测这些定位于细胞表面的glycoRNA可能会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具有类似的功能,例如参与细胞之间的交流,连接等等。进一步的研究则表明,这些细胞膜上的glycoRNA 不仅可以被RNA抗体所特异性识别,还可以与同样定位在细胞膜上的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受体 (Siglec receptor) 结合,这说明除了糖蛋白和糖脂,GlycoRNAs也可以充当Siglec 受体的直接配体,并在免疫调控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

总的来说,该研究团队的发现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意义:首先,他们揭示RNA也可以作为糖基化的载体,并且证实了glycoRNA在体内是广泛存在的,首次将糖生物学与RNA联系在一起,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次,他们的研究发现GlycoRNA可以充当细胞膜Siglec 受体的直接配体。考虑到Siglec 受体在免疫调控中的重要功能,这意味着GlycoRNA在宿主免疫防御、肿瘤免疫逃逸、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而这项研究则推开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大门。


原文检索:Small RNAs are modified with N-glycans and displayed on the surface of living cells


04


Sci Adv | 王洁/王志杰教授团队揭示肿瘤特异性T细胞预测免疫治疗疗效机制

4.png

探索针对PD-1/PD-L1抑制剂等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标志物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机体对肿瘤产生有效免疫应答的核心是肿瘤新抗原的生成-呈递以及被T细胞受体(TCR)识别,其中肿瘤特异性T细胞可识别HLA复合体并介导相应的杀伤功能。由于HLA分型以及肿瘤突变的随机性,肿瘤新抗原存在极高个体化差异,肿瘤特异性T细胞在不同的患者间也有所不同。目前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筛选需要在体外进行自体新抗原刺激以及后续的TCR测序验证,实验耗时较长,难以在临床上作为免疫治疗的用药参考,因此,亟需更为便捷的手段来评估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水平。既往多个研究指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PD-1+CD8+T细胞亚群,是在PD-1/PD- L1抑制剂治疗干预下起到主要活化及杀伤功能的T细胞群体,此部分细胞在免疫检查点的影响下呈耗竭状态,并可在外周血中成功检测到。然而现有技术下,组织标本难以常规获取目标细胞亚群,因此,基于血液的非侵入性方法为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洁/王志杰教授团队在2020年发表于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的研究中首次通过流式分选获取外周血PD-1+CD8+TCR并将其免疫组库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其高多样性(diversity)与更好的免疫治疗疗效相关,且治疗过程中TCR克隆性(clonality)的监测有望帮助临床鉴别免疫假性进展,验证了这一细胞群体包含了可针对肿瘤的特异性T细胞。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指出外周血PD-1+CD8+T细胞的免疫组库特征可能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测方式,为肺癌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鉴别提供新思路。

尽管上述结果为外周血中功能性T细胞的存在提供了依据,但由于血液中所含细胞种类繁多,大量存在的无关细胞为更准确的评估肿瘤特异性T细胞带来困难。

因此,该团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及外周血PD-1+CD8+T的TCR进行合并分析,计算组织/血液中共有TCR的平均频率,开发了新型的免疫应答指数(TIR index),以评估肿瘤微环境中特异性T细胞的水平。研究结果Weighting tumor-specific TCR repertoires as a classifier to stratify the immunotherapy delivery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 TCR 于2021年5月19日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

更多解读:


结果指出,共有 TCR克隆的平均频率可反映肿瘤在免疫治疗作用下的应答潜能,更有可能预示PD-1/PD-L1抑制剂治疗中获得疗效及生存获益。研究者推测TIR index对疗效的预测作用是基于其包含了肿瘤特异性T细胞。为了验证该假设,该研究将预测出的潜在肿瘤新抗原序列在体外进行新抗原肽段合成。随后将合成的肽段在体外刺激患者外周血来源的T细胞与DC细胞,找出并构建了可活化T细胞的新抗原肽段- HLA四聚体,通过该四聚体获取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亚群并进行TCR测序,结果发现基线时的TIR index包含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因此,TIR index可反映肿瘤微环境中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水平。

免疫微环境特征在肿瘤与免疫治疗的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发现炎性因子释放水平、微环境中抗原呈递功能及免疫杀伤潜力均在TIR index高的患者中呈现优势。进一步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外周血ctDNA及PD-1+CD8+ TCR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共有克隆频率的变化可能反映了存在于外周血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扩增及转运过程。佐证了TIR index在免疫治疗中应用价值,为免疫应答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探索视角。

肿瘤特异性T细胞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之一,并可作为未来肿瘤新抗原疫苗及TCR- T治疗技术的基础。由于体外验证实验较为复杂,筛选功能性T细胞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并难以用于临床实践。王洁/王志杰教授团队通过系列免疫组库分析及功能验证研究证实外周血PD-1+CD8+TCR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方式来评估免疫应答的潜力,基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外周血PD-1+CD8+TCR的新型免疫应答指数TIR index可反映肿瘤特异性T细胞水平及其伴随的免疫微环境特征。据悉,该团队正在进行肿瘤抗原生成-呈递-识别的整合性分析,有望为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的筛选提供新的思路。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肺癌分子分型及无创检测的转化研究,该系列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研究团队建立的肺癌无创分型体系,实现了无创分型向精细化免疫治疗的转化。


原文检索:Weighting tumor-specific TCR repertoires as a classifier to stratify the immunotherapy delivery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 TCR


05


Cell Stem Cell | 短暂抑制供体精原干细胞分化可恢复受体小鼠生育能力

5.png

组织干细胞可恢复移植后宿主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移植被确立为白血病的根治性治疗,从这一开创性研究开始,人们一直重视基于移植后再生能力来确定干细胞潜能,目前正在进行测试间充质和上皮组织干细胞移植可行性的试验。在小鼠精子发生中,干细胞移植已被用于干细胞潜能的定量和功能评估,然而,我们对单个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SSCs)及其后代在移植后命运行为的了解仍然模糊,也因此限制了开发新策略以提高当前低移植效率的潜力。

近日,来自日本NINSShosei Yoshida团队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ransient suppression of transplanted spermatogonial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restores fertility in mice 的文章。这项研究通过量化长期(长达180天)移植的GFRa1+和Ngn3+精原细胞的克隆命运,确定移植后供体精原干细胞的动态变化。在对克隆动态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发并应用一种策略,通过使用化学抑制剂暂时抑制供体SSC分化来恢复宿主的繁殖力。

更多解读:


在小鼠中,SSC潜能主要局限于一小部分未分化精原细胞(Aundiff),Aundiff在其形态、基因表达和体内行为中显示出异质性组成。为了确定在移植后恢复精子发生的SSC的身份并确定其在再繁殖期间的动态,作者首先对成年小鼠的宿主睾丸中的供体Aundiff进行了定量克隆命运分析(见图1),尽管发现GFRα1+和Ngn3+这两种细胞能在宿主精小管中定居,但绝大多数产生的克隆会随之消失(移植后第一周)。由于SSC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全分化并离开小管,因此这些克隆消失一定与细胞死亡相关。对移植后供体细胞组分变化的量化结果显示,从Ngn3+状态转化的GFRα1+细胞在移植后作为真正的GFRα1+细胞发挥作用。在这里,我们需要提前了解,Aundiff的GFRα1+部分构成了自我更新池的大部分,同时产生了分化启动的Ngn3+;而Ngn3+细胞很少自我更新,而是以依赖于维甲酸(RA)信号的方式分化为Kit+精原细胞,部分有可能可逆地过渡到GFRα1+状态,在组织损伤后的恢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见图1)。

为了进一步阐明移植精原细胞的不同命运行为,作者进一步在宿主睾丸中进行活体成像分析,观察到在移植后供体精原细胞并未进行完全分裂,而是在分离和合胞状态之间不断转换,同时表现出频繁的细胞死亡。随后作者基于先前研究建立的可以定量捕获克隆命运行为的模型,并基于活体成像的不完全分裂率测量值,调整四个拟合参数(合胞体分裂和细胞丢失的有效率、GFRα1+细胞室发生细胞丢失的时间以及GFRα1-细胞的有效增殖率)后,根据优化模型得出的结论,作者认为在初始活跃阶段阻断供体细胞的分化可能会扩大SSC细胞群规模,从而导致长期持续生存的可能性增加。

Ngn3+向Kit+分化精原细胞的分化是一个由RA信号驱动的过程(见图1A),于是作者使用睾丸RA合成有效化学抑制剂Win18446(WIN)来证明上述猜想。有趣的是,作者发现WIN有效地阻止了Aundiff的分化,同时也观察到GFRα1+细胞的增加,表明GFRα1–细胞向GFRα1+状态的反向转化增强。更为重要的是,WIN处理介导的未分化细胞池的扩大有效地提高了每个克隆长期存活的可能性,进一步支持克隆在获得GFRα1+细胞后变得稳定的结论。

最后,作者评估了在移植后经WIN处理对宿主生育能力的影响。作者使用UBI-EGFP小鼠作为供体,与上述观察一致,WIN处理的宿主中长期重新繁殖的克隆数量大量增加。12只接受WIN治疗的宿主中有5只通过与正常雌性小鼠自然交配获得正常产仔数的供体细胞衍生(GFP+)后代。相反,DMSO处理的对照组没有产生后代。此外,来自WIN处理的宿主雄性的后代表现出正常的生长和生育能力。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以单细胞分辨率分析了供体小鼠SSC的命运,证实了使用RA合成化学抑制剂暂时抑制供体SSC分化来恢复宿主及其后代生育能力的策略,揭示了精原细胞移植在从癌症患者的生育能力恢复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系列潜在应用。


原文检索:Transient suppression of transplanted spermatogonial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restores fertility in mice 


06


Cell丨Mettl16介导的剪切位点m⁶A修饰调控RNA剪接

6.png

RNA m6A修饰是目前RNA表观遗传领域研究的热点,对于m6A的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相信大家也是耳熟能详。事实上,大名鼎鼎的METTL3仅能结合约22%的m6A位点,这提示还有其他m6A甲基化酶。确实,在METTL3之后,METTL16也被鉴定为m6A甲基化酶,但是它的底物远不如METTL3的底物丰富,主要是U6 snRNA和S-腺苷甲硫氨酸(SAM)合成酶MAT2A。值得注意的是,SAM是细胞甲基化的甲基供体,包括m6A修饰的甲基也来自SAM。因此,MAT2A的表达量与SAM的稳态密切相关。有趣的是,METTL16具有保守的N端甲基转移酶结构和仅在脊椎动物中才有的C端无催化活性的VCR结构(vertebrate-conserved region)。已有研究证明METTL16的C端VCR对MAT2A的正确剪接很重要。那么,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在细菌到人中都保守的METTL16甲基转移酶结构的功能是什么?

近日,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的Ramesh S. PillaiDavid HomolkaCell发表研究 Splice site m6A methylation prevents binding of U2AF35 to inhibit RNA splicing该研究发现METTL16介导的3’剪接位点AG的m6A修饰可以阻碍U2AF35对剪接位点的识别,从而抑制RNA剪接。

更多解读:

为了回答METTL16甲基转移酶结构的功能的问题,研究者利用线虫中METTL16的同源蛋白METT-10开展实验,因为METT-10不含VCR结构(图1)。通过在m6A-IP-seq,研究者在线虫中鉴定到了176个m6A位点(线虫不具有METTL3-METTL14复合体,所以m6A水平较低)。通过对比敲除METT-10后m6A的变化,研究者进一步确定了METT-10也调控U6和SAM合成酶SAMS-3,SAMS-4,SAMS-5的m6A水平,这与METTL16在哺乳动物中的功能一致。然而,METTL16介导SAM合成酶3’UTR的m6A修饰,而METT-10催化的m6A却是在SAM合成酶的2号内含子的3’剪接位点AG上。

由此,研究者推测,METT-10催化的m6A可能与可变剪接相关。确实,通过in vivo和in vitro实验,研究者发现当3’剪接位点AG携带m6A修饰时,U2剪接辅助因子U2AF35无法正确识别这一位点,造成内含子的异常滞留。

以上实验都是将线虫培养在营养丰富的饮食条件下得到的,研究者意外的发现,当给予低营养条件时,METT-10调控SAM合成酶异常剪接的现象消失了。这提示了一种SAM的负反馈调节:即高营养时,细胞内SAM较丰富,METT-10通过介导SAM合成酶3’剪接位点的m6A修饰,抑制其正常的剪接,从而降低SAM的含量;而在低营养条件下,METT-10则不影响AM合成酶的剪接,从而保证SAM的产生(图2)。但是尚不清楚METT-10如何响应营养变化。

图2 不同营养条件下METT-10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线虫和哺乳动物在低SAM情况下对SAM的调节不同。面对SAM的缺乏,线虫是保证SAM合成酶的正常合成,一种听之任之一切随缘的态度;而哺乳动物却急不可耐的通过METTL16的VCR结构促进SAM合成酶的剪接,显示出对SAM含量的更高需求(图3)。这可能与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更依赖SAM有关,也因此,在小鼠中敲除METTL16会造成胚胎死亡,而线虫在缺失METT-10后仍能存活。


虽然哺乳动物的METTL16通过3’剪接位点调控SAM合成酶的剪接,但是研究者确实通过测序分析找到了一批在小鼠细胞中受METTL16调控的3’剪接位点,说明METTL16通过介导3’剪接位点AG的m6A甲基化,从而调控剪接的机制是保守的。但是对于小鼠和人中METTL16的靶基因还需更多的in vivo实验验证。

总的来说,该研究揭示了METTL16介导的m6A甲基化在可变剪接中的重要功能,并发现线虫利用这一机制响应饮食的变化和SAM稳态有趣的是,除了本研究提到的m6A调控SAM稳态,SAM也可以调控m6A水平:在饮食中限制甲硫氨酸的摄入能降低METTL3介导的m6A,并有望成为多囊肾病的新的治疗思路。


原文检索:Splice site m6A methylation prevents binding of U2AF35 to inhibit RNA splicing


07


Mol Cell丨吕志民团队揭示肿瘤细胞“忍饥耐饿”新机制

7.png

肿瘤细胞由于快速增殖,时常处于葡萄糖供给不足的“饥饿”状态,需要“开源”利用细胞内的其他储能物质以维持其快速增殖的需求。

脂滴(lipid droplet,LD)是细胞内脂肪储存的主要场所。当葡萄糖充足时,脂肪酸合成旺盛,细胞会将多余的脂肪酸与甘油合成甘油三酯(TG),储藏于脂滴中;当葡萄糖不足时,细胞会利用脂类水解酶或通过自噬途径,分解甘油三酯,进而将脂肪酸输送到线粒体中,通过脂肪酸氧化(beta oxidation)提供能量。和正常细胞相比较,肿瘤细胞持续地合成和摄取大量脂质,并将多余的脂质储存于脂滴以备“饥饿”状态下提供能量。因此,肿瘤细胞有其独特的脂质合成、储存及利用的自我调控能力。

2020年,吕志民团队在Nature(2020, PMID: 32322062)发文,首次报道了肿瘤细胞脂质感应异常及脂质合成持续激活的重要机制。肿瘤细胞独特的信号通路使得糖异生途径代谢酶PCK1具有了新的非代谢酶功能,从而促进SREBP信号通路的激活及肿瘤细胞的脂质合成,以增强脂滴的形成。然而,肿瘤细胞如何在“饥饿”状态下启动脂滴的脂解仍不清楚。

2021年6月1日,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吕志民教授、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陈谦明教授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刘锐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合作在Molecular Cell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holine Kinase Alpha 2 Acts as a Protein Kinase to Promote Lipolysis of Lipid Droplets 的文章。

更多解读:

胆碱激酶α2(Choline Kinase α, CHKα2)的经典功能是参与卵磷脂合成的第一步,将胆碱(choline)磷酸化为磷酸胆碱(phospho-choline)用于细胞的膜结构的形成。该项研究发现了CHKα2 的全新功能,即在能量不足时,诱发脂滴降解。

肿瘤细胞能量缺乏时,被AMPK磷酸化和KAT5乙酰化的CHKα2能由细胞浆转位到脂滴表面,同时发挥了蛋白激酶功能,磷酸化脂滴表面蛋白PLIN2/3,从而促进PLIN2/3被分子伴侣HSC70识别,使得PLIN2/3通过自噬途径被降解。失去PLIN2/3蛋白包被的脂滴暴露出内部的脂类分子,被脂类水解酶和自噬体降解,从而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本研究报道了一条新型的细胞响应能量应激,调控脂类代谢的信号路径,并阐释了CHKα2的代谢激酶与蛋白质激酶功能转换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不仅为癌症的个体化治疗揭示了新的代谢标记物和分子靶点,而且对靶向肿瘤脂代谢的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肿瘤的大量基因突变及特有的微环境,往往导致代谢酶原有的功能改变并赋予其新的非代谢酶功能。该研究是吕志民团队继发现糖代谢酶PKM2 (Cell,2012, PMID: 22901803; Molecular Cell, 2014, PMID: 24316223)、PGK1(Molecular Cell,2016, 2017, 2019, PMID: 26942675 , 28238651, 31492635)、KHK-A(Nature Cell Biology, 2016, PMID:2708854; Science Advances, 2019, PMID: 31032410)、PCK1(Nature, 2020, PMID: 32322062)的蛋白激酶活性在肿瘤发生中扮演重要作用之后,发现的第五个具有蛋白激酶活性的代谢酶。这些研究,改变了业界对肿瘤代谢的传统认知,为肿瘤代谢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原文检索:Choline Kinase Alpha 2 Acts as a Protein Kinase to Promote Lipolysis of Lipid Droplets 


08


Commun | 贾大/薛宇团队发现改变自噬选择性的人类癌症突变

8.png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重要的生物学过程,通过形成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将包裹在其中的胞质内容物投递到溶酶体中,从而降解损坏的细胞器、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聚集体和病原体等。2016年日本著名生物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教授因“细胞自噬机制的发现”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噬有非选择性和选择性之分。根据胞质内容物的类型进行划分,目前已发现超过20种不同类型的选择性自噬,如糖原自噬(Glycophagy)、线粒体自噬(Mitophagy)和脂类自噬(Lipophagy)等。自噬的选择性由自噬受体决定,许多自噬受体的蛋白质序列中包含LC3结合区域(LC3-interacting region, LIR),从而能够与定位在自噬体上的LC3蛋白结合,将胞质内容物转运到自噬体中。研究表明,自噬选择性异常与人类重大疾病如癌症高度相关,但导致自噬选择性异常的原因,及其如何参与人类癌症发生发展的机制仍有待研究。

近日,四川大学贾大教授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薛宇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合作研究的新成果,论文题为Model-based analysis uncovers mutations altering autophagy selectivity in human cancer。在该工作中,两个团队整合公共数据库中已知的人类癌症突变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设计了LIR基序预测算法,构建了基于模型分析的LIR相关突变推断算法,结合多组学泛癌分析和体内、体外等实验方法,联合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研究策略“癌症相关LC3结合蛋白推断(inference of cancer-associated LC3-interacting region-containing proteins, iCAL),系统预测了148个蛋白质中222个改变LIR基序的相关突变。

更多解读:

根据预测,实验证实突变通过影响多个自噬相关蛋白如ATG4B、STBD1、EHMT2和BRAF的LIR基序改变自噬的选择性。泛癌分析表明糖原自噬受体STBD1可能具有潜在的抑癌功能,结肠癌临床样本的免疫组化结果也发现STBD1在癌症组织中表达下调。进一步研究表明STBD1的W203C突变通过破坏其LIR基序,削弱STBD1与LC3家族成员GABARAPL1和糖原的细胞共定位,并抑制胞内的糖原自噬和代谢过程。细胞增殖和小鼠移植瘤实验表明,过表达STBD1显著抑制癌细胞生长,而过表达突变体STBD1 W203C或敲低STBD1则促进肿瘤增殖。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敲减或W203C突变导致癌症细胞的代谢重编程,结合靶向代谢组和代谢流分析发现敲减STBD1促进肿瘤细胞的糖酵解(Glycolysis),增强三羧酸循环与核酸代谢,从而促进肿瘤增殖。最后,根据iCAL预测的148个蛋白质,模拟了联接自噬选择性和肿瘤发生的分子网络,推测突变可通过影响9种自噬相关通路参与调控癌症。

本工作通过系统预测改变LIR基序的相关突变,揭示了癌症突变影响自噬选择性的作用机制,发现W203C通过改变STBD1的LIR基序,抑制糖原自噬和代谢过程从而促进肿瘤生长,首次阐明了糖原自噬参与癌症调控的分子机制,并为相关靶向癌症的自噬选择性调控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计算方法和参考数据。


原文检索:Model-based analysis uncovers mutations altering autophagy selectivity in human cancer


09


Sci Adv | Zeb1通过调控免疫检查点PD-1、CD47重塑肿瘤侵袭局部的免疫抑制微环境

9.png

肿瘤细胞通过诱导免疫检查点的异常表达逃避免疫细胞攻击。靶向T细胞免疫检查点PD1/PDL1的免疫疗法可恢复CD8+T细胞功能,成为当前最受期待的有可能治愈恶性肿瘤的方法,但大部分患者因为原发或继发耐药导致肿瘤侵袭进展,免疫治疗耐药原因的探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既往研究表明免疫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表型是预测其临床反应的重要生物标记物,T细胞除了被PD1/PDL1抑制外,还受交替极化的M2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TAMs) 的抑制。通常,经典激活的促免疫巨噬细胞(M1)和替代激活的抑制免疫巨噬细胞(M2)是由辅助T细胞的细胞因子库驱动的巨噬细胞极化的两种不同状态。M1巨噬细胞产生促炎和免疫刺激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L-12、TNF-α等,参与辅助T细胞(Th1)对感染及肿瘤的免疫反应。而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TAMs)更类似于M2极化的巨噬细胞,在侵袭性癌症中可能占肿瘤总量的50%,可通过生成包括但不仅限于TGF-β、IL-10、VEGF、CCL2、CXCL12、CXCR4、MMPs等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重塑细胞外基质,从而调节肿瘤生长、迁移以及血管生成。

CD47被认为是巨噬细胞的免疫检查点,已经证实的两个主要配体是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和血栓反应蛋白-1 (TSP-1),两者的结合可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CD47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肿瘤细胞中,使其可能成为广泛适用的靶标,目前靶向CD47活化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研究很多,但对其在TAMs向M2极化中的作用和机制知之甚少。

2021年5月21日,美国肯塔基州路易维尔大学肿瘤中心Douglas C. Dean教授及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文章(第一作者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燕医生),题为:Zeb1 induces immune checkpoints to form an immunosuppressive envelope around invading cancer cells。研究发现,Zeb1诱导侵袭性肺腺癌细胞中PDL1和CD47的表达,CD47驱动相邻TAMs的M2极化,进一步抑制了T细胞的功能,因此在侵袭性肿瘤细胞周围塑造了免疫抑制微环境,促使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亦有可能是T细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的原因。

更多解读:

恶性肿瘤侵袭依赖于转录因子Zeb1驱动的上皮间质转化(EMT),且EMT的发生与免疫治疗耐药相关,这提示侵袭前沿的癌细胞是免疫治疗的靶标,但尚未有研究去证实,也不清楚侵袭前沿EMT的发生是否与TAMs的M2替代极化有关。鉴于上述原因,此研究在K-Ras驱动的肺腺癌(AC)追踪了Zeb1与免疫检查点和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尤其是对比分析了K-Ras突变合并Zeb1单基因缺失形成的肺腺瘤小鼠模型中的免疫检查点表达和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结果表明Zeb1的表达诱导EMT发生的同时,在侵袭前沿诱导肿瘤细胞高表达免疫检查点CD47、PDL1,经CHIP实验表明Zeb1基因与PDL1和CD47均存在相互结合的序列基础,证实了Zeb1靶向调控PDL1、CD47的表达(图1)。


综上,此研究结果强调了侵袭前沿的癌细胞可能是免疫检查点治疗的靶标, Zeb1诱导的免疫检查点PDL1和CD47,其在侵袭前沿的表达可能预测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为PD1/PDL1耐药患者寻找替代或联合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原文检索:Zeb1 induces immune checkpoints to form an immunosuppressive envelope around invading cancer cells


10


Nature | 生物素临近标记技术构建人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图谱

10.png

区室化是真核细胞的特征之一,可以将不同的生物化学过程通过空间结构进行划分。显微镜和质谱分析可用于对不同细胞器的蛋白质组进行分析,但是目前针对许多细胞内的区室仍然很难直接采用这两种方法对其中的相互作用组学进行鉴定。

为了对人细胞中的不同区室中的相互作用组进行鉴定,2021年6月2日,加拿大Lunenfeld-Tanenbaum 研究所Anne-Claude Gingras 研究组发文题为A proximity-dependent biotinylation map of a human cell利用生物素化临近标记的方式建立了人类细胞图谱。

更多解读:


生物素依赖的临近标记方法可以用来对细胞中的蛋白质所占据的细胞内环境进行描述。例如BioID技术,使用的是生物素连接酶BirA*(*表示突变型)其中包含一个R118G的位点突变,可以作为“诱饵”与目的蛋白相融合,表达在培养的细胞或者是多细胞体系之中。生物素化的蛋白质随后可以被链霉亲和蛋白捕获,并通过质谱鉴定对相互作用的蛋白进行分析。由于球状蛋白平均直径是5-10nm,该技术的标记半径可以直接对相互作用蛋白进行生物素标记。目前,BioID技术已成功地用于定义许多不同的蛋白质复合物的组成、膜结合和无膜细胞器的空间组织的鉴定。

为了进一步对人活细胞中的相互作用蛋白质组进行进一步地鉴定,作者们使用BioID技术对32个不同的细胞组分中234个胞内蛋白标记作为“诱饵”钓取相互作用蛋白,用以建立人活细胞中的蛋白组织结构。每个诱饵蛋白会加上BirA*的标记,然后建立HEK细胞的稳定表达品系。通过对鉴定到相互作用蛋白与阴性对照的比较,作者们对钓取的相互作用因子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其中一共有192个备选的蛋白标记物通过质量评估,共鉴定出了35,902个相互作用因子。


随后,作者们对不同的亚细胞定位得到蛋白质相互作用组的结果(图2)与先前大规模显微镜观察以及质谱研究的结果进行比对,对新的相互作用图谱的准确性进行评估。作者们发现与人类蛋白图谱(Human Protein Atlas,HPA)等已有图谱相比,新建立的不同亚细胞定位蛋白相互作用图谱精确地对蛋白相互作用组进行了预测。

线粒体和内质网之间的接触对于脂质和钙交换以及线粒体动力学是至关重要的。以线粒体以及内质网亚细胞定位的蛋白相互作用组为例,作者们对该相互作用图谱的准确性进行了进一步地鉴定。通过对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以及内质网膜组分的交叉会话分析,作者们发现两个GTPases会调节线粒体与内质网的接触位点。BioID技术揭示出了更多富集在内质网膜上的组分,同时也揭示出了线粒体外膜以及内质网与线粒体接触位点上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另外,BioID的技术也检测到了一些与线粒体融合相关的因子。这些结果表明,作者们建立的BioID数据库可以揭示不同亚细胞区室内和不同区室之间的新的蛋白质功能。

总的来说,该工作利用生物素化临近标记的方式建立了人细胞中不同亚细胞定位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组,为进一步揭开人类细胞中蛋白质相互作用提供了更新的、更全面的见解,并且作者们建立了能够进行用户访问的网站humancellmap.org。在未来,人类细胞图谱需要更进一步的建立更高精度的、更密集诱饵蛋白的相互作用组,以及涵盖更多不同种类的人类细胞,进一步补充其他蛋白质组学和细胞生物学资源。


原文检索:A proximity-dependent biotinylation map of a human cell


11


Nature | 再次发力!刘如谦使用碱基编辑技术治疗镰刀细胞贫血病,长期持久有效

11.png

镰状细胞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 HBB 突变引起,通常编码成人 β-珠蛋白(βA)。尽管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 (HSC) 移植可以治愈 SCD,但通常无法获得最佳匹配的供体,并且该手术可能导致移植排斥或移植物抗宿主病。

2021年6月2日,博德研究所David R. Liu(刘如谦)等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Base editing of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rescues sickle cell disease in mic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定制的腺嘌呤碱基编辑器 (ABE8e-NRCH) 将 SCD 等位基因 (HBBS) 转换为Makassar β-珠蛋白 (HBBG),这是一种非致病性变异 。将编码碱基编辑器和靶向指导 RNA 的 mRNA 离体递送到 SCD 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 (HSPC) 中,导致 80% 的 HBBS 转化为 HBBG。将编辑过的人类 HSPC 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中 16 周后,HBBG 的频率为 68%,缺氧诱导的骨髓网织红细胞镰状细胞减少了 5 倍,表明基因编辑是持久的。

更多解读:

为了评估 HBBS 碱基编辑的生理效应,该研究提供了 ABE8e-NRCH 并将 RNA 从人源化 SCD 小鼠导入 HSPC,然后将这些细胞移植到辐射小鼠中。十六周后,Makassar β-珠蛋白占血液中 79% 的 β-珠蛋白,缺氧引起的镰状细胞减少了三倍。与接受未编辑细胞的小鼠相比,接受碱基编辑的 HSPC 的小鼠显示出接近正常的血液学参数和减少的脾脏病理。编辑过的骨髓的二次移植证实了基因编辑在长期造血干细胞中是持久的,并表明 20% 或更多的 HBBS-to-HBBG 编辑足以进行表型拯救。人类 HSPC 的碱基编辑避免了在 Cas9 核酸酶处理后观察到的 p53 激活和更大的缺失。总之,这些发现表明 SCD 的一次性自体治疗可以消除致病性 HBBS,产生良性 HBBG,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双链 DNA 断裂的不良后果。

另外,2021年2月19日,博德研究所刘如谦(David R.Liu)及哈佛医学院Dong Min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Phage-assisted evolution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proteases with reprogrammed specificit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具有同时阳性和阴性选择的噬菌体辅助蛋白酶进化系统,并将其应用于三种肉毒杆菌神经毒素(BoNT)轻链蛋白酶。该研究将BoNT / X蛋白酶进化为单独的变异体,这些变异体优先裂解囊泡相关膜蛋白4(VAMP4)和Ykt6,进化了BoNT / F蛋白酶以选择性裂解非天然底物VAMP7,并进化了BoNT / E蛋白酶以裂解磷酸酶和肌腱同源蛋白(PTEN),但不是神经元中的任何天然BoNT蛋白酶底物。进化的蛋白酶显示出特异性的大变化(218倍到 11,000,000倍),并且可以保留其形成自我递送至初级神经元的全毒素的能力。这些发现为重新编程蛋白酶建立了通用平台,以选择性地切割具有治疗意义的新靶标。

镰状细胞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 HBB 突变引起,通常编码成人 β-珠蛋白(βA)。在低氧浓度下,突变型 β-珠蛋白 (βS) 会导致红细胞 (RBC) 内的血红蛋白聚合,从而导致特征性的镰状红细胞以及一系列溶血、炎症和微血管闭塞。症状包括贫血、严重的急性和慢性疼痛、免疫缺陷、多器官衰竭和早逝。尽管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 (HSC) 移植可以治愈 SCD,但通常无法获得最佳匹配的供体,并且该手术可能导致移植排斥或移植物抗宿主病。

自体 HSC 的体外修饰以规避 SCD 突变的有害影响是几种实验疗法的基础。已显示出早期临床前景的方法包括通过慢病毒载体异位表达抗镰状 β 样珠蛋白基因  和通过抑制或 Cas9 介导的 BCL11A 破坏诱导胎儿血红蛋白 (HbF)。然而,慢病毒载体存在插入突变的风险,并且可能无法有效抑制病理性βS 的表达。诱导 HbF 表达的基因操作不会消除 βS,并且当由双链 DNA 断裂 (DSB) 介导时,会带来与插入缺失、易位、大染色体片段丢失、染色体碎裂和p53 激活。Cas9 核酸酶介导的同源定向修复可以纠正 HBBS,但很难有效地重新填充 HSC并且还需要 DSB。通过将 HBBS 等位基因转化为良性变异而不引入 DSB 来消除 SCD可以克服这些限制。

腺嘌呤碱基编辑器 (ABE) 将活细胞中的目标 A•T 碱基对转化为 G•C,无需 DSB 或供体 DNA 模板,并且插入缺失的形成最少。在 SCD 中,编码 β-珠蛋白第6位氨基酸位置 GAG (Glu) 密码子突变为 GTG (Val)。虽然腺嘌呤碱基编辑不能恢复这种突变,但它可以将致病密码子转化为 GCG (Ala),从而产生一种天然存在的非致病性变异,称为 Hb-Makassar (HBBG)。

该研究生成了一个 ABE (ABE8e-NRCH),它将 SCD 等位基因转化为非致病性 HBBG Makassar 等位基因,在 SCD 患者的 CD34+ HSPC 中进行最少的非沉默旁观者编辑。经编辑的 HSPC 在植入小鼠后具有持久性,移植后 16 周的 HBBG 频率为 68%,并且衍生的红细胞中镰状细胞显著减少。

为了评估表型,该研究从 SCD小鼠模型中编辑了 HSPC,其中内源性 β-珠蛋白基因被人类 HBBS 取代,并将编辑后的 HSPC 移植到受辐射的成年受体小鼠中。编辑后的小鼠 HSPC 的初次和二次移植证实了长期 HSC 中的编辑,并将血液学参数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这些发现表明,HSC 的自体离体碱基编辑和移植是 SCD 的潜在一次性治疗方法。


原文检索:Base editing of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rescues sickle cell disease in mice


12


Nature新成果:打破限制,追踪致癌基因如何驱动癌细胞微环境重塑

12.png

对癌症的研究受到细胞转化成为临床可检测阈值的限制。然而,恶性肿瘤的最初阶段在组织学上是不可见的,因为该过程起源于一个细胞。在这个早期阶段,一个所谓的“种子细胞”获得了一个初始的促癌突变,也被称为“first oncogenic hit”,同时被正常组织完全包围。为了克服这种检测障碍,奥地利科学院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的Bon-Kyoung Koo和剑桥大学的Benjamin D. Simons 教授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实验室系统,剖析迄今为止无法监测的癌前步骤。这一重要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

1、寻找癌症的根源

“随着深度靶向 DNA 测序等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注意到正常组织中已经存在与癌症相关的突变,这非常可怕!”Bon-Kyoung Koo说。

由于大多数人类癌症类型起源于上皮细胞,因此Koo决定建立一个遗传模型来检查小鼠肠道中第一次致癌转化的影响。研究团队将这个遗传模型称为“Red2Onco”,这是一种多色标记技术,可以跟踪单个突变细胞的肿瘤发生起始。通过 Red2Onco,该团队发现突变细胞为其邻近的非突变细胞创造了一个敌对的环境,并大量解除了小鼠肠道组织中正常干细胞生态位的调节。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尝试过的最令人兴奋的方法!”Bon-Kyoung Koo 说。

2、致癌因素

使用 Red2Onco,该团队能够研究由两个独立的“first oncogenic hit”引发的机制。这些分别是已知原癌基因 KRAS 和 PI3K 的突变,被称为促癌因素,会导致恶性肿瘤。

令他们惊讶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发生这样的第一次hit,突变的癌前细胞或“种子细胞”也会对其邻居产生负面影响:周围的正常组织失去其干细胞,这反过来有利于致癌突变干细胞及其后代的领土扩张。

剑桥大学Simons教授解释说:“通过这种‘场转化’(field transformation,生物通注)过程,突变细胞对肠道组织的定植增加了进一步hit的机会,这可能反过来导致癌症。”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Gurdon 研究所的Min Kyu Yum说:“致癌突变细胞通过分泌信号因子直接影响其野生型邻居的命运行为,并通过共享组织环境的诱导变化间接影响 ,使用比较单细胞分析和类器官培养方法,我们能够分析介导细胞串扰的分子机制”。

3、癌细胞侵袭影响可以被抑制

作者分析,抑制来自致癌突变体 BMP(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可以减轻对正常干细胞的“负面影响” “除了能够检测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外,我们的发现还为针对细胞串扰机制的干预策略铺平了道路,”Min Kyu Yum 总结道。


原文检索:Tracing oncogene-driven remodelling of the intestinal stem cell niche




其他最新文章推荐


Engineering three-dimensional genome folding

22.png


Structural mechanism for modulation of functional amyloid and biofilm formation by Staphylococcal Bap protein switch

33.png


Single-nucleus transcriptomic landscape of primate hippocampal aging

44.png


 A Reversible shearing DNA probe for visualizing mechanically strong receptors in living cells

55.png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and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on the path to cancer

66.png


A Reversible shearing DNA probe for visualizing mechanically strong receptors in living cells

77.png

资料根据公开数据搜集整理

资料整理:西湖生物医药综合办公室

文章来源:公开信息搜集